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层教学探索和实践摘 要:从教育部提出的教学“质量工程”出发,针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脱节的问题,结合国内外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提出了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按专业分类、按能力分层的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各个院系的专业课程进行“无缝对接” , 促进学生信息化素养与专业的强强融合。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分类分层教学;情景案例 引 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作为高职学生的一种基本素养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成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关注的
2、焦点问题。但由于各地中学教学条件的差异使来自不同地区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1, “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兴趣。此外,综合类高职院校通常学科种类较多,各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根据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实际水平,并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分类、分层实施教学,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真正实现服务专业需求因材施教、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 1 分类分层教学模式的提出 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基本要2求,不同的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要求和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所谓分类教学2,就是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
3、对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不同专业岗位的融合度,最终提高学生快速适应岗位的能力。所谓分层教学3,是针对学生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因材施教,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1)采用分类分层教学改革模式,能够使不同专业不同层级的学生在各自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上的学习得到优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这对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技术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分类分层教学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分类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模式,在整个教学的具体实施当中,可以灵活地安排不同形式的教学策略,能够更好地
4、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能力。 2 分类分层教学实施方案 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情况和技能需求,我们每年会对入学的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自愿进行一次入学计算机技能测试。然后根据问卷结果和技能水平评估来进行计算机基础授课学生的横向的分类和纵向的分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 2.1 分类方法 分类教学首先是对教学对象的分类,就横向来看,通常是按照专业门类来进行划分。我依据市场需求开设专业的高职类院校通常包含的学科门类和专业都比较多,按照专业性质将我院学生划分为四类:“医护3类” 、 “理工类” 、 “经济类” 、 “教育类” 。在教学对象分类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考核方
5、式等四个方面的分类。图 1 显示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类框架。不同性质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内容上、程度上、教学方法上需求不同,因此对应的教师应该在教学模块设计、教学要求和侧重点、授课方式上区别对待。以学生为本,突出实用性,为专业的后续课程打好基础,不易过细,也不易过粗。 具体实践中,我们通过对不同类别专业课教师的深度沟通,了解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内容的不同要求设置教学案例,真正体现基础课服务专业课的理念。比如,针对医护类专业设置了“制作药品采购计划书”案例;针对教育类专业设置了“试卷的排版”案例;针对理工类专业设置了“汽车新品推介”案例;针对经济类专业设置了“企业工资管理系统”案
6、例等。 2.2 分层方法 分层教学主要指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2。具体划分方法是在新生入学后,以班级为单位、由代课教师组织新生进行一次计算机应用技能测试,依据测试结果组建授课班级。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将其分为三个层次: (1)考试成绩在 80 分以上的可划分为 A 级。该层次的学生可经过短期的集中培训直接申请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获得合格证书后根据其专业需要或个人兴趣进行数据库应用、图形图像软件或者程序开发工具的学习,这样可以进一步拓宽其知识面,发展其兴趣,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和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帮助。已经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4试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选修课学习。 (2)成绩及格的学生被划
7、分为 B 级,进行一般层次教学。该层次的学生占大多数,可按较高起点组织教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知识面,提高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这个层次的学生可以设置较为综合的案例,在巩固基本操作的同时系统强化操作技能。 (3)未参加考试或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划为 C 级,为基本层次教学。该层次的学生很少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属于零起点教学,因此按课程基本的教学大纲组织教学,设置简单案例,进行单项技能的训练,循序渐进从基础到提高,从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最基本技能起,入门后再寻求能力的提高。 图 2 为分类分层教学模式下教学班级的组建方案。通过测评后将学生分为医
8、护类 A 级班、医护类 B 级班、医护类 C 级班、理工类 A 级班、经济类 C 级班等。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分类教学和分层教学需要双向联合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分类教学的可以满足不同专业在计算机教学内容上的不同需求,从授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教学案例的设置上以及知识技能的侧重点上都有所区别,解决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学而无用的现象,激发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分层教学可以区分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水平,以便从培养目标上、教学方法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小班培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避免制约学生对更高技能层次的追求。 53 分类分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教材建设 教材是
9、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具体体现,精选和自编分类分层系列教材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和保证。编写具有层次差别和面向不同专业学生的系列教材,需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和现况。教材需要兼顾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公共模块与特色专业模块两方面的内容,同时满足教材内容、软件版本实时更新的需求。在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并经过多次研讨后,我们在教材设计上分为通用案例和特色案例两部分。通用案例部分适用于所有专业,以大学生活中真实需求为主线;特色案例部分根据不同专业分别设置,尽量贴合专业需求和就业需要。 3.2 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调整 分类分层施教是为了最大限度实现因材施教的理念,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对授课教
10、师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分类分层教学要求“分层有致,动静结合,全员参与,各得其所” ,因此不但要在教学内容上加以区分,而且要在教学模式上与之匹配5。教学内容一定要适合各类学生的学习和知识接受能力,并注意层次和教学梯度;教学模式要依据学生的接受情况灵活调整,原则上层次较低的学生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尽量减少抽象理论的学习,强化实验动手能力;较高层次的学生采用“情景案例”的教学方法,以综合案例带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系统理解和强化训练。 3.3 网络学习平台建设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建设开放式6实验室,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是必要的硬件支持。在整合学院优势资源和课程资
11、源的基础上,以“数字化校园”网络为依托,从环境、资源到活动全部实现数字化,进而构筑一个以学生为本的立体化教学“生态场” 。通过多年的实践,立体化教学生态场的建设重点在于“开放式实验机房”建设。改变以往封闭式机房的管理方式,实行全天候开放,利用自动化管理软件实现机房的智能化管理,除了安装了各种学习软件和课程资源外,还要构建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在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的同时,促使学生能够跟上学习和就业的最新形势和趋势。 4 结束语 分类分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改革方向,还在探索和试点阶段。其实施和推广过程都需要在实践中完成,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和高职技能培养的要求,采用面向就业的“基于工作过
12、程”的教学方法,对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无疑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法改革的探索过程中开拓出一条符合职教规律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吴春明,邹显春,杜云.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36(5):240-243. 2王丽君,倪海英.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级教学改革探讨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J. 2010,31(3):53-55. 3徐兵.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教学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1(11):57-58,61. 4谢兰云.基于分层次教学的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7J.计算机时代,2013(4):55-57. 5王鹏英,庄红,黄晓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分类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 (5):49-53. 6吴春明,邹显春,杜云.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36(5):24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