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社会学研究对象刍议.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06564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社会学研究对象刍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法社会学研究对象刍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法社会学研究对象刍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法社会学研究对象刍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法社会学研究对象刍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法社会学研究对象刍议摘 要 本文意图根据西方法社会学的产生及其发展脉络,来实现对其学科定位的清晰认识或澄清,并且对于国内长期以来的法社会学研究给予一个理论的指导或纠正。最后文章则清晰地给出了作者对法社会学知识体系认识的说明。总体而言,本文的工作实际上是在于澄清而非重述。 关键词 法社会学 学术脉络 法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方式 作者简介:吴泽艾,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法治与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4-001-02 法社会学通常是指研究法律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的学科,这是在最普遍意义上的概括。当我们更进一步研究其背后的

2、学术发展脉络和学科分歧的时候,会发现事实远非如此简单。由于对法社会学定位的千差万别,所以当我们论述其研究对象的时候,自然也就需顾及这些不同的言说方式。可是除了照搬其言说之外,自然大家都再清楚不过:真正的学问就隐藏在此后,只是需要我们前去挖掘。 下面就从法社会学的学科源起和发展以及中西两个进路上来给以论述。 一、西方法社会学的学术起源和发展脉络 2法社会学的学科起源,首先要介绍的是西方法学学科的出现,这是16 至 17 世纪的事情。此前漫长的中世纪法学并没有成为独立学科,它只是附庸于西方教会法传统神学的一部分。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兴起了研究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浪潮,其中尤以对亚里士多德的研究为甚,亚式

3、的学科分类逐渐为今人所承受。而当宗教改革风声日近时,西方各界对于教会垄断一切学术的传统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抗。法学遂逐渐脱离神学,成为现代科学的主要学科。 在文艺复兴运动中,法国的孟德斯鸠出版了他的巨著论法的精神 ,其中就对有关法律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经济日用等因素的关系作了初步但精辟的论述。虽然在此时还没有“法社会学”的说法和概念,但孟式的研究方法却在无意间给后人提供了一条隐没于文明大潮之下的大道。这种对于法与社会之关系的研究遂成为后来法社会学的雏形,也在此时给予了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最初步的概括:亦即“法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 随后的欧洲,随着法学独立学科地位日益稳固,也出于其学科地

4、位的初建,所以作为学术热点,跟随而来的研究论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作为相互区别的两大有关法社会学的研究进路,便是英国的梅因和德国的萨维尼。 梅因的研究是在长期实证考察基础上进行的。他通过对英国的法律审判的实践考察,最后总结出其后的背景因素和相关性,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法律审判的实践深刻地反映着当时的社会发展背景,并且受到其决定性的影响。梅因先生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上都体现着明显的实3证倾向。在他的论述中,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也体现为:法律及其实践的社会背景。 而相近时期的德国历史法学派大家萨维尼则从民族确信与文化传统角度出发,研究其对法律制度设计与变迁的影响,从而探索了法律制度对于民族文化和传统的

5、表彰作用以及法制的社会根源。在他的研究里,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体现在:民族确信与文化传统和法律的关系问题。 当然,仅从此看此二者实质上是在我们后人的角度上进行了所谓的法社会学研究,因为那个时候法社会学还没有被作为一个学科分类或研究方法被明确提出。前人的研究也往往只是偏于一隅。 此后马克思的研究可谓是西方法社会学发展道路上的独辟蹊径者。马氏根据物资资料生产方式决定论的观点,在经济基础的研究上探讨了法律制度的起源以及社会效果和功能等问题。他的论述主要着重于对法律的功能性价值及其经济基础的研究。这种研究方式和前二者均不同。 因此由上述三种研究方式来看,在西方 19 世纪末期,法社会学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

6、段,有诸多不成熟的地方。学界对于法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论述总结起来可以表述为:用社会科学的方法研究法律与法律的社会效应的研究总和。这还是一个很宽泛的表述,但日后的法社会学发展却无意的印证了这种观点。 上述阶段仍是法社会学的雏形。现在我们正式进入其学科建立以及分类融合大发展阶段。 1913 年奥地利法学家埃利希出版了他的著作法社会学的基础理论 ,着重提出了“活法”观念,亦即在社会中实际发生效用的法律。全书分4九章,依次是:法的概念、规范、法的事实、国家与法、法条、正义、法学派、法的变迁、方法等。从此中可以看出埃利希在研究中逐渐偏向法律制度之外更广范围的制度和因素研究的方法。他的著作从此确立了法社会学

7、在西方的独立学科地位,其被称为现代法社会学的创始人。而他的研究进路则是一条偏重于社会学言说方式的法学学术。这也让我们不得不同时提起另一位西方大师:19 世纪法国的实证主义哲学家,西方社会学创始人孔德。从他起,继法学之后,社会学也实现了其独立学科地位,并开始长期“攻城略地” ,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同时扩展,不断涉及诸多传统学科,法学也不能“独善其身” 。 与埃利希同时期对法社会学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还有当代西方社会学三大家之一的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他的著作法律社会学就对作为国家制度的法律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实体法制度、主观权利、客观法律、制定法、法的类型、法律的形式性质等。体现了一种忠于法律制度本身的研

8、究方式,并确立了西方法社会学研究的另一条路径:着重法律制度本身研究,以及与之相关作为边缘现象出现的社会因素考察。 综上所述,学术界逐渐显现法社会学研究对象问题上两个彼此互异的观点或研究方式:一则侧重法的进路,即研究与法律规范有关的边缘现象,从法律职业者的角色出发看问题,重视法律的功能效用。我们也可称之为“基于社会学的法学” 。这种研究方式在欧洲很普遍。在美国则是另一番情形:这里的法社会学研究学者中社会学者占到 60%之多,研究方式也着重从广阔背景和多样脉络中考察法律现象与本质。作为一种观察者角度出现的美国法社会学所进行的研究被人们总结为一种“基于法5律的社会学” 。我们从二者的名义差别对二者研

9、究方法和学科的定位差异也可以略知一二。 在二战结束后,全世界都开始反思以往的文明和制度,学科融合的研究方式倍受青睐,法社会学获得长足发展。其发展趋势就是:强调互动关系和涵义甚于强调恒久制度和功能。法律现实主义的兴起更是推动了这一过程。法社会学研究开始摒除孤立的法制观念,探讨社会与个人对审判司法的影响,立意取消恣意,维持司法客观与中立。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的沟通理论就是把法治运行放在整个社会所有参与者的交涉论争与沟通合意场景之下探讨的。这种后期逐渐成为西方法社会学研究主流的观点,最终实现了对埃利希与韦伯谱系的相反相成和另辟蹊径,是集故往之大成。 英国学者罗杰科特威尔就曾在其著作法律社会学导论中表

10、达了“法律社会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胜于学科分类的观点。这种观点与当前西方法社会学的研究至今未能形成内在一致的理论结构的现实是有关系的。从长期学术实践出发,把法社会学着眼于作为研究方法而非拘泥于学术分科对于做好实际的学术研究,其好处是不言自明的。法学和社会学都是地位颇为坚固而研究范围广泛、方法众多的学科,法社会学作为交叉学科实际上在现实研究中走的一直是一条“兼而有之”的道路。在洪镰德先生的法律社会学中,对于过去那种太过专注法律制度内部逻辑自足和自我循环论证的弊病也有精彩的论述。从此之中,把法律与社会互动的实然面作为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才是比较中肯的观点,而且也是为实践所证明了的。 6在法社会学的创

11、始之后,跟随埃利希的足迹,众多的西方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法学家都对其研究对象表达了与上述论述类似的观点。比如以霍姆斯和庞德为代表的目的性法理学就对于以往法学的形式主义和概念主义提出了批评;以詹姆斯和杜威为代表的法律现实主义则在宣扬排除死守法律逻辑推演之不足的工具主义;涂尔干提出的法律和社会连带关系说,把法律看做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更多的从功能角度去看待法律的价值,从而把法律从神坛之上请到了人间。 所以当西方法社会学发展几个世纪后,其学说也越来越偏向从更广视角的研究,即从韦伯视角走向了埃利希的视角。但在这里我们不能下结论说韦伯的研究方式出了问题。而是应该同时看到,其实只是在法律社会学这本书里,他站

12、在了一个更加“法学家”的立场,但是他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社会学大家,甚至还有过所谓的“社会学决定论”的观点。所以可以知道韦伯也不是没有认识到社会学对于法学研究的重要性。同时埃利希则是一位正统的法学家,他的学说着重于对于法律之外的社会因素研究,我们由此知道:只有真正的学术大师才可以走出自我身份和学识的局囿。这无疑是更加科学的研究方法所在。 到此我们可以达成一个共识,即法社会学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其研究对象应定位于广阔社会背景之上的法律现象与本质以及相互关系。 二、法社会学在我国的学术起始和发展 我国的法社会学研究因为传统学术内涵和研究方式与西方的巨大差异,所以在后续的发展上出现了学术

13、引进较快,但研究实力不足,社会7实践基础不够的扭曲结构。 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张知本所写的社会法律学在我国首次使用了具有“法社会学”意义的表述。在共和国初期,学界渐渐通行了“法律社会学”这一名词,后又简述为现在的“法社会学” 。相关学术研究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西方学术影响扩大,逐渐吸收了很多当代西方法社会学的观点和研究方法。 其中比如沈宗灵与马福新二位就提出了法社会学是分析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制定、执行、效果与功能的观点;而朱景文与陈信勇的观点则是:法社会学在于研究法律的社会化以及社会特征,即法律制度如何有机地融入社会的论题;而当我们关照陈明华先生与张文显先生的观点(即认为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法与社

14、会的关系)时,其论说已经很接近于西方当前的潮流。著名学者侯猛曾表达了法社会学作为研究近路的意义大于学科分类的观点,实则是前述英国学者科特威尔论述的再次体现。现在越来越清楚的是:过去那种拘泥法学门类的研究范式局限于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忽视其后背景因素,同时对于法的生成与实效基础研究不足。这种局限于法律功能意义上的应用视角忽视了法社会学题中应有之意的学理研判,自然是要被研究界和实践者所抛弃的。 三、总述 经过上面对于西方法社会学起源和发展脉络的梳理,以及我国法社会学发展现状的概括,我们可以看出:在经历了前期由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所源起的法社会学研究,到后来多种进路分歧与碰撞,终于在20 世纪初确立

15、了自身的学术地位,并且跟随社会结构急剧变迁和学科大8融合趋势获得长足发展。最终其研究对象应是定位在“法与社会的关系”上。这种交叉与混合的学科定位,实质上是指明当前法社会学作为一种研究方式的意义远大于学科纠葛的纷争。 参考文献: 1洪镰德.法律社会学(第二版).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 年版. 2季卫东.界定法社会学领域的三个标尺以及理论研究的新路径.中国政法大学.法律评论.2005(10). 3侯猛.中国法律社会学的知识建构和学术转型.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4(3). 4刘焯.法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 5奥埃利希著.舒国滢译.法社会学原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年版. 6德马克斯.韦伯著.法律社会学.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