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与城市人的共生与发展.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11469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文化名城与城市人的共生与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历史文化名城与城市人的共生与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历史文化名城与城市人的共生与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历史文化名城与城市人的共生与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历史文化名城与城市人的共生与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历史文化名城与城市人的共生与发展摘要: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的规划中,城市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直接继承者与建设者,与历史城市间存在各种矛盾与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城市人与历史城市的关系,寻求历史城市与城市人的共生,才能达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局面。提高城市人对于历史城市的文化自豪感与自信心,让历史城市直接性给城市人带来利益,让居民自觉进行历史城市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城市意志;城市共生;城市后生论;公众参与 Abstract: i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cultural city planning, city people

2、as the direct inheritanc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and the builder, the existence of various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and the historical city, only to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historical city, symbiosis for historical city and the city, to achieve the prot

3、ection and development a win-win situation. To improve the city people for cultural pride and self-confidence of the historical city, let history city direct benefits to the city people, make people conscious of the historical city protection. Keywords: city will; city symbiotic City epigenetic theo

4、ry; 2public particip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城市如同生命体一样具有自我成长与更新的性质,同时也具有着与人类灵魂一样的城市意志,而这城市意志便是由城市所居住的“城市人”的共同意志群体打造的。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脉的古城,如同有着高龄岁数的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城市个性”与“城市记忆” ,而近年来中国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却导致城市的千城一面的景象,整体城市趋同化发展。以及历史城市的保护模式单一简单,造成城市人与历史城市的矛盾加剧。因此作为城市个性与记忆的集中体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变的尤为重要。但如何在保护过程中

5、旧城保护不因保护而丧失旧城的城市活力,在保护的过程中在城市当地居民的认同性不丢失,同时达到对于城市认知性的效果却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一、寻求历史城市与城市人的共生 所谓后生论,在进化论中,是指种子的生成,不仅是带有遗传因子的东西,而且,意味着会受到经验、偶发的新闻事件等外界的影响。1城市的进化过程中也是如此,城市人的思维模式以及建设者的直接意志影响着城市的变迁。但城市人的直接经验及偶发事件也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变化。 人们对于过去的历史文脉有着深深的留恋感,历史文化名城中很多建筑及街道是过去记忆的标识,是直接给当地居民带来城市认同感的标志,城市人与历史城市的共生关系,必定造就了城市的形态的上的

6、变化由人的意志所变化而改变,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城市 DNA3体现的直接载体,也是历史切片的直接体现, 但对于历史城市的保护不应以牺牲城市人的生活为基础,使历史城市失去活力或城市记忆的直接继承人当地生活具有历史传承性的当地居民。因此一个好的历史城市的保护具有以不牺牲当地居民生活切让历史城市活力复兴的效应。 以汉长安城保护为例,汉长安城位于西安市西北角,面积378km2,它是西汉王朝和新莽王朝的首都。也是中国现存范围最大、保存最完整、遗迹最丰富的一处统一王朝的都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包括西安市未央区的汉城、未央宫与六村堡 3 个乡的 55 个行政村,现居住人口 57260 人,长年

7、来由于遗址保护的限制使该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质量与保护区周边其他地区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同时居民日常生产、生活活动也对遗址构成严重威胁,遗址区出现了保护限制发展、发展破坏保护的双输局面。2汉长安城过度的保护方式,破坏了城市与人的共生性发展,开始出现城市人破坏历史城市的局面。 如何在保护汉长安城的过程中达到城市人与保护汉长安城共生的双赢局面十分重要。让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得以发展,同时遗址保护工作还能够顺利进行,这里对于文化遗产的自豪感的塑造就尤为重要,由于汉长安的保护使得当地居民的生活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历史文化遗产非但没有给当地居民带来好处还成为了发展的包袱,汉长安城成为一个孤立

8、的“独岛” ,无法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城市人与城市出现了排斥性,经济收入也收到了直接的影响,这时的保护其实是违背城市发展进行的。而如何改变汉长安城的保护难的局面,做到良性发展。吴4志强教授提出 21 世纪的城市规划, 应走向三大和谐,城市发展和自然生态保护相协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延续性,达到时间上的和谐;城市中各社会集团之间、人与人间, 达到社会和谐 3 。这些基本理念和纲领表现在汉长安城应用中, 就是统一而和谐的人与城市共生,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与自然共生的永恒主题 城市源于自然而依托于自然。人希望有个良好生活环境,城市人工环境建设, 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

9、的破坏日益严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建设有灵魂的乡村和城市, 构建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等规划思想应运而生。人与自然共生, 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天、地、人一体的思维模式, 从大量的历史名城、历史名村、历史名宅、寺庙宫观等案例中, 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这对于汉长安城的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性意义。人与自然的共存就是将自然山川之灵气与地域人文精神融为一体。在汉长安城的保护中,应以城市自然环境保护为要素进行保护。 2、城市的记忆历史与现实的共生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更新过程, 城市的历史证明, 新技术在为我们解决原有城市问题的时候, 往往带来需

10、要解决的新的城市问题。规划中应把科学进步与保护人类传统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遗产谐调起来, 让城市成为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和谐载体。 时间之河流过一个个历史剖面, 诉说着城市的兴衰。对历史文化遗迹, 除了保护之外, 常常需要作出新的规划方案。因此,汉长安城对于5旧城的完全保护不动的保护方式,是不科学,由于城市的动态性,完全性的如同保护文物一样的封存式保存不符合城市的发展。因此发展和开发汉长安城是汉长安发展的必由趋势,并且历史文化遗产的全盘保护并非全盘皆具有价值,对于不同街区地段以及各个条件的不同,其保护价值也有所不同,加上近些年来,部分原著居民对于其的破坏,其实保护虽然看似在进行保护,其实是在变相的

11、破坏其发展。 但这里的对与汉长安城的发展也不是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开发式的发展,也同时不能造成建设性破坏,对于汉长安城的发展应以多层次多方位的考虑其发展模式。应结合当地的历史条件及地理条件调整出属于适合当地的发展模式,而并非从某一国家某一城市的模式中进行,最终达到城市的历史与现实的共生关系,在保留城市过去就的记忆的同时创造新的历史记忆。 人的传承历史城市与城市人的共生 汉长安城的原著居民其实就是这所历史城市的记忆的直接见证人,很多原著居民是长期几代人居住,人的意识形态其实也改变着这所历史城市的变迁与发展,要想汉长安城进行良性的保护,对于的这所城市的传承人也应进行保护。 只有历史城市与城市人达到共生

12、关系时,对于一个历史城市的保护才是积极有效的,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的最突出矛盾是建设和保护的矛盾, 也就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因此应以“新陈代谢”的思想对于历史城市进行保护工作,对于汉长安城的保护应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 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 使每一片改建6区的环境与古城整体风貌保持一致, 遵循城市发展固有规律, 以新代旧, 走向新的有机秩序。 当城市人因为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而实际的得到好处与自豪感的时候,历史文化才能真正的得以完好的保存,只有让作为城市建设以及生活主体的人,进行自主保护的时候,一个良性的历史城市才能真正的以保存。因此改变汉长安城的当地居民的思想现

13、状才是真正切实保护好汉长安城的对策,只有当地居民具有自我意志去保护时,保护工作就不会再仅局限于对其硬性保护,而这一条件也是需要城市实质上的改变。 二、历史城市的公众参与 城市文化的保护不仅仅是文物局或者城市建设者要做的内容,一个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仅仅局限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城市建筑与城市街道, “城市人”即具有城市记忆的直接载体的一部分,也应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以日本京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例,日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展现了日本独特的文化风貌,无形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对法国、东亚地区都产生积极影响; 木构架建筑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复原对我国古建筑的保护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4、从京都的历史遗迹保护中, 我们感到, 日本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是全面的、透彻的,他们深刻认识到“文化财富”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 重视“人”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的重要性。 京都的历史文化遗产很多都是由当地居民自觉保护的,这是因为京都人有着高度的自我家园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带来的正面效应,不需要警戒牌式的保护方式,而是居民所自发的行动,往往这种自豪感带来的7保护要更加有效。这便是“城市”与“城市人”的共生。同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所带来的触媒效应也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这对于城市的产业链的发展具有相当积极的效应。 结合我国的实际,近年来我国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各级政府还

15、要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和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加强舆论监督的作用,同时要广泛发动群众,提倡公正参与的思想,让每个公民都能自觉珍惜爱护历史文化。虽然社会文明需要新陈代谢,但在更新过程中不能摒弃历史文化,继承和发展历史文化与追求现代化都是人们的合理愿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展开,关键是要让社会各界更好地体会与认同它的价值,让保护成为一种自觉。 结语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应处理好历史城市与城市人的关系,同时达到历史城市与城市人的共生性发展,形成双赢的局面,让历史城市成为城市人的自豪点,同时让城市人能自觉进行历史城市的保护工作,这才是具有积极效应的城市发展。才能让城市人认同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让他人对于历史城市有着深刻的认知,来改变中国千城一面的景象,复兴历史城市的城市活力,保留过去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从而创造出新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黑川纪章 城市设计的思想与手法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8【2】陈稳亮 遗址区居民生活质量与保护态度研究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为例 【3】吴志强. 21 世纪的城市建筑, 走向三大和谐. 城市规划, 1999( 10) 【4】刘玉芝 从奈良、京都的历史遗迹看日本的文化遗产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