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初探.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799136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地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山地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山地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山地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初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山地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初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山地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初探摘要:当下,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与人们基因中的闲适相互冲撞,逼迫人们在困顿中寻找出口。 “慢行交通”作为曾经“求快发展”的牺牲品,又重回人们视线。各大城市纷纷开始制定慢行交通规划,而山地城市作为其中的特殊一类,其慢行交通的发展也应有所不同。本文以重庆渝中半岛为背景,在研究其慢行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探讨其慢行系统规划,以山城步道系统为载体,旨在探究山地城市慢行交通规划方式,以期为今后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关键词:山地城市、慢行交通、渝中半岛、山城步道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1 慢行交通的定义及其基于山地城市中的特征 1.1 慢行交通的定义 “慢行交通”一词是

2、基于移动速度特征对非机动交通方式的直观表述。现代城市慢行交通通常指步行和自行车,即以人力驱动的交通模式(兽力车也属于慢行、非机动交通,在中小城市也较为常见;一些大城市存在用于特殊目的的兽力车,如旅游观光马车等) 。1 1.2 山地城市慢行交通的特征 由于地形起伏存在高差,山地城市道路建设上主要是顺着河流和低谷的走势采用自由平面布置形式,线形多采用曲线,而由于山地城市上下、高低之间的车行道路竖向连结较弱,联系上下半城之间的人行梯道就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线形要素。故山地城市的慢行交通多以游步道为主,自行车的出行方式受到地势限制相对较少,参与人群多集中在户外运动爱好者。 2 构成重庆市渝中半岛慢行交通

3、的系统要素 2.1 自然系统要素 2.1.1 地形地貌 重庆渝中半岛,位于重庆市中部偏西,其西南高,东北低,中间突出,全区海拔地势高差达 250.1m,区域内主要的地形地貌单元有湾凼、沟谷、坪坝、岩坎、坡、堡岭等类型2。这种复杂的地形地貌是影响山城步道空间最主要的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山城步道的空间形态,形成了不同与平原城市的特色步行空间。 2.1.2 气候要素 重庆属季风气候,降水夏多冬少,日照在四季分布同样如此,且春季略多于冬季。重庆大部分地区累年平均气温为 17.018.0,各地年平均气温比较稳定。这类要素主要影响了人们在山城步道上的活动时间及方式。 2.2 人类系统要素 2.2

4、.1 历史人文要素 重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孕育出了各种多样的文化,从古代的巴渝文化、码头文化发展到近代的开埠文化、抗战文化、陪都文化。这些文化为重庆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他们遍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极大的丰富了重庆的人文景观。而山城步道作为联系这些重要历史遗迹的纽带,与其互融共生,同样成为地域人文特色的展窗。 2.2.2 人类活动要素 该分析立足于人的行为活动展开,人的行为活动可分为动态活动及静态活动两大类,而针对山地城市中的人群而言,同样如此。其中,动态活动包括了穿越性活动、散步、健身、游戏四大方面,静态活动包括了休息、聊天、观看、娱乐三大方面。一个是强调运动中的体验,一个是关注静止时的感

5、受。 3 重庆渝中半岛慢行系统规划 3.1 重庆渝中半岛慢行网络的构建 近年来,根据重庆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的要求,以渝中半岛现有用地状况为背景,同时结合这一区域的各类吸引元分布情况,改造并规划了一系列的山城步道,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是第一和第三山城步道。 (图 3-1) 图 3-1 重庆渝中半岛的步道网络系统 3.2 重庆渝中半岛慢行网络的节点改善设计 3.2.1 创建通畅的慢行系统 3.2.1.1 创建优质街道 为重庆的步行者创建愉悦的步行体验,建立发达的步行路网,包括优良的步行路线、步行街、行人优先街以及便于行走的绿荫大道。 3.2.1.2 减少市中心停车位 应大幅度减少市中心的停车位

6、,来加强市中心的交通需求管理。保持市中心交通通畅,使得行人和自行车优先,尽可能减少市中心每个核心区域的交通量。停车管理应逐步减少街道两旁的停车。不建议增加额外的沿街停车位,因为这并不能解决未来停车的问题。而应考虑改善现有停车设置质量且在市中心入口处修建新型的现代停车场。 3.2.2 与水连接 水为人们提供了许多不同的活动机会,而这些活动为都市生活增添了色彩,故把滨江利用起来是打造重庆都市个性的关键所在。规划中做到现有的滨江娱乐设施与城市连接,建立人行道延长连通滨江区域的优良系统;同时部分把滨江道建成休闲廊道,且设置阶梯通往水边,或设置浮桥,提供了更灵活的公共空间。同时为了满足行人的亲水需求,需

7、提供不同方案使人们能够沿河行走、到水里、水上或水下。 3.2.3 建造可识别步道 为了让道路能够辨认、便于寻找、便于通行,路边设置统一的“路标”非常重要。这里的路标并不仅仅单纯指各种指示标志(如导航地图、说明、路牌等) ,而是一个可识别的体系如通过铺砌、照明及各种城市家具的统一于变化暗示道路的连续和转折;又如清晰的出入口标志能直接提示行人行走路线。 3.2.4 建造各具特色的公共空间节点 沿着步行道,不同的空间节点需要各自独特的特点,人们才会有更加丰富的体验。而通过 PLPS 调研发现中国的一大特色就是体育锻炼通常是在清晨或傍晚进行,故公共场所的设计应考虑这一情况,确保人们可以畅通进入进行各种

8、场所锻炼。而这些场所通常作为城市广场存在,打造时需要注意包含其健身锻炼性、休闲娱乐性及绿化遮阴性及这几个方面。 3.2.5 改善人行过街 调研发现重庆的许多人行过街路口设置得非常具有挑战性:等候时间长、绿灯时间短、找路困难、各种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等等,这些情况使得横穿马路既危险又困难。因此,关注行人过街在提高重庆整体步行环境的质量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下的人行过街示范能够有效地改善人行过街。 3.2.6 增强弱势群体可达性 特别关注儿童、老人、盲人和坐轮椅的人,应对山地地形的挑战。在斜坡的地方设置电梯或机械升降机,注意铺砌路面的选材和路边的整体设计。 3.2.7 加强公共空间的联系 设计优良

9、的交通枢纽,将公交站点就近主要目的地设置,把它们整合到公共场所,从而使得交通和公共生活之间的配合作用最大化。不同交通工具的换乘应衔接,且站点之间的距离应最短。交通枢纽应清晰标识,给乘客指路,并且提供大量设施,如长椅、综合艺术品、充足的照明以及摊贩和文化活动的场所。 4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渝中半岛步行系统规划让更多的步行行为得到邀请,促进城市的公共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活力,极大的提升了人居环境的质量。因此,想要创建低碳人性化的城市,营造出更加适宜的人居环境,发展慢行交通体系势在必行,我们应当给与其更多地关注。同时,山地城市慢行交通规划中更应结合当地的自然山水特性、地形特征和地方特色,创造出充满生机和活力、和谐、宜居和高品质的生态环境,使城市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张明. 慢行交通行为与建成环境形态J. 景观设计学, 2011, 01(15): 45-49 2 熊唱. 表意的还原重庆山地城市原生空间文化内涵研究D.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2007. 作者简介:冯美文(1990-) ,女,四川成都人,风景园林学硕士在读,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