1、浅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摘 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中国社会管理创新受到普遍重视,但是如何实现管理创新却是理论和实践中的难点问题。分析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以及中国社会管理的现状和原因,如何更好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从而使我们的社会管理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意义重大。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207-02 社会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讲话中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
2、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这一科学论断,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指导方针。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创新社会管理,是提高党执政的能力和地位的需要。马列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执政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它需要长期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成为执政党。可见,执政党能力的提升和地位的巩固,需要经过长期不断努
3、力完善才能得以实现。只有通过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继承和发扬党的先进社会管理经验,去除一些不适应时代需要的内容,不断地推进社会管理事业的发展。党的执政能力提升和执政地位的巩固,离不开广泛的群众基础,既需要人民群众的参与、监督、管理社会作用的发挥,又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基层组织、社会团体等作用的发挥,才能达成统一共识,凝聚强大的社会力量,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2.创新社会管理,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群众经过长期艰辛的探索,找到的一条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的唯一正确道路。新中国经过六十几年特别是改革开
4、放三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经济实力列入世界第二位,短短的三十多年的发展成果,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给世人留下深刻影响。但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目前,中国有 13 亿人口,又处于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社会改革,伴随着深入改革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更加凸显,中国面临的社会管理任务异常繁重,当属“世界之最” 。 3.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创新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核心当然是服务,其中人民利益是根本。邓小平讲社会主义本质的时候讲到共同富裕,三个代表的思想核心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
5、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由于改革发展的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也在全面不断地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对精神需求越来越高,不再是仅仅满足于对物质的需求,而更多的是追求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自我价值实现等等的愿望更加强烈。因此,针对改革开放这一时期出现的阶段性特征,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不断加强对这些特征的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搞好创新社会管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 二、中国社会管理的现状 1.现状。当今中国,社会体制建设不断完善,政府服务体系也不断健全,还有社会发展也在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
6、不断提高。但是,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群众思想日益多元化、多样化,社会矛盾日趋向与复杂化,短短几年,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发展速度显著,给社会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和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另一方面,中国的社会管理明显滞后于城市建设进程,与城市建设进程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基本处于因陈袭旧,缺乏活力,不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状态。如城区交通秩序混乱、社会管理较差、卫生死角很难除、治安防范非常不力、食品安全令人质疑、社区建设缺位仍然存在。社会管理的近期目标、长远规划更是一片“空白” ,总体现状非常堪忧。 2.造成现状的原因。 (1)社会管理的理念不够明确。中国社会管理的理念仍然十分陈旧,缺乏活力和新颖,
7、全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只是重视经济增长,一味地追求 GDP 增长是他们的主要追求,对于社会管理建设缺乏责任,对于当地社会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了解甚少,对于科学化和创新化的社会管理研究非常少。在追求 GDP 不断增长的同时,在社会管理方面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现状令人堪忧,因此,或多或少也存在一些重视度不够的问题,存有一定缺陷。 (2)社会管理法制法规不健全。尽管中国社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由于社会管理涉及的领域较多、较复杂,对有关法律法规的需求在不断的扩大,但是,中国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制法规跟不上需求的扩大,有些地方的管理出现了空白。中国目前也没有关于社会管理的专门法律。对于如何
8、引导和利用大众媒体的作用,如何有效管理城市,如何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这些目前都缺乏相应的正规的、专业的法律效力的法律规定。三、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措施 1.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对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首先,党的领导人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党内在社会管理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另外,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由单向经济型向双向经济型服务型转变。在现实社会管理中要突出,从传统的命令型,到将指令与服务相结合;从政府的全权包办,到注重运用社会一切力量,形成社会全方面的一个合力。还有就是要把创新社会管理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将责任进行分解,落实责任到每一个领导人身
9、上,这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点。创新管理和发展经济一样重要,一定要加以重视,否则,一旦某个环节失误,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大局稳定,必将失去民心。这些年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地沟油、面粉(增白剂) 、双汇(瘦肉精)等丑恶事件,就是惨痛的教训,已经大大降低了人民对党的信心。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一定要把握全局,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服务群众,扎扎实实地做好社会管理的工作;对于不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要坚决给予处罚,决不能姑息养奸。 2.要把基层社区管理作为社会管理创新关键点。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基层社区管理的工作,更能体现党的这项宗旨。社会管理作为一种服务、协调、组织的工作,内在地蕴含了硬
10、性管理与软性管理相结合的要求。除了监管是以硬性管理外,服务、协调、组织都是以软性管理为主。软性管理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方面投入;二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的素质,增强社会诚信;三是突出社会服务,就是将管理融合到服务之中,将两者结合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改革不断深入的进程中,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和问题也不断增加,因此,特别需要培育人们的抗拒诱惑的能力,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这些心理层面上的问题,特别需要有人加以纾解,要时刻感受到人民群众的需求,并以此为工作的重点,时刻为人民群众解决问题,解决人们工作和生活压力,帮助人们获得
11、幸福感,这样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因此,加强社会管理对于这些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3.以两种“实力”相结合,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手段有两种,一是社会法律、法规、政策等硬规范,二是文化、道德、价值先进软规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软规范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在社会管理中灵巧运用软规范, “软硬兼施”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就是我们的“软实力” ,它不仅是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是促进中国社会和谐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社会管理中,我们要将硬实力建设和软实力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作
12、用。硬实力可以确保软实力的实施,软实力的实施可以让硬实力建设更好地进行下去,要善于将两者结合,努力化解复杂的社会矛盾,使社会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进行下去。要善于运用“软方法”理顺人民群众的心理,化解不好的情绪,还应该善于听取人民群众的声音,和群众进行交流、沟通,这样才能凝聚群众力量。 4.加强法律制定和宣传工作。要能有效解决社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大力加强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法律法规制定,同时法律的宣传也很重要。 总的目标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主要任务就是:教育、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为此,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加
13、强立法:一是健全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二是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方面的法律法规,即老百姓基本的“衣、食、住、行”这几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Z.2011-02-19. 2 创新社会管理凝聚强大力量N.人民日报,2011-03-17. 3 向春玲.社会管理创新是党面临的新课题EB/OL.人民网理论频道,2011-03-04. 4 李元国.加强基层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Z. 5 何增科.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6 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 7 黄舜.中国社会管理研究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7. 8 席酉民.再谈管理、管理研究和管理理论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7, (1). 9 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N.人民日报,2011-05-31(1). 10 郑晓均.创新社会管理与法律建设N.光明日报,2011-04 -10(7).责任编辑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