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个税免征额调整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分析【摘要】本文采用虚拟变量的实证分析和调整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调整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模型,最终确立其影响因素有可支配收入、前期的消费习惯、就业人口数,第 2 次和第 4 次免征额调整也有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免征额调整后,部分低收入者由纳税人变成非纳税人,高税率点附近的纳税人降到了低税率区,免征额调整对消费支出有影响,但消费支出还受到可支配收入、前期的消费习惯、就业人口数的重大影响,所以免征额调整对消费支出的刺激不大。 【关键词】个说免征额;居民消费支出;虚拟变量;实证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个人所得税是以个人取得的应税所得为征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税。在我国,个人所
2、得税制度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的过程。 1980 年 9 月,我国个人所得税法正式颁布规定的免征额较高,每月或每次 800 元,1994 年,我国颁布实施了新的个人所得税法,初步建立起内外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其后,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国家对个人所得税制进行了几次重大调整:1999 年恢复征收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2006 年和 2008 年两度提高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减除费用标准;2007 年将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税率由 20%调减为5%;2008 年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2010 年对个人转让上市公司限售股取得的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2011 年再将免征
3、额调整为23500 元。目前,我国工资、薪金所得适用 5%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 二、理论分析 前文提到个税免征额调整主要指的是工资薪金收入费用扣除标准的调整, 由于工资薪金收入是按月收入采用 9 级超额累进税率征税,费用扣除标准变动使不同收入者所对应的纳税级距发生移动、尤其是“级距点”附近的纳税人的级距移动十分明显,其所对应的税率随之而变,负担率由此发生变化。换言之,由于费用扣除额的调整变化,一部分低收入者由纳税人变成非纳税人,高税率“级距点”附近的纳税人税率向低一级税率移动。 个税免征额提高使一部分低收入者由纳税人变成非纳税人, 从整个纳税群体的角度看, 纳税主体或税收整体负担向高收入群
4、体移动。 三、模型设定 四、模型的估计与调整 1.模型回归估计及多重共线性检验和修正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eviews 输出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得较好。但是有些变量不能通过 t 检验,说明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然后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多重共线性的修正,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不显示逐步回归的过程。 2.异方差的检验 3、自相关分析 五、结论与建议 结论:由上面的分析过程可知,较显著的影响消费支出的因素有可3支配收入、前期的消费习惯、就业人口数,第 2 次和第 4 次免征额调整,整体来说,免征额的调整对消费支出的影响不是很大。 虽然免征额调整后使一部分低收入者由纳税人变成非纳税人, 高税率“级距点”附近的纳税
5、人税率降低;但是单独的个税免征额调整政策对消费的刺激作用不大, 需配合税率和税级距调整措施才能达到最优的政策效果。 建议: 1、做好免征额调整的配套政策实施。为实现促进居民消费的最优政策效果, 在提高个税免征额的同时, 需对税率和税级距进行相应的调整, 增加居民个税调整后的实际收入,使得居民能够愿意消费,消费得起。 2、个税免征额应更具有弹性。个税免征额应与消费物价指数、国民收入增长以及与我国福利制度改革状况等因素建立必要的弹性关系。如个税免征额物价指数化是将个人所得税免征额与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挂钩,使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可以随着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而逐年变动。 3、以公平为原则, 调整个税费用扣除标
6、准范畴。如果仅仅提高个税免征额是无助于促进居民消费的, 在对免征额进行调整的同时应多体现公平原则, 提高居民的心理“公允”效用。达到刺激其消费的作用。 个人所得税的调整的最终目的是缩小贫富差距,富人多纳税,穷人少纳税或者不纳税,调整免征额能够适当的减轻低收入者的纳税负担,让国人生活的更轻松和幸福,不只是为了生而活。 参考文献: 41钟馨.试述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合理性及建议J.改革与战略, 2006, ( 8):601 2徐进.论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变化的调节作用J.当代经济研究, 2008 3刘宁.个税免征额调整对居民消费支出影响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 2009.6 4庞浩.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