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型互动关系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14253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型互动关系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企业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型互动关系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企业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型互动关系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企业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型互动关系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企业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型互动关系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企业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型互动关系研究【摘要】 本文从互动的视角,对企业与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关系进行研究。首先,对人才培养中校企互动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其次,针对目前出现的新型校企互动关系,对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变化进行分析。最后,针对新型互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企业 高校 人才培养 互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观念及模式也随之改革。校企合作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及高等职业院校已经探索了许多年,取得了许多令人欣喜的成就。然而,逐年增加的高校毕业生,增速放缓的宏观经济,仍给毕业生带来不断加大的就业压力。一方面,高校对人才培养的整体体系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毕业

2、生能力结构无法匹配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而另一方面,企业面对规模庞大的毕业生,却处于一将难求的窘境。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的改革,要朝着更加开放和协调的方向,注重人才培养的数量结构优化、素质模型优化、以及校企互动培养。因此,探索企业和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型互动关系,对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促进社会人才结构优化,以及促进毕业生就业,有非常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校企互动人才培养的原因及意义 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全国高校及在校生数量都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这对于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有深远2的意义,同时也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然而,接受更好的教育并没有让苦读十几年的学子们,

3、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实现自己的梦想。许多毕业生用美好的青春享受着大学校园里的美好时光,直到毕业走向社会的那一刻,才发现自己已经与社会严重脱节,自己还远没有具备足够的能力在残酷的现实中叱咤风云。而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脱节,学生与社会隔离。 1、校企互动人才培养的原因 概而言之,校企互动是对多年来人才培养效果的反思,是对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的探索。从近年来高校教学及毕业生就业情况,不难看出倡导校企互动的原因。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的感受是“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2013 年是建国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达到了 699 万人。在人数激增的同时,又遭遇了经济的寒冬,

4、就业难度可想而知。以北京为例,据统计,2013 年北京高校毕业生人数有 22.9 万人。截至 4 月 19 日,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的签约比例近有 28.24%。同样糟糕的广东省,截至 4月底,广东 2013 年应届毕业生的签约率仅有 30%,同比去年下降了10%。知识经济时代下技术生产率的快速提升,经济周期性下行,造就了较低的就业率,而落后的教育体制是对这一现实雪上加霜。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失业不可回避。以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等为标识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带领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巨大“威力”已经切实为大众所认识:苹果公司的现金流相当于越南的 GDP,而创造这一现金流的只有 6 万

5、人;三星公司以 22 万人创造了韩3国名义 GDP 的五分之一;淘宝网和天猫在 2012 年“双十一”创造了 191亿元的网购交易量不得不承认,计算机在许多领域取代了人力,创造出惊人的生产力。尽管技术的变革也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工作,科研和工程技术人才数量相比以前是增长了很多,但同数量庞大的产业工人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毕业生会逐渐发现,高薪的职位越来越少,高薪越来越少,因为计算机和机器取代了这些岗位。 经济增速放缓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经济发展和失业率的变换的关系看,经济高速增长时,失业率相对较低;而经济走入常态化或停止时,就业率会上升。欧美国家的历史数据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关系。我国经过 30 年的

6、高速发展,高增长率已经不可能再延续,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代价之一就是失业率的上升。北上广以往的经济增长率都在 10%以上,而去年均为 8%左右,失业比例也随之上升。如果将流动人口统计在内,失业率一定比官方数据更高。 用人环境已经发生改变,而教育体制未改。近年来,教育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却难见实质性改变。在教育逐步走向开放和现实的今天,我国的大多数高校还在闭门造车,脱离市场需求,违背教育的市场规律。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毕业生,除了一纸文凭和“半桶水”的理论,没有足够立足社会的能力和素质。 2、校企互动人才培养的意义 校企互动对高校、企业和学生个人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首先,校企互动能够促进学生

7、与社会的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匹配自身追求和社会需求;其次,校企互动能够启发高校的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形式,丰富4教学内容;最后,通过校企互动,企业能够将其对人才的需求灌输到高校的教学中,从而在最终学生毕业时得到回报。 校企互动或许不足以颠覆现有的教育体制,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的转变。使得学生能够在宝贵的几年里,切实学到真知,切实提高个人技能和素质。从而在毕业之际,能够有足够的能力立足于社会。同时,社会和企业也获得渴望的人才。 二、新型校企互动人才培养的特点及问题 多年来,无论是校企联合办学、产学研结合,还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我国的高校都努力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实践。经过不断尝试

8、,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然而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上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新型校企互动关系进行探索,以期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上的突破。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新型互动关系 (1)校企互动关系的创新在我国的普通高等院校及高等职业学校中出现,比较典型的几种互动关系是产业共赢、合作课堂、竞赛交流三类。产业共赢。产业共赢只是高校与企业实现产业层面的互动,高校拥有的产业主体与企业发生如同企业与企业间的合作。这种方式要求高校具有较强的产学研结合的能力,同时对合作企业有较高的要求。该互动方式在以工科见长的知名高校中较为普遍,如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与 20多个省区市及近百个地级市建立了全面合作,或科技、人

9、才合作关系。并先后与企业建立了 100 多个合作研究机构,创办了清华科技园及一批5高科技企业。清华与企业合作委员会累积吸引了 200 多家成员单位,形成了学校与产业界高起点、宽领域、全方位合作的大格局。 (2)合作课堂。课堂交流实质上不是全新的互动关系,但是在在线教育普遍流行的今天,合作课堂具有新的内涵。在课程教学上,以往的校企互动大多是学校聘请企业专家来学校讲课,不仅是单方面的交流,而且交流深度和广度都十分有限。而现在,高校和企业能够通过远程接入的方式进行课程互动学习。企业内部的日常培训或高校内部的课堂,通过高清视频、大屏幕,实现互相开放。从而不仅大大节约了互动的成本,而且受众也更加广泛。在

10、此背景下,高校与企业能够合作开发课程,并使之成为学生的必修课。例如,2012 年 6 月,香港中文大学开设的智慧营销课程,面向海内外的 EMBA 学员授课。该课程由商学院教授、IBM 专家及行业专业共同授课。课程内容丰富务实,其中移动营销和社交网络营销等主题十分贴近市场发展趋势。通过共同开发课程,将企业研究成果和高校的理论知识融合起来,推动了人才培养的效益提升。 (3)竞赛交流。竞赛交流是指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发起的,以某项技术活项目为主题的比拼。竞赛的主题往往来自企业,如某项技术应用或项目研究。参赛高校选拔参赛者,并聘请教授或企业专家进行指导。这种互动方式,解决了高校专业与应用之间的隔离,让象牙

11、塔中的学生走出校园,贴近社会需求。在与企业共同办赛事时,企业的文化、业务及其需求也反映到比赛中。学生在研究企业和比赛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找到发展的方向。 从以上三种企业与高校的互动关系中,可以看出,企业和高校之间6的互动不再是以往的互访、讲座、训练营等等形式。而是课程开发、技术或学术交流、产业合作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和互动,参与互动的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大,专业范围也越来越宽。 2、新型校企互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人才培养中的校企互动关系不断地突破创新,但就我国数目众多的高校和在校生而言,校企互动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 首先,众多中小型企业参与校企互动的能力有限。一方面,在普通

12、高等院校看来,只有知名企业才有资格与之合作,中小型企业在技术交流和毕业生吸收方面的能力有限。因此,数目庞大的中小型企业大多数的合作对象仅局限于高等职业学校。另一方面,中小型企业不足够的资金、人员等方面的实力,无法承担与高校长期合作带来的成本。 其次,参与校企互动的学生还十分有限。尽管上述互动关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但能够参与,或者有兴趣参与到校企互动中的学生还在少数。例如产业合作和竞赛交流,只有少数工科专业或特长学生能够参与。对于大多数文理科学生,与企业的接触的机会要少很多,互动浮于表面。最后,社会对人才的观念还未彻底改变。高中初中毕业班的家长都会为子女做同样的计划升学志愿。上一所好的高中,考一

13、所好的大学,选一个好的专业,最后找一个份好的工作。家中在子女的观念中灌输的这样一条路,很少考虑企业需要怎样的人,行业未来会如何发展,或者孩子有怎样的兴趣爱好。这种观念在高校录取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中考时,重点高中、普通高中优先录取,剩下的去读中等职业学校;高7考时,本科录取结束后才轮到高等职业学校录取。久而久之,所有人都忽视了人才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协调的重要性。 三、加强校企互动人才培养的措施建议 人才培养不仅要从能力方面更加匹配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在社会对人才的认知和评价上也应进行转变。唯名牌论、唯学历论等观念尽管在近些年有所淡化,但作为考核和筛选人才的关键指标,仍在许多企业中根深蒂固。针对校

14、企互动关系中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措施建议。 1、转变人才考核及识别观念 校企互动关系的建立也需要规模效应,参与的高校、学生和企业越多,互动的平台越大,从而个体的风险也得到分散,效应也成倍增加。因此,需要高校、社会及个人转变对人才的认识,积极融入到校企互动中去,共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企业方面,在人才选拔时,应当转变唯高校论、喂高分论等错误观念,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经历和实际能力。家长方面,从小便开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并讲孩子的特长和爱好带到社会中去实践。在学校方面,应加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的考核力度,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对现实社会的理解、产业的发展当中。

15、2、提前建立校企互动关系 校企互动的目的是为了让高校和学生明确人才真实定义,明确人才成长的方向。校企互动不是以就业为导向,而是以职业规划为导向。因此,校企互动开展地越早,越能让学生早日清晰自己的努力目标和计划,同时也能让学校和企业更早地发现新生的特长和潜力。 8校企互动应是一个未雨绸缪的过程,而不是在毕业之前的抱佛脚,提前建立校企互动关系有利于校企互动关系的深入发展。在学生被高校录取后,高校和企业可以组织即将入学的新生,利用暑假时间进行高校和企业的体验。通过体验,让学生了解现在的行业和企业现状,以及他们毕业以后的预期。另外,学生能够提前理解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提前做好学习和实践的准备。 3、激发

16、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校企互动关系的核心是学生,互动关系下的人才培养能否发挥效用,最终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在校学生而言,他们每个学期的目标大多是如何学好学期课程,如何取得好的成绩。或者是计划参加怎样的社团或社会实践。但无论就专业知识学习或是实践活动而言,都是局限于校园内的。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停留在理解理论和追求高分的层面,参与活动也只是出于爱好和丰富课余生活。而对于本专业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以及个人能力的提升,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此外,象牙塔里的学生,缺少了解真实社会的有效渠道,缺少亲身体验的机会。对待社会经济发展,大多以一个围观者的角度去看待。对其中蕴含的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相关的内容,

17、无从知晓。因此,应当将校企互动列入学生各个发展阶段例行的学习内容,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只有让学生体验到校企互动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意义,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提升的积极性。 4、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扩大校企互动的受众范围 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硬软件都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但我国的高校9中对这些先进的沟通交流手段运用还十分落后。现在的高校大多建立了校园网络,电子教室随处可见,但这些设备很少用于学校和企业的互动。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设备,校企互动的成本将大大降低,同时受众范围也能迅速扩大。实际上,学生坐在有投影仪的教室里,就能够与企业、社会实现互动和交流。因此,校企互动并不是一件十分

18、困难的事情。 四、结语 校企互动关系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认识观念提升,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必定能够逐渐深入。一方面,更多的高校愿意通过多种方式将校园开放,引进企业合作伙伴。或者在政府搭建的互动平台上,寻找校企互动的机会和空间。另一方面,企业越来越有针对性进行人才选拔,定向招聘、专业委培等便是典型的表现。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快速应用,是校企互动广泛深入的一个契机。校企互动在移动通信、社交网络时代,成本会大大降低,信息的互相流通也更加顺畅和快捷。 但无论人才培养的模式如何改革,高校依然是人才培养的主导力量。因此,在企业和高校的互动中,只有在高校教育改革中取得关键突破,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人才培养观念和模

19、式的改变。作为人才培养核心的在校学生,自我提升的主观能动性是内外影响因素。因此,高校对于自身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改革的同时,要对学生的学习、就业观念进行引导,使之在早期便能够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出发,做好职业发展和能力培养的规划。而企业应被基于更多的权力和机会,涉足高校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为学校和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认识企业的机会。 10【参考文献】 1 曾文武、彭泽洲:地方高校与企业互动机制研究J.科技信息,2010(34). 2 冯志强:高等学校与企业人才培养的互动战略研究J.经济师,2007(4). 3 李霞等:企业高校成功合作创新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8). 4 汪霞、李家朝:从就业看江苏高校课程设置的问题与改革的思考基于 5 所高校和 3 家企业的调查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 5 李洪亮等:企校合作实训基地双向嵌入合作模式研究J.高教论坛,2011(4). 6 钱武等:“行企校”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