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无因性之优势分析与立法完善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14097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票据无因性之优势分析与立法完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票据无因性之优势分析与立法完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票据无因性之优势分析与立法完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票据无因性之优势分析与立法完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票据无因性之优势分析与立法完善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票据无因性之优势分析与立法完善研究摘 要 起源于德国票据法的票据无因性原则,是票据流通性的灵魂之所在。由于票据交易风险的存在,票据无因性原则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价值方面,票据无因性制度都是具有积极作用的。票据无因性在经济上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同时将票据法的立法角度从个人本位上升到社会本位。但遗憾的是,我国的票据立法对于是否坚持票据无因性的态度是模糊不清的,极大限制了票据的流通性功能,同时造成了我国票据司法实践上的混乱。我国票据立法迫切地需要寻找一条将其完善的路径。 关键词 票据无因性 票据交易风险 帕累托最优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2、9-0592(2013)07-098-04 一、票据无因性概述 (一)票据无因性的起源与发展 票据无因性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票据法产生。票据无因性是德国票据法的传统观点。到了 19 世纪末,票据无因性的概念正式进入了德国票据法的基本原理当中。德国人是喜好思辨,善于进行抽象性总结的,正如他们归纳了法人、法律行为、物权等抽象概念一样,无因性的概念也由德国人进行了总结。票据无因性概念的出现并不是出于偶然,其也是由一定的社会条件所造就的,其中最有力的推动因素是来自商品经济的2发展需要。 18 世纪末,工业革命在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马克思这样评价工业革命的成果,这个时期

3、资本主义发展成果相当于人类历史全部成果的总和。资本主义经济创造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奇迹,社会经济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风行不歇。与此同时,商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更加便捷、高效的结算支付手段则是商业交易最需要的。票据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手段,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正是为了保护交易安全,票据的无因性应运而生。票据无因性的概念的诞生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促进商业交易的实现,同时也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 票据无因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对世界各国商业的发展具有普遍而重要的价值。 (二)票据无因性的内涵 票据行为的无因性,是指票据行为与其发生前提的实质性原因关系相分离,从而使得票据行为的效力不受其原

4、因关系的存在与否或其效力的有无的影响。 票据无因性的内容包含外在无因性与内在无因性两方面: 票据行为的外在无因性:其是指票据行为的效力如何,取决于其形式是否符合票据法的要求,不受票据原因关系的影响。只要票据形式符合法律的规定,持票人不必证明给付原因的存在,就可以行使票据权利,获得票据金额。 票据行为的内在无因性:其是指票据行为是独立存在的。票据关系3一旦形成,即从原因关系中分离出来,且其原因关系的内容不构成票据关系自身的内容。据此,当票据关系形成,票据债务人不得就票据原因关系所产生的抗辩事由对抗持票人。 产生票据无因性概念的德国票据法解释为:票据行为的无因性,是指票据上的权利并不依赖作为票据关

5、系之基础关系的原因关系,原因关系即使无效或被撤销,对票据的权利也不产生任何的影响。 台湾地区学者梁宇贤解释为:无因证券者,乃票据执票人不明其原因所在而主张享有证券上之权利谓也。票据如已具备法定要件,其权利即行成立,至其法律行为发生之原因如何,在所不问。 中国大陆的票据法解释为:所谓票据的无因性,是指票据如果具备票据法上的条件,票据权利就成立,至于票据行为赖以发生的原因在所不问。 虽然对于票据无因性的表述方式不同,在票据无因性的解释方面,我国继承了世界主流观点,承认票据无因性。这一点对于票据流通的安全性、市场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作用。 (三)票据无因性的法律效力 1.票据无因性原则的一般法律效

6、力 票据无因性原则一般仅体现在票据关系与原因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并最常发生于票据的流通转让过程当中。如前所述,票据无因性概念的创立目的是促进票据的流通、减轻持票人对于票据的审查义务、降低票据交易的风险、维护票据交易安全以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票据无因性原则的法律效力与其创立目的是紧密相连的,主要体现4在如下三个方面: (1)独立于原因关系。票据关系一经成立,即与票据原因关系相分离。无论票据基础关系是否存在或是否有效,只要票据行为依法成立,持票人就享有票据权利。例:乙向甲购买货物,乙开出汇票进行远期支付。合同履行期届满,甲并未向乙交货,此时甲仍然有权利请求银行承兑付款。 (2)文义证券

7、的特征。票据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应当以票面上的记载为准,即使票据上记载的内容与票据原因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内容不一致,也不应以此为由更改票据权利义务的内容。例:乙已向甲开出一定金额的汇票进行货款支付,甲乙之间经过协商约定乙向甲支付更少的金额支付货款,但未通知银行,银行仍然以汇票上记载的金额进行支付。此时甲乙之间的约定没有更改票据权利义务内容的效力。 (3)举证责任的倒置。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一般分配原则为“谁主张,谁举证” 。例:甲与乙之间存在债权债务关系,甲为债权人,乙为债务人。甲若想通过民事诉讼主张对乙的债券,需负担证明其债权存在的举证责任,否则要承担不利于自身的后果。但在票据关系中则是相反的。在

8、前例中,若乙签发了票据于甲勇于清偿债务。此时甲如想通过诉讼主张对乙的债权,则无需负担证明票据原因关系存在的举证责任;乙如想否认自己的义务应当证明足以限制票据权利请求的由票据原因关系产生的抗辩事由。这就是票据关系与一般债权债务关系的举证责任的不同。 2.票据无因性原则的相对性 5票据无因性主要体现于票据关系与原因关系的关系当中,其例外情况也是如此,具体情况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原因关系在直接当事人之间的效力。在授受票据的直接当事人之间,票据原因关系的效力直接影响他们之间票据关系的效力,票据债务人可对票据债权人以基于原因关系所产生的事由进行抗辩。这以当事人为票据的直接当事人为前提。由于此前提

9、,不涉及到票据的流通转让问题,因此票据无因性在此可以不适用。而且原因关系在直接当事人之间效力的存在也体现着私法领域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在减少纠纷的同时,也节约着诉讼成本。 (2)取得需付对价。指在持票人取得票据时未给付对价或者给付了不合理的对价时,票据债务人可以就与持票人前手之间的抗辩事由对抗持票人。这也是对私法中公平正义原则的体现。持票人有无对价的给付原本属于票据原因关系的范畴,票据的取得不以此作为必要条件,但是否给付合理对价还是会对票据权利产生一定的影响。若持票人在取得票据时给付了合理的对价,就可以享有优于其前手的票据权利,即使其前手并不享有票据权利,无关持票人权利的享有。当然,票据债务人不

10、得就对持票人前手的抗辩对抗持票人。这实际上是对票据无因性在肯定的基础上又有一定限制,将持票人限制为“善意持票人” ,保护其应有的票据权利。反之,若持票人在取得票据时没有给付对价,除法定特殊情况(继承、税收、遗赠等)外,持票人不享有票据权利。即使在法定特殊情况内,持票人也仅享有不优于其前手的票据权利。相应地,票据债务人得就与持票人前手的抗辩事由对抗持票人。票据对价所产生的法律效果,是票据关系与原因关系相互结合的一种体现,6同时也是无因性原则的例外情形。 (3)合法取得票据。这要求持票人在取得票据时通过合法的手段。若持票人在取得票据时采用欺诈、盗窃、威胁等不正当手段,或因重大过失或明知其前手权利瑕

11、疵而接受转让时,不取得票据权利,票据债务人得对持票人“恶意抗辩” ,但相应地,票据债务人应当负担举证责任。这既是票据无因性原则的一般法律效果的体现,也是票据无因性原则的例外情况。 (4)利益偿还请求权。当持票人因票据时效的完成而丧失票据权利时,该持票人可以对因时效完成而受有利益的票据当事人行使利益偿还请求权。其性质与私法中的不当得利有相似之处。由于持票人享有利益偿还请求权的前提是票据时效的完成导致票据权利的丧失,即持票人此时并不享有票据权利,是基于原因关系,持票人才得行使利益偿还请求权。所以,这也是票据关系与原因关系相分离的一个例外情况,同样也是票据无因性原则的例外情况。 二、票据无因性的优势

12、分析 (一)票据交易风险分析 票据无因性的优势是通过降低了票据流通过程中的风险、保护票据的流通性来体现的,分析其优势所在,就要先明确票据在交易中存在的风险。 1.风险的内涵 在票据交易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经济主体对于经济活动后果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即为风险。在商品经济中,风险是处处7存在的。 票据作为有价证券的一种,其产生的原因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票据的最大特征在于它的流动性。一旦票据进入了流通领域,就与一般商品一样参与到商品经济领域中,而商品经济中处处存在风险,所以票据在流通过程中也存在着票据交易风险,即票据是否可以得到支付的不确定性。 2.风险的估计值 票据交易的风险的表现

13、形式虽有多种,但归根结底都最终表现为持票人的权利能否得以实现,也就是票据被拒付的风险。 在票据的流通过程中,这种拒付会转化为持票人所承担的风险,而且随着票据流转次数的增加,这种风险的值也在不断累加。票据拒付风险与交易次数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 R=(1-P1) (1-P2) (1-P3)(1-Pn)M R 是持票人预期享有的权利 P 是拒付率 M 是票面金额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 当票据处于非流通状态中时,R=M,即持票人预期享有的权利等于票面金额,持票人的票据权利得以完全实现。 当票据处于流通状态时,它可能会因各种原因遭到付款人的拒付,此时 P 值不为零。一旦 P 值不为零,则 RM,即持

14、票人享有的票据权利不能完全实现,有遭遇损失的风险。而且随着流通次数的增加持票人可以8获得票面金额的概率(1-P)得以累乘,由于其值小于 1,R 会变得越来越小,即随着票据流转次数的增加,这种风险的值也在不断累加。 (二)票据无因性的价值分析 票据的产生就是为了方便资金流通,但随着其在流通领域中交易环节的增加,票据的拒付风险也在增加。为了防范随着交易次数增加而增加的风险,持票人必须花费更多的成本。长此以往,票据的流通性将会受到极大地限制,票据制度有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这就是票据的流通性和风险性的矛盾。为了缓解这一矛盾,确立票据无因性制度无疑是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法。票据无因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

15、个方面: 1.经济效益 根据科斯定理可知,一切制度安排的产生及其变更都离不开交易费用的影响。同样的,票据交易费用的增加必然也会影响票据制度的内容,票据无因性制度正是这种影响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票据流通性与风险性的矛盾。至于票据无因性制度对于缓和矛盾的具体运作方式,下面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的宏观立法目的是维护社会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古典经济学的重要假设是“理性人” ,指人们行为目的在于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制度也需要是理性的,即追求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就需要在各种选择中进行博弈,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标准为是否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也称

16、帕累托效率,即任何资源的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人受益而同时又不使其他任何人受到损害。而在现实生活中,9有人获利常常伴随着有人受损,所以经济学家们在帕累托最优的基础上提出了更符合现实的“补偿原则” ,即如果一个人的境况由于变革而变好,因而他能够补偿另一个人的损失而且还有剩余,那整体的效益就改进了,即卡尔多希克斯改进。 将帕累托最优拓展到宏观中来看,我们可以知道:票据无因性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加大票据在流通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切断了票据债务人由原因关系对抗持票人的抗辩,但是较之于为了防范票据风险而付出的成本而言是较低的,也就是说,票据无因性制度带来的市场秩序化和速度化的效益远大于因此给

17、持票人所带来的风险防范成本,票据无因性制度会使得社会整体福利增加。 综上所述,票据无因性制度是符合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和帕累托最优的,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2.社会价值 票据无因性制度注重维护票据的流通性与善意持票人的票据权利。在票据无因性制度下,票据关系与原因关系相分离,只要持票人取得票据时是善意的,即对于票据权利的瑕疵不知情而且有合理的取得对价,票据债务人不能就原因关系产生的抗辩事由对抗持票人。在一定程度上,票据无因性制度可能会增加票据债务人的风险,但整体来说,票据无因性制度是具有不容忽视的社会价值的,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1)注重对善意持票人票据权利的保护。 “善意”仿佛已经成为了持票人的一把

18、无形的保护伞,使得持票人所负担的风险大大降低。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理性人” ,人们会尽量使自己在付出更少成本的同时承10担最小的风险。使自己成为善意持票人无疑是对于持票人而言最优的选择,这就使得持票人中善意持票人的比例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这就是票据无因性制度的社会价值。 (2)将票据关系由个人本位上升到社会本位。在票据无因性制度尚未确立之前,票据关系与原因关系相结合,使得票据流通成本大大增加。但与此同时,注重保护了票据当事人的利益,尤其是票据债务人的利益,这是基于个人本位的票据关系,注重保护微观个体的利益。当票据无因性制度产生之后,票据关系与原因关系相分离,由前所述,虽

19、然可能会给票据债务人增加风险,但社会整体的福利是增加的,这是基于社会本位的票据关系,注重保护宏观整体的利益。由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的过渡,是票据无因性制度在保护角度的转变,具有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方面的社会价值。 3.优势评价 无论从经济价值还是社会价值的角度分析,票据无因性制度的产生是票据立法方面一个有纪念意义的里程碑。 从票据发展的历史来看,票据由最开始的强调汇兑功能到现在成为一种信用工具、更加注重票据的流通功能,票据基本功能侧重点方面的变化,使得票据关系与原因关系相分离,更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经济的发展也充当了票据功能演进的助力角色。票据无因性制度的建立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而在于人文社会的发展方面,票据无因性制度注重对善意持票人的保护与维护社会善良风俗、公平正义的立法精神是相一致的。一切法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