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何财经书不好卖财经书不好卖,是台湾出版界这 一两年来普遍的共识。对多数读者来 说,书卖得好不好,与自己关系不大, 但是财经书卖得不好的原因,可能跟 很多人的工作或是企业经营有关。 财经书卖得不好可能有很多原 因。整体图书市场下滑了,财经书跟 着等比例缩减,这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但是,财经书经常被出版业者拿出来 说,表示财经书衰退的情况比其他书 种严重。 财经书下滑的另外一个可能原 因,是台湾的经济环境积弱不振。这 其实也不难理解,就拿投资理财书来 说,销售状况几乎与股市的震荡起伏 完全成正比,其他类型的财经、管理 或是经济书籍销售大概也都跟景气的 荣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笔者在这里主要谈的,
2、是第三种 可能因素:财经知识本身的供给与创 新不足。财经书和其他书种最大的差 别在于,财经书与其说是在销售财经 知识,不如说是在销售对于财经知识 的焦虑。商场与职场是竞争的,这种竞 争当然免不了牵涉到信息与知识库的 竞逐。掌握最新市场情报、经营手法、 产业脉动的人或企业就可以制敌机先, 似乎是再合理不过的一项推论,但是, 这种想法倒过来说就是如果信息落 后,问题就大了! 因此,如“平衡计分卡” “六个标 准差”这些东西能否真正落实应用到 你的企业或是工作还是另外一回事。 但是,如果你闻所未闻,或是不能很确 定这些东西的确没用,一个兢兢业业 的企业主或是经理人内心的焦虑感是 不可能化解的。 现今
3、,财经书的问题正是在于,它 连制造这种焦虑的能力也大幅弱化了。 读者们不妨可以仔细回想一下,上一 个让你不知道会深感焦虑的财经企管 概念出现在什么时候?笔者以营运模 式或是企业策略为例,从 Web 2.0(包 括使用者合作创新的概念)与云端运 算以后,大概就没有什么真正令人耳 目一新的概念出现了,而这两个概 念,至少都有五到七年以上的历史 了。没有新概念驱动的焦虑感,财经 书自然也就不好卖了。 那么,对于没有书要买的人来 说,这意味着什么呢?营运概念的推 陈出新,反映的是企业创新以求差异 化的企图与努力。当差异化的动能减 弱了,企业只能靠低成本与营运效率 在市场上竞争。事实上,跟文学书不 一样,财经书绝大部分不能无端发 明、在书斋中空想,而是有真实世界 的企业实践为依托,两者的兴衰荣枯 是互为因果的。 这就让笔者想起企业策略大师麦 可波特(Michael Porter)所说的, 最基本的商业策略其实只有两种:低 成本与差异化,要不最便宜,要不跟 人家不一样。如果读者是好学之人, 无书可看一样很焦虑,或许可以回头 看看波特的经典著作竞争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