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之家庭因素探讨.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99032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犯罪之家庭因素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青少年犯罪之家庭因素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青少年犯罪之家庭因素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青少年犯罪之家庭因素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青少年犯罪之家庭因素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青少年犯罪之家庭因素探讨摘 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一直呈上升趋势,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一起被称为是世界的“三大公害” ,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是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复杂的社会现象,而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主要从家庭方面论述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 家庭因素 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7-179-02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2、深入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形成原因,探讨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降低青少年犯罪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的界定 青少年犯罪概念是青少年犯罪研究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然而,目前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无论在国际还是在国内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国宪法或其他法律文件中虽然有“青少年”这一称谓,但对“青少年”的概念并未作出明确的表述和界定。目前,中国学者对于青少年犯罪的释义只是学理上的解释,而非法律上的定义。但是,学理上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解释,必须以法律规定尤其是刑事法律的规定作为解释基础,而不能脱离法律规定而任意加以解释。因此,在中国,青少年犯罪通常是指“已满 14 周岁不满 26

3、周岁的青少年实施了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按照刑法规定,不满 14 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等均不视为犯罪,不追究刑事责任。但是,由于犯罪学研究犯罪问题,不是为了定罪量刑,所以,它并不完全严格按照刑法的规定。犯罪学研究犯罪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犯罪,所以,它研究犯罪既要依据刑法的规定,又不局限于刑法 。从年龄上说,青少年犯罪研究对象可以包括不满 14 周岁的未成年人;从行为内容上说,青少年犯罪既包括犯罪行为,又包括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 综上所述,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青少年犯罪可以表述为:已满 6

4、周岁不满 26 周岁的青少年实施的犯罪行为,或者违法行为、不良行为。狭义的青少年犯罪则是刑法学上的犯罪概念,可以表述为:已满 14 周岁未满 26 周岁的人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事法律,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我们在研究青少年犯罪原因、预防对策等方面的问题时,一般以广义的青少年概念作为基础进行研究。 二、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 (一)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的残缺是青少年犯罪的“催化剂” 。残缺家庭主要是指由于父母离婚、死亡、服刑或其他原因丧失了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导致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的一种现象。在这种家庭中,极易导致青少年的放任自流、误入歧途,进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内容

5、家庭应当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的思想教育、人生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培养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家庭对青少年进行的是歪曲的教育,那么青少年就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家庭教育能力 家庭教育能力是指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状况,主要受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教育资源和用于教育的时间等方面的影响。一般而言,父母的文化程度越低,青少年得不到应有的良好的教育,越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家庭教育资源和用于教育的时间与青少年犯罪也有一定的关系,家庭教育资源贫乏、用于教育的时间不足,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很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的

6、成败。一些家长没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造成教育方式不当,很有可能会导致青少年犯罪。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体现: (1)盲目溺爱。溺爱是导致教育失败、青少年违法犯罪和造成家庭悲剧的重要因素。父母对子女一味宠爱、姑息迁就、百依百顺,导致青少年从小养成好吃懒做、贪图享受、好逸恶劳、自私自利、惟我独尊、占有欲极强的心理。当其不断增长的欲望在家庭中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向家庭外扩张,由于外界不能满足其一贯的“手到擒来”的要求,加之青少年的认知能力还较低,思想觉悟水平不高,还未形成健全的人格,就会采取一些不正当的做法,逐步走上犯罪的道路。 (2)简单粗暴。在现代社会升学、就业压力的

7、驱使下,父母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在各方面严格要求青少年,以使他们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但是,有些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走向了与溺爱相反的另一个极端,就是简单粗暴。这些家长在发现孩子有不良恶习或者犯错时,不是说服教育,而是进行粗暴地打骂、捆绑、罚跪、驱赶,造成父母和子女感情不和,形成情绪对立和不信任的局面。一方面,孩子在家庭中缺乏温馨感,视父母为敌,离家出走,很可能在教唆犯的引诱或威胁下,实施犯罪行为;另一方面,父母本身的粗暴行为,给青少年以效仿的榜样,极易养成他们争抢好斗、蛮横无理、粗暴残忍的性格,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实施犯罪行为。 (3)放任不管。父母放弃了教育子女的责任,对

8、子女的一切行为举止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放任自流。在这种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形成冷酷、自傲、自狂、目空一切、自以为事、玩世不恭的不良性格。他们在父母的放任下过早的走向社会,由于缺乏父母的指导和监督,并且自身认知水平不高,缺乏正确的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诱导和影响下,很容易形成犯罪心理,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缺乏思想沟通。有的父母整天忙于工作或生意,或者只注重对子女的物质需求的满足,而忽视了与子女的主动沟通,再加上未成年人心理上的闭锁性,造成子女和父母缺少情感沟通,子女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指点,内心的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现实的心理无以宣泄,心理上得

9、不到慰藉,久而久之,心理问题积重难返,进而形成抑郁、敏感、多疑、易怒、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由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下,很容易实施暴力犯罪。 (三)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包括家庭软环境和家庭硬环境。家庭软环境因素包括:成员之间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道德宗教、组织性、控制性因素等;家庭硬环境因素包括:父母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身体状况等。这两方面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软环境因素对硬环境因素起决定作用,而硬环境因素又反作用于软环境因素,共同影响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一大原因。

10、据调查,在犯罪青少年家庭中,影响青少年犯罪的最突出的软环境因素是文化性、情感表达、矛盾性和娱乐性因素,而硬环境因素是父母的文化程度和家庭结构两个因素。概括而言,以下两方面的因素可能会对青少年犯罪有消极的影响: 1.家庭关系矛盾性的影响 家庭关系的矛盾性主要发生在父母离婚前或父母脾气暴躁、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暴力家庭中丈夫殴打妻子,经常充斥着吵骂、指责、揭短、厮打,使子女没有欢乐,得不到父爱、母爱和家庭的温馨,有的只是恐惧、忧虑和失望。这样的家庭极易使子女性格内向、孤僻自卑或向攻击敌视方向发展,为逃避不祥和的家庭气氛,子女极易离家出走,流落街头。 2.家长品行不良、行为失范的影响 家长品行不良、

11、行为失范的主要表现是道德水准低下,行为不检点、不文明或有不良嗜好,甚至有违法犯罪记录。如有的家长自私自利,见利忘义, “一切向钱看” ;有的家长独断专行,心胸狭窄,为钱不择手段;有的家长不思进取,饱食终日;有的家长贪婪、欺诈、嫉妒,行为卑鄙;有的家长有赌博、婚外情、吸毒等违法犯罪行为。父母的这些不良行为常常会诱发子女产生不良行为,形成利己主义、自私狭隘、生活无目标等不健康的心理,而且年龄越小,其个性受父母影响越大,更易实施犯罪行为。 三、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预防对策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爱和努力,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体系和改造体系是一项有待全社会关注的工作,

12、家庭、学校、社会要携手齐抓共管、共同努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青少年生活、学习的摇篮,是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家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预防青少年犯罪: (一)提高家长素质,树立良好榜样 首先,父母要遵纪守法,对子女做遵纪守法教育,在各方面为子女做表率;否则,父母不遵纪守法甚至犯罪,不仅使孩子丧失了家庭的温暖,更使孩子心灵受到创伤,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勇气,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其次,父母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父母的言行和举止中所折射出的高尚的道德、品德和良好的个人修养,都会潜移默化地感染着青少年,对塑造他们的人格和性格有着积极地影响,有助于遏制青少年

13、犯罪。因此,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修养。 (二)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 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关心教育子女,增强爱的目的性和教育的自觉性,做到爱教结合、宽严得当,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家的温暖,不至于产生抵触情绪或离家出走,以至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营造和谐家庭环境 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提高婚姻质量,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父母子女关系是营造和谐家庭环境的两个关键环节。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只有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才能随时把握子女的思想脉搏,及时发现异常并加以教育引导,防患于未然。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带

14、普遍性、复杂性的社会问题,是我们不愿意看到,却又无法回避的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多种消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和深入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助于加深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了解,有利于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创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对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崛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释: 周树华.当代中国犯罪主体.群众出版社.2005.4.7-9. 董晓薇.敲响家庭教育的警钟.青少年犯罪研究.2001(4). 参考文献: 1马克昌.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2康树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与法制教育全书.西苑出版社.1999. 3康树华.当代中国犯罪主体.群众出版社.2005. 4王娟.犯罪学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5张荣丽.未成年人保护与预防.法律出版社.2000. 6张友渔.青少年法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邓俊.近十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综述.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1). 8丁英华.当前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基本特点与生成演化.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2). 9高中建.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