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中心镇交通现状分析及规划对策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08980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市中心镇交通现状分析及规划对策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杭州市中心镇交通现状分析及规划对策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杭州市中心镇交通现状分析及规划对策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杭州市中心镇交通现状分析及规划对策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杭州市中心镇交通现状分析及规划对策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杭州市中心镇交通现状分析及规划对策研究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1、研究背景 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并提出,在“十二五”时期将构建“中心城市(杭州市区)-中等城市(五个县城)-小城市(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的五级城镇规划体系。 中心镇作为新型城镇体系的重要环节,将起到承接城市、带动乡村的关键作用。根据浙江省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 ,未来将加强中心镇基

2、础设施网络建设,全面增强中心镇的综合承载和集聚辐射能力,到 2015 年,将中心镇培育成为县域范围内人口集中、产业集聚的新载体,成为县域中心或副中心。根据自身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十二五”时期,我市将重点培育 27 个中心镇(见图 1) , 2图 1 杭州市中心镇分布图 融入长三角”交通运输具有经济先导性,优越的交通基础设施是中心镇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引导城镇空间布局、提升城镇品质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杭州交通先后实施了“旅游西进”和“接轨大上海、战略决策,实现了杭州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有效带动了沿线中心镇产业发展。但是,也应当看到,由于规划、管理体制等方

3、面原因,交通发展重点历来偏向于大、中城市和区域大通道建设,使中心镇与周边乡镇区域的横向交通联系不足、对镇域内重要节点的纵向带动较弱,未能有效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和辐射带动功能,制约了人口有效集聚和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机动化程度日益提高,中心镇交通趋向城市交通的基本特征,对交通发展无论是规模还是品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把握住目前中心镇快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理清镇区与多种对外交通方式间的衔接关系,同时完善镇区内部交通结构,打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交通体系,对增强中心镇集聚效应、提高要素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也是有力的推动。 32、交通发展现状

4、及问题分析 2.1 对外交通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杭州区域交通系统主要由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四种交通方式构成,受中心镇规模、地理区位及交通方式自身特性限制,中心镇必须通过公路、水路等交通方式与空港及铁路站场连接。因此,决定中心镇交通区位的主要因素还是中心镇自身与干线公路网及水运网联系的紧密度。 公路网布局有待完善,等级有待提升 通过近年来交通的大力发展,杭州已初步构建了“一绕八射”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道为补充的干线公路网络体系,中心镇高速公路通达率达到 56%,但是“东密西疏” 、 “东高西低”的路网格局尚未有效改善。目前,萧山区和余杭区的中心镇均分布在杭州主城区周边,城镇发展与城区已逐步融

5、为一体,道路网络较为完善,与周边地区交通联系日渐紧密;但是西部地区中心镇高等级公路通达率普遍偏低,例如万市镇、威坪镇等中心镇目前甚至尚无省道连通,仅依靠县、乡道路与周边区域沟通,路网通达率和公路等级亟待提升。 水运基础较好,运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杭州港是全国 28 各内河主要港口之一,经过近年来大力推进“黄金水道”建设,已基本形成钱塘江、京杭运河等高等级航道为骨干、支线航道为补充的水运网络,为中心镇水路运输提供了良好条件。但由于多年来投资不足以及管理体制不顺等原因,目前高等级航道存在瓶颈、支线航道等级不足等现象依然存在,由于不少西部中心镇均与支线航道相4邻,在缺少高等级公路相连的情况下,提升支线

6、航道等级、进一步发挥水运运能,将极大方便中心镇原材料和产品运输,进而有力促的进产业发展。 2.2 内部交通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近年来中心镇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机动车拥有量持续增加,镇区道路及过境公路交通量不断攀升,部分中心镇已出现交通拥挤、交通事故增加和环境污染加剧等交通问题。目前,交通规划已经成为城镇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解决交通问题的主导思想仍然是道路的布局,对交通需求的有效引导不足,未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路网干支结构不尽合理 在中小城市的道路规划中,一般分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类。长期以来,在中心镇道路规划建设中,往往只重视干路,忽视支路建设,不利于分流干路交通压力,

7、降低了镇区可达性,且生活性道路与交通性道路混淆,商业道路上有大量穿行或通过性交通,这就要求道路断面形式要有针对性,充分满足非机动车及步行交通需求。同时,中心镇的发展一般都依赖于过境公路,沿公路两侧展开,过境公路相当于城镇的主干道,穿镇而过,而其他道路相对狭窄,在发展过程中,支路间距不均匀,有的间距几十米,有的间距数百米,造成道路系统的先天失调。 居民出行结构有待优化 中心镇由于城市范围小,居民出行距离短,步行、自行车等都是居民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其中步行及自行车为绿色交通方式,应该提倡。目前,电动自行车由于速度快,方便快捷,逐步成为了中心镇居民替代5步行及自行车的重要交通工具,但是,电动自行车比

8、较容易带来交通安全问题,需要加强管理;同时,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小汽车拥有量急剧攀升,对镇区交通系统的有效运行带来了挑战,为了使中小城市交通能够可持续发展,应合理发展城市的公共交通,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 过境车流对镇区交通影响较大 高速公路及国省道干线道路是区域间主要联系纽带,其交通流量通常较大。而中心镇往往以过境公路为轴线发展,公路两侧严重城市化,造成的后果是过境公路穿市而过,变成了城市内部道路,这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过境道路上由于车流较大,且一般车速也较快,故而极易发生交通事故;过境交通流中货车所占比重很大,噪音、尾气、扬尘等交通污染也严重影响着居民的身心

9、健康。 交通配套设施较为缺乏 目前大部分中心镇缺少专用停车场,加之居民住宅、商贸建筑大多未建地下停车库,导致各种车辆任意停靠,占用了车行道与人行道,且道路两侧违章搭建房屋多,不满足道路的红线要求,相应地占用了人行道的土地空间。违章摆摊设点,占道经营多,这些因素都造成了中心镇的交通不畅,且非常影响城市道路的景观美感。 由于以往政府对交通建设缺乏规划,且投入资金较少,相配套的交通管理组织设施就相应的配备不足,中心镇道路路灯、绿化、交通标志牌等附属设施也相对不足。同时,中心镇交通管理人员少,体制不健全,交通标志、交通指挥信号等设施缺乏,致使交通混乱,一些交通繁忙路6段常常受阻。 3、规划对策 当前,

10、面临中心镇加强对外沟通以提升产业承载能力、改善内部交通以提升城镇品质的双重需求,笔者认为,应当从内、外两方面着手来满足上述需求。外部交通方面,市、县两级交通主管部门应加大对涉及中心镇交通项目的投资力度和政策扶持,尽快改善西部中心镇对外交通条件,实现城乡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内部交通方面,应当从构建合理交通模式的角度出发,合理引导居民出行方式,科学布局镇区路网及客货运站场,完善交通配套和管理体制,满足镇区居民品质出行需要。3.1 提高区域交通网络对中心镇的覆盖水平 加快临金高速、千黄高速及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等涉及西部地区中心镇的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提升中心镇高速公路通达率(上述三条高速公路建

11、成后通达率将达到 74%) ;结合新一轮国省道路网规划,提高我市国省道路网密度,加大中心镇高等级公路连通度,将中心镇省道通达率提升至 100%,进一步提高中心镇对腹地和周边乡镇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大对流经中心镇支线航道的升级改造力度,使中心镇水运能力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提升,形成干支通达的良好格局,经初步梳理,对支线航道升级改造完成后,将有瓜沥镇、新登镇等 17 个中心镇具备五级以上航道通航条件,占全部中心镇的 63%。 3.2 构建合理的镇区交通模式 7中心镇的交通模式正在由非机动化向机动化转变。机动化交通模式有两种:公共交通模式和小汽车交通模式。经验表明,一旦选择了小汽车模式,再促使其向公共交

12、通转移是十分困难的,其代价也是极其高昂的。根据中心镇实际情况,应确定以公共交通为优先发展的交通政策,交通结构逐渐向公共交通模式转移,同时,公共交通发展应呈多样化。 在交通模式的选择上,应凸显“低碳、便捷、高效”的特征,以增强中心镇宜居、宜行的特色。考虑到中心镇镇区面积相对较小,建议以“步行+自行车(包括电动自行车)+道路公交”为基本模式,重视对步行及自行车交通方式的道路资源的配置,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提供良好的环境。公交发展方面,建议与镇区用地拓展相协调,提高公交效率,同时优化乡镇公交线路,加强换乘组织,利用乡镇公交加强镇区与外围的交通联系。针对常规公交线路相对固定、对居民吸引力较弱、且运营成本

13、较高的问题,在中心镇发展过程中可采用的士公交1的模式,增强公交服务的灵活性,提高公交服务效率,满足居民公交需求。同时,对私家车采取不限制拥有、引导使用的政策,努力通过各种出行方式的有效衔接,促进居民低碳出行。 3.2 完善镇区道路网络 镇区道路网布局上,应根据地形、用地规划及自身经济条件,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路网形态。合理控制路网密度和各等级道路比例,使主、8次干路比例协调,通过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增大支路密度,建立片区微循环系统,逐步完善城市的人行系统,减少行人对机动车道的干扰。 中心镇路网布局结构中各层次道路应实行有序衔接。例如,次要道路让主要道路,低速道路让高速道路,生活性道路让交通性道路

14、,越级道路不交叉适当分离等。让每一层次道路服务于更高层次的道路,为高层次道路起到聚集和疏散作用。 3.3 加强对外交通衔接 加强中心镇对外交通的衔接,要遵循有利于城镇发展、减少对外交通系统对城镇制约的原则,追求城镇发展的总体效益。 与过境公路的衔接 目前,多数中心镇公路与城镇道路并不分设,也没有明确功能分工,它们既承担对外交通的任务,又肩负城镇道路的职能,使公路与中心镇之间相互干扰,不利于公路行车安全,也影响城镇居民生活安宁。对交通量不大的过境公路可以通过拓宽路面,将镇区内路段改造为城镇道路断面,以有利于未来过境公路向中心镇主干道或交通性次干道的过渡。对于等级较高、交通量较大的过境公路,应绕城

15、镇通过。 港口布局规划 港口码头是水陆联运的枢纽,旅客集散、车船转换等都集中于此,在中心镇对外交通与中心镇道路交通组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客运码头一般位于镇区,主要通过公交线路、出租车辆和社会车辆与镇区交通衔接,一般设置有公交线路终点站或过境站、出租车及社会车辆候客点。货运码头与镇区交通的衔接一般是通过镇区干道来实现。在规划设计中9应妥善安排水陆联运,提高港口的流通能力。 3.4 建立科学的交通管理体制 以绿色交通理论为指导,通过科学的交通管理体制,规范道路交通秩序,提高中心镇现有路网的交通性能。不断完善交通标志、信号灯控制、标线、隔离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优化交叉口信号配时、渠化现有交叉口,使交叉口通行能力达到最佳水平;制定相应的地方交通法规,普及交通知识,提高中心镇居民的交通意识。 4、结语 中心镇是城乡连接的纽带和结合部、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加强中心镇交通建设是促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本文对中心镇交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对外交通和内部交通两个层面入手,提出了构建以“通达、品质”为特征的中心镇交通体系,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希望能为我市中心镇交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