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水质监测质量管理摘要:水质监测是当前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水质监测数据的准确与否与诸多因素有着重大的联系,要保证水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我们就一定要消除监测工作中存在的误差并解决好技术问题。本文对地表水监测质量检查情况进行了论述,分析总结所发现的问题,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建议,旨在为水质监测质量水平的提高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水质监测 质量问题 一些探讨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要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那么必须要对水资源予以很好的保护,水质监测效果的提升能够让人们更加清楚地知晓和掌握水质的具体情况,结合水质的不同
2、,予以不同的处理,而加强水质监测的质量管理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当前,水污染日益严重,要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那么就必须要动态的监控和了解水质的具体状况和具体的变化保证,这样水质监测才能够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一、水质监测概述 水质监测监测对象为水体含有的各种不同物质,尤其是污染物,可以具体到这些物质的变化情况、在水体中的含量等等。水质监测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水质进行详细的评估的过程。监测项目根据污染物种类的不同以及污染物的具体指标,可以被划分成两类:类别一为对水质的综合情况予以反映的指标;类别二为水质中含有的某些特别的有毒物,不过对水体进行质量评价的话,如果水体为江河湖海,还必须要监测的为水体
3、的流量和速度。对于地下和地表水,一定要给予严格的高频率监测。对于人们的正常生活需求而言,这些水源发挥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水质和环境之间互相影响,水质的变化直接的影响和决定了未来生存环境的质量,所以监测水质,一方面要能够优化生活质量,另外一方面也要为环境管理做好信息和数据的准备。 水质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江河、湖库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以及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变化规律,了解与控制相关单位污染物的入河总量、排放情况及污染物的组成和含量,并为人饮安全、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核定、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 二、水质监测出现的一般问题 水质监测的过程包括采样与样品的预处理、分析仪器与试剂准备
4、工作、实验室的环境条件控制、样品的测试、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等诸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关系到最终结果的准确与否,其技术失误都有可能造成监测结果的不准确。 1、采样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在样品采集过程中,采样断面与采样点位的布设、样品采集频率与方法的确定、样品装置容器的选取与洗涤、样品采集后的预处理、样品保存与运输等技术如果把握不当,都极容易出问题,对样品的代表性与完整性产生基础性的影响。例如在测定含油水域中,为测定水中乳化状态与溶解性油采样时,没有避开漂浮在水表面的油膜。 2、实验室的环境条件问题。样品采集后要进入实验室分析,在实验室中,如果室内的温度、湿度、清洁度与采光等条件控制不好,或者出现振动、
5、噪声以及辐射等特殊因素,都会对分析仪器的精确度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最终的监测结果。 3、分析仪器及试剂的问题。在分析仪器方面,如果仪器的测量范围不够大,灵敏性较低,在测量痕量样品时,其测量准确度就会较低,误差较大。在试剂方面,如果使用的试剂纯度精度达不到要求时或所使用的纯水的纯度达不到要求时,都会导致配制的试剂存在浓度误差。例如,高锰酸钾、盐酸羟胺、蒸馏水等试剂往往会含有痕量汞,会导致空白偏高,对其净化处理不当会造成引入误差 4、监测方法的问题。在水质监测方法选用方面,我们常因为没有根据待测物水域性质及所用仪器的类型选取恰当的方法,造成准确度与精密度的误差较大,且检出限也存在高低不匀现象。 5
6、、测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水质测试过程中,常见的技术问题是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和操作的规范性不够,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操作过程的规范性、异常值的处理与计算等问题会影响测量结果。同时,一些测试仪器因使用频率较高,在使用过程中其位置可能会有所异动,内部结构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此时,须进行期间核查(校准) ,否则,导致测量结果产生偏差。 6、数据分析与处理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数据的处理对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直接的影响,在相关数据的取舍方面,因为没有遵照“数据修约原则”取舍造成测量结果的失准也是技术问题。 7、监测结果的综合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经常会有审核人员为了图方便而直接修改计算有误的原始
7、记录;数据审核人员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晰等现象发生,这些都对数据的准确性有较大的影响。 三、一些改进方法 1、监测方法要科学化 水质监测本身的重要意义不需要再进行具体的阐述,监测水质依赖的方法除了传统的监测而言,仪器检测更有利于获得稳定的、可靠的监测结果,当前对水质进行监测,依赖的主要监测仪器也有自己的特征,对特征进行具体的归纳和总结,可以陈述为:获得的监测数据真实、准确,监测本身能够更加快速,借助于仪器的存储功能,监测获得的数据能够被更加有效地利用,监测工作的开展会更加的有效;比如省去了原本的繁琐的监测准备阶段,简化了监测程序。 2、水质监测点的选择从污染源着手 水质监测还需要充分的考虑监测
8、地区的具体水文特点,根据主要污染物的特点,进行扩散与分布不同形式的监测选择,监测点的确定也要尽可能地符合区域的地理特性,比如水质监测的地点为渗坑、渗井,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含水层就具有很大的渗透性,这个地区的水体污染就比较容易成块状,对于这样的区域,设置监测点的位置应该在与地下水流向垂直和向平行,这样在两个方向上污染物的扩散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监测。相应的,如果污染区域为地区性的渗井或者渗坑,但是这个区域含水层的渗透性能很差,在这样的情况,比较容易发生的为点状污染,这个时候选择或者设置监测点就应该放在与污染源距离最近的地点。 3、布设稳定的水体监测点 如果采样的水体水面很深,影响水质的具体因素包括
9、了水深、水温、溶解氧、藻类以及微生物的具体分布等等。所以选择采样点的时候,不但要对平面位置进行具体的考量,如果确实有必要的话,那么还需要在垂线上予以布点。通常情况下,对于表层水样,可以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垂样选择。另外,抽样点要避免选择在水体与河床相交的位置,因为这样选择的话,其他因素就会对监测产生影响,监测本身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代表性。 4、确定具体的采样时间和频率 水样采集工作的开展要有规律,采样要在每年的枯水和丰水期进行,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以一年四季都进行采样。如果某些地方已建立长期观测点,那么监测就可以按月进行。采样频率每一采样期都至少要进行 1 次采样监测。如果监测是针对饮用水源进行的专
10、门性监测,那么频率一定要得到提升,在每一采样期都要至少进行 2 次监测,这两次监测之间要至少间隔 10 天的时间,如果出现了异常,那么监测的次数要予以适当增加。 四、结语 水质监测数据是各级政府部门决策和水质监控的依据,数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饮安全、各项宏观决策的提出,水资源的保护,水污染的防治和预测等,我们要把好水质监测数据的质量关,提高水质监测数据的质量,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对水质的监控,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水质环境。 参考文献 1云敏瑞浅议黄河水质监测分析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第八次全国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7 年 158162 页 2李培元 等 火力发电厂水处理及水质控制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7) 3郝芳华 流域水质模型与模拟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