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对中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构建的思考及建议摘 要:公允价值计量的本质特征是能够反映计量对象公开透明、公正公平的市场价格,这符合会计信息系统论中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观。公允价值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活跃有序公平的资本交易市场。中国制定公允价值准则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现有中国资本市场不活跃、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等情况,要达到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和可靠性,就必须细化公允价值准则的相关规定,以降低公允价值运用过程中的难度,增强公允价值准则的实践操作性。 关键词: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准则;会计信息系统;决策有用观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
2、0170-04 引言 2006 年发布的新会计准则,在中国全部上市公司和部分非上市公司中得到较好地运用,为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贡献,更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新准则特点之一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在中国经济运行发展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现有会计准则体系中,关于公允价值运用的相关规定,分散在企业会计准则第 3 号投资性房地产 、 企业会计准则第 8 号资产减值 、 企业会计准则第 20 号企业合并 、 企业会计准则第 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多项会计准则中,并没有形成单独的准则。2为了有效、统一地规范公允价值的计量问题,进一步规范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
3、值计量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并保持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借鉴了中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 13 号 (IFRS13)中的做法,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于2012 年 5 月 17 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 。中国正在加快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构建的步伐1。 美国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早,自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开始,相关准则中已经涉及到公允价值的规定,例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SFAS)105、107、115、119、126 等要求主体对公允价值进行表外披露等,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发展,为了提高准则体系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美国财务会计准
4、则委员会(FASB)于 2006 年 9 月,正式发布了第157 号财务会计准则(FAS157) “公允价值计量” ,随后,根据实践反馈和理论研究,又对 FAS157 进行研究,至此,美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包括两部分构成,即单一的公允价值准则和散见于其他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计量披露的规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于 2005 年 9 月正式将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制订计划提上日程,并于 2009 年、2010 年发布了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征求意见稿,2011 年 5 月 12 日正式发布了第 13 号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13) “公允价值计量”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构建也
5、是采用单一准则和其他准则条文并存的方法,与FASB 类似。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日益得到重视。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构建做3了深入研究。路晓燕2(2006)在从金融工具和非金融工具角度,比较了公允价值计量在国际上的运用,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作了划分。葛家澍、窦家春3(2009)研究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列报和披露问题,认为由于在缺乏活跃市场时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应该对公允价值相关信息只在表外披露,而不在表内确认。汪祥耀、潘莹4(2012)分析比较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关于公允价值的准则规
6、定,建议中国修订公允价值相关准则规范时应该放在基本会计准则或者后续可能制定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内。 本文将结合“会计信息系统论” ,从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观入手,对公允价值起源和本质进行探讨,分析了中国运用公允价值的现实环境,以期为中国公允价值准则构建提供建议。 一、公允价值运用的现实背景与理论基础 (一)公允价值运用的现实背景 物价变动使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面临巨大挑战,也是公允价值运用的根本原因与现实背景。计量是会计的重心,会计的核算职能要求会计能通过货币计量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对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90 年时任 SEC主席理查德布雷登发
7、表讲话,认为只有公允价值才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5。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随时波动,大多数投资者要求会计能够担当起“报信人”的角色,帮助他们在决策时提供有用的信息。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由于其面向过去的特性,难以满足财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因此,人们寻求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反映出时时物价变4动的会计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内在的公允性和真实性要求选择最能够反映交易双方意愿的当前价格,此价格既能体现公允性,又能反映计量对象的价值。研究成果表明, “市价”是目前反映公允价值最好的选择。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市价变动不仅体现在金融工具及金融衍生工具上,非金融工具的市价波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公允价值计
8、量的应用范围从金融工具扩展到非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也正式成为一种与传统历史成本并列的计量属性。 (二)公允价值运用的理论基础 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其自身特性与所处会计目标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公允价值得以运用的理论基础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当代会计目标对公允价值的影响;第二,公允价值的本质特征。 1.当代会计目标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影响。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 “会计信息系统论”逐渐成为当代会计理论构建的基础。该理论指出,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向企业内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与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必须满足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是一种基于交易的计量模式,该种计
9、量模式要求会计对过去发生过的交易或事项进行准确可靠的记录,在这种计量模式下,历史成本计量成为必然。 随着中国不断深化发展市场市场经济,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并得到不断完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不断将股权分散化。企业原有的委托代理关系在复杂的资本市场中得到改变,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断多元化,从原有的企业5委托人,扩大为资本市场上各种投资者,投资者更关注企业的未来经营能力和获利能力,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便转变为向已有及潜在的各方利益关系人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会计信息,在这样的背景下,决策有用观会计得到了发展。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企业更倾向于使用各种金融工具来募集资金、规避风险。
10、企业做强做大之后,通常会选择合并的方式,进一步发展规模。这些现实要求,更迫切需要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和相关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会计计量能够反映现在的经营状况,并且能够面向未来,这就必然要引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公允价值之所以更能够符合当代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是因为其更能够接近所计量客体的价值。由现代经济学中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可知,商品交换使多数消费者对商品价值的评估越来越接近,并最终形成一致的市场价格。在市场完全有效的情况下,市场价格等于商品的真实价格,然而,完全有效的市场并不存在,商品的效用和消费者的偏好不能直接精确计量,因此,只能选择价值的近似值进行计量,力求客观公允,更好地为决策服务
11、,这也是公允价值概念提出的原因。因此,笔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当代会计目标和不完全有效市场双重作用下的产物。 2.公允价值的本质特征分析。美国 FAS157 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 提出的 IAS13 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 ,中国征求意见稿中也借鉴了这样的定义。该定义提出了公允价值运用时的交易时点为“计量日” ,而非“交易日” ;公允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市场参与者出售资产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而非两个主体之间协议达成的价格。从定义中就6可以看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计量的价值不是基于现实交易或者已经实际发生过的交易价格,它是
12、市场参与者在已有的活跃市场上进行估计假想的资产销售价格和负债转移价格。该市场中,该交易是大量存在,其报价具有公正、公开、可随时获取的特点。该市场中形成的市场价格是自愿交换的买卖双方进行有序交易,在市场上已经出现过一段时间的价格,而公允价值的基础就是这样的市场价格。 根据现有国际上各准则制定机构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定义以及中国公允价值准则征求意见稿,可以得出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本质上的不同之处有:第一,时间方面,公允价值的计量日不是真正交易日,是“确定承诺日” ,历史成本的计量日是以真实交易日为基础;第二,交易性质方面,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以假想交易为对象,存在预期交易,历史成本是以实际交易为对象;
13、第三,获取难易程度上,公允价值作为一种估计价格,存在三层估计:第一层估计是在计量日能够缺的的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未经调整的报价,第二层估计是除第一层估计外相关资产或负债直接或间接可观察的价格,第三层估计是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的价格,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不需要估计。第四,后续计量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必须按照报告日的市价等信息对计量对象进行重估价,并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因此企业的当期损益既包括已经真实发生的(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损益,也包括预期的损益。鉴于以上的不同之处,会计学界对于计量模式产生了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企业的资产与负债能较好地反映出当前市价的信息,符
14、合公开、公平的原则;第二种观点是,这种估计下的会计模式,7会给企业带来信用上的危机,甚至引发金融市场的混乱。 笔者认为,无论是公允价值还是历史成本,其本质都是对所计量对象的价值的一种近似反映,两者本质差别是面向的时间点不同。不完全市场存在决定价值的不可精确计量性,价值的不可精确计量性决定没有任何一种计量属性能够做到完全反映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格,在有相对有效资本市场出现和估值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情况下,公允价值更加接近计量对象的真实价值。因此,公允价值本身并不会导致金融市场的混乱,只不过公允价值得以运用的前提条件较多。 二、对中国构建公允价值准则的思考和建议 (一)公允价值在中国运用的环境分析 1
15、998 年中国首次引入公允价值概念,主要运用于债务重组、投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准则中。由于金融市场还不成熟,公司内部控制不合理等原因,导致公允价值计量沦为公司操纵盈余的手段,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受到很大冲击,鉴于此,财政部于 2001 年取消了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外投资和吸引外资不断增多,现实环境要求中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中国于 2006 年进行了会计准则的改革,颁布了新准则体系,再一次引入了公允价值,并将公允价值归类为计量属性之一,这是中国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迈进的一大步。中国公允价值引入较晚,考虑到市场环境、会计人员素质等问题,一直采取的是谨慎适度引入态度。虽然财政部公布
16、了公允价值准则征求意见稿,但是,我们仍不能忽略公允价值在中国运用遇到的环境问题。 1.与现有财务报告体系仍存在冲突之处。现有财务报告体系的构建8基础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以利润表而言,面向的是过去的信息,其反映的是企业过去会计年度的经营状况,为自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以来,在利润表中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一栏,用来记录因为市场价值波动对所计量资产的影响,这是基于估计而产生的资产价值变动记录,是面向未来的信息,在资本市场并不成熟完善的情况下,充满不确定性。因此,现有财务报告体系采用的是在同一张表中,用准确的方式列示了不确定的信息。当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对未来价值的估计能够很接近的真正交易的情
17、况下,采用现有的财务报告体系,不存在不妥之处。在中国现有资本市场条件下,过多的在财务报告体系中对公允价值以精确方式进行计量会给企业带来操纵盈余的机会。 2.中国会计电算化程度不高,估值技术所依赖的硬件设施不到位。公允价值得以运用的重要因素是,能够获得合理、公平、公开的市场价格,这在传统手工会计系统下很难完成。虽然,中国会计电算化已得到发展,但是仍然没有完全普及,企业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并没有建立起相关的网络,这样不利于会计人员方便及时地获得公开市场的公平价格,估值的近似准确性会大打折扣,技术手段上的缺失会影响公允价值的普及运用。 3.会计人员素质水平不高。中国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路线,一大关键
18、因素是中国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公允价值在运用过程中,特别是估值过程中,很大程度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分析能力,能够对资本市场的变化作出及时而准确的判断。在未来的发展中,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精通会计知识,第二部分是熟练掌握财务软件等相关计算机软硬9件技术,第三部分是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由于中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采用的是前苏联的会计模式,中国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没有达到与发展市场经济相匹配的程度,因此,要求完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中国会计人员要求过高,不切合实际。笔者认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仍然会采用以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为主的会计准则体系
19、。 4.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尚不完善。公允价值的本质是市场价值,该市场价值能够较好地接近计量对象的价值。市场价值是在活跃有序的市场中才存在,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当市场缺乏活跃性或者不够健全,市场上的交易相对较少或者仍然缺乏有序的规范,公允价值就难以获得。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没有西方国家那么高,很多交易缺乏规范而活跃的市场,实践中,运用公允价值所需要的相关数据资料很难获得,公允价值的估计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就引起了中国在会计准则中运用公允价值会影响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疑。 (二)对中国公允价值准则构建过程中的建议 1.完善现有财务报告体系,细化现有
20、准则。中国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的做法是立足于中国国情而作出的正确选择,否定历史成本、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完全取代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并不可取。在现有条件下,只有公允价值确定的一些原则性规定,缺乏关于估值技术、估值模型和相关参数选取的详细应用指南,不利于实务操作。现有财务报告体系中,对公允价值的附注披露相对较少,缺乏明确而详细的关于附注披露内容的规定。中国财政部在制定公允价值准则时,应注重建立统一而易于操作10的公允价值计量标准,降低运用过程中的复杂性,从而增进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相关性。 2.加强公允价值运用过程中的审计监督。公允价值备受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依赖对未来交易估计的特征,这种
21、估计会给企业带来操纵利润的机会,在金融市场并不完善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利用公允价值操纵企业盈余时常发生,除了要细化和规范公允价值准则,还必须加强公允价值运用过程中的审计监督。对公允价值运用的范围,采用的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原因等方面,要进行详尽的审计。 3.不断完善资本市场,促进金融创新。公允价值准则征求意见稿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要求,在计量日,必须有计量对象交易的活跃有序市场存在,这样能够随时取得估计公允价值的参数市场价格,或者,应该能够取得相似计量对象交易的市场价格,尽量不采用三级估计技术。这一高要求能够达到,必须有配套的资本市场。因此,不断发展、日益完善的资本市场在公允价值准则制定完成的过程中起决定因素。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公允价值准则时,更应该考虑现有市场经济环境。中国的金融市场发达程度不高,金融工具相对较少,目前公允价值的运用并不广泛,但是,不能因此而放弃对公允价值准则的细化规定。笔者认为,实践操作性强、规范系统的公允价值准则能够推动中国金融工具的创新,促进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因此,完善的资本市场和规范系统的公允价值准则具有互相促进的作用。 4.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征求意见稿大部分内容沿用了 IAS13 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