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福建省新形势下就业增长方式探索摘 要:以福建省就业增长方式探索为契机,研究福建省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的关系,最后给出促进福建省就业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就业增长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085-02 引言 在“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城乡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上一个台阶的新形势下,采取有效、可行的就业增长方式是正确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关键。之前的文献研究主要是两个方面:(1)国家或区域层面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关系,但二者可能呈现非一致性;(2)国家或者东西部区域层面的产业结构对就业的影响,
2、但涉及到具体省份的操作还较少。故本文从福建省实际出发,研究福建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就业的关系,之后提出几点思考。 一、经济增长和就业 综合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的索洛模型,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具有相互加强的效应,二者的变动趋势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可以使用“GDP 的就业弹性系数”指标来反映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关系。“GDP 的就业弹性系数”是指当影响就业增长的其他因素短期内保持不变2时,GDP 增长变动 1 个百分点所造成的就业增长率的变化。 从图 1 可知,福建省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变化的幅度比较大,整体是先降低后上升;就业的增长率波动也较大,总体上先降后升。二者整体的
3、趋势符合理论的描述,但在结构上变动趋势不相匹配。例如,2007 年 GDP 增长率受到当年流动性泛滥的影响,经济体非常活跃,GDP 增长率从上一年的 16.7%蹦到了 21.8%,而由于实体企业将内部现金积极投向股市等虚拟经济,造成实体就业岗位一定程度的缺失,就业增长率受到负影响。另外,根据图 1,就业增长率结构走势上滞后于经济增长率,导致就业弹性系数波动不定,根据趋势判断,未来 5 年间的就业弹性还会是起伏不定的走势,离平缓状态还有一定距离,说明经济增长和就业没有呈现出内在的一致性,可能是福建省的就业结构并没有有效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故有必要从满足劳动力需求的产业结构变化视角作进一步分
4、析。 二、产业结构与就业 产业部门是就业的载体,资源从一个产业流向另外一个产业时,就产生了产业结构的变动,产业结构的变动反映就业结构的变动。配第-克拉克定律指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的趋势大体一致,但产业间的就业人数流动以及劳动需求总量如何改变,有必要用产业结构偏离度进行产业就业结构的偏离分析。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产值比重的差额,反映了各个产业间的劳动生产效率的差异。根据新古典经济学: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如果产业间没有壁垒,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将会因劳动生产力3的自由流动而变小,市场资源重新配置,根据边际收益递减和自由竞争的规律,产业结构偏离度最终为零。如果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
5、,说明就业比重大于产值比重,相对于其他产业结构(在相同的产值比重情况下,产业结构偏离度0) ,产业的劳动力生产效率较低,劳动工资收入也较低,劳动力可能流出产业,最终形成劳动力效率的均衡。 表 1 福建省 19952010 年的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 由表 1 可知:(1)福建省的产业结构偏离度从 1995 年的 0.737 下降为 2010 年的 0.620,说明福建省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劳动力不断从低效率的产业流向高效率的产业。但 2010 年的产业结构偏离度仍较高,说明生产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可以通过引进资本和生产技术、优化管理和提高对外开放的程度来实现。 (2)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
6、有不断减小的倾向,说明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出且速度减缓。 (3)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负,且 19952010 年保持平滑趋势,说明第二产业一直在吸纳劳动力,但劳动力仍显不足,同时,劳动生产效率并没有很大的提升,制造业等投资资本不足、技术没有及时跟上是可能原因。(4)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先负后正,说明第三产业刚开始就业劳动力在不断地扩张,到了一定规模后劳动力可能流出第三产业。而正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在 19992010 年间不断提升,说明第三产业劳动力流出的速度在加快,就业比重超过产值比重越来越大,整个第三产业的生产效率在下滑。 对比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应该高于第一产业,但相对
7、于第二产业还是较低。因为第二产业是现代工业的先锋,4在不断吸纳国外先进技术再加上自身的技术研发,资本和技术排挤劳动力的效应明显;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得第二产业越来越依靠资本和技术进步来推动工业化和产业的产值增加,这就要求第二产业的生产效率必须比另外两大产业更具优势才行。从数据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还有大量的剩余,而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显得不足,第三产业市场规模并没有做大,劳动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流出。在第二产业不断需要劳动力时,这部分劳动力不能及时地流向第二产业,造成了结构性失业。是否存在三次产业不能有效自由竞争?原因是:(1)第二产业是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的产业,劳动
8、者的收入应该相对提高,但是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并没有很大程度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使得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空间有限。 (2)第一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太低,并不能容纳更多的就业。只有提高两大产业生产率,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才得到转移,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和质量得到优化之后,第二产业的负的产业结构偏离度才有可能下降,慢慢趋于零。总之,因为三次产业的生产效率差异,必然造成产业结构偏离度不一致,这就从产业结构偏离度上解释了产业间的就业人数流动以及劳动需求总量的改变。 综合分析: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人力资本不断地流出,主要是向第二专业转移;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较高,吸引劳动力就业能力不断加大,但仍然有就业的缺口,劳
9、动的需求仍得不到满足;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下降,有可能存在结构性失业以至于劳动力流出,深层原因可能是第三产业的市场规模没有做大,第三产业的结构不是很合理,而现代服务业被少数的国有企业所垄断,阻碍了第三产业的结构升级,5形成了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传统服务业占的比重较大,而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较小。 三、政策 在我国经济信息化、工业化的时代,逐渐实现第一产业剩余的劳动力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进而促进就业结构的优化,能缓解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对于第一产业,福建省政府加大农业的投入和保护措施,逐渐引进农业技术,利于农林牧渔等行业向产业化发展。发展福建省第二产业关键在于调整
10、工业的结构,加强基础工业和发展新兴工业,充分利用沿海优势不断地引进技术进行外资投资。福建省尽管第三产业市场规模较小,产业结构不是很合理,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而劳动生产率高的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但是,针对就业门槛较低、投资较少、岗位容易创造等特点,积极发展商贸物流、餐饮、金融等行业,同时,积极引导第三产业向技术、资金密集型发展,有效地提供低端的信息服务,对于缓解就业仍然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坚持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不断加大科技的投入和对高新技术的支持力度;建立现代劳动力市场,逐渐消除劳动力流动障碍,这是“三次产业的劳动力流动机制并非具有自由竞争性”
11、的客观要求;不断地提升劳动者的素质,以应对传统劳动密集型就业不断缩小的形势;建立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与社会保险;积极将失业保险制度向就业保障机制转化等,劳动者才能更好地选择就业服务,有效提升劳动者技能,更好地促进福6建省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福建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2011)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 蒋文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Panel Data 视角J.世界经济情况,2010, (5). 3 刘峰.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研究J.科学与管理,2006, (6). 4 孙锐,赵坤.福建省产业结构演变对就业的影响研究J.技术经济,2008, (10). 5 李晓嘉,刘鹏.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增长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 (2). 6 郑吉昌,何万里,夏晴.我国产业结构偏离现状和趋势及对服务业发展的启示J.经济学动态,2007, (6). 责任编辑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