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层办公楼的标准层设计.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14898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高层办公楼的标准层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高层办公楼的标准层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高层办公楼的标准层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高层办公楼的标准层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高层办公楼的标准层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浅谈高层办公楼的标准层设计摘要:高层办公楼的位置往往位于大中城市中土地价值最高的区域, 无论是在传统的中心区还是新兴城区。它不仅仅以其高度、体量上的优势极大解决了使用需求和城市土地紧张之间的矛盾;同时,其由内至外也体现着一个时代、一个城市的经济技术水平。本文阐述了办公楼建筑的设计,重点介绍了该建筑的标准层设计、核心筒与消防设计。并结合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对高层办公楼的设计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办公楼设计; Abstract: A high-rise office building located in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y land position is

2、 often the highest value, whether it is in the central area of the traditional or emerging city. It not only for its height, volume on the great advantage of solv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demand and city land shortage; at the same time, from inside to outside also reflects the economic level of a

3、 city of an era, th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sign of office building, focused on the building of the standard floor design, core tube and fire protection desig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o the design of high-rise office building. 2Key words: b

4、uilding; design of office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TS958.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标准层设计 1.1 高层办公楼设计中,标准层的设计是决定项目整体合理性与经济性的关键。当代高层办公建筑通常采用简单的矩形平面,这是最基本的解决功能和流线的方法, 因此也给城市里留下了大量的“方盒子” ,而富于变化的自由元素多见于立面构成、入口或地面层设计中。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办公建筑强调服务设施的便利以及便于管理的朴素设计,多采用转角空间、大窗和落地窗等等手法。此时, 纯粹的矩形办平面仍占主导地位,也出现了一些棱柱体式的“方盒子” 。对于体型细高的塔楼

5、而言, 结构选型是设计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建筑师们巧妙地运用结构体系和柱子的定位来创造新颖的平面形式,取代了仅仅通过外观设计创造不同塔楼形象的设计方法,例如平面局部采用斜切角或圆角的手法成为设计特色并作为行政区域。这些技术条件也为建筑与城市环境的融合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1.2 办公楼的标准层除办公区域外还包含有电梯厅,公共走道,前室,楼梯间,卫生间,开水间以及设备管井等等。目前最常见的布置方式就是核心筒位于平面的中心,办公围绕在四周布置。这种布置方式,平面利用率高,办公室布置规整,采光良好,同时也节省走道的面积。办公楼中的卫生间设计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首先应该设有前室,前室内布置有镜子,洗

6、手盆,档次较高的还应设有与洗手盆相配的洗手台,红3外线烘手器,触滴式肥皂盒等。另外视线设计也很重要,不能一眼就看到厕所的内部,拐个弯或者做一片墙都可以起到一定的视线遮挡效果。在合适的位置还应当考虑拖布池和清洁用具储存的空间位置。 1.3 对于设备管井部分,一般设有空调机房,电井,讯井及给水井道,按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规范的要求,凡是竖向管道井均应独立设置,其井壁应为耐火极限不低于 1h 的不燃烧体,且井壁上的门应为丙级防火门。建筑高度小于 100m 的高层建筑,其管井应在每隔 23 层楼板处用相当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烧体进行防火分隔,而对于大于 100m 的高层建筑则应在每层楼板处用相当于楼板耐火

7、极限的不燃烧体进行防火分隔。并且与走道,房间相连的孔隙均应采用不燃烧体填塞密实,以达到防火分隔的要求。 2、核心筒 核心筒有几种布置方式,比如:中央型位于建筑物的中心,外围型位于建筑物的四周,偏心型位于建筑物的某一边,分离型位于建筑物的两边或几边,还有一种混合型。 2.1 核心筒的设计 在一栋办公楼中办公面积大约只占了 70%,其余的 30%就是用于核心筒尤其是超高层办公楼,光电梯就占用了很大一部分面积,只有把核心筒设计好了,才能更好的利用这 70%的办公面积。高规中明确规定,核心筒中要有两部防烟楼梯,其前室面积不小于 6m2,当单层的建筑面积大于1500m2 时需设消防电梯,其前室的面积也是

8、不小于 6m2,而当作为合用前室时其面积不小于 10m2。 42.2 以电梯为主的交通工具 电梯的数量是根据人数、高峰等候时间来决定的,电梯载重从10001600kg 之间又是很多种,加上速度的变化,让人感觉说这是一道很复杂的数学公式。经过多年的总结,目前大家普遍能够接受的是按照面积来计算电梯的数量,一般认为每 6000m2 设置一台 1 吨电梯,在高峰期时采用速度的调整,上中下分区的调整来考虑电梯的设置,基本是可以达到使用要求的。 3、电梯厅的布置 电梯的设置通常有三种方式,传统式,双层轿厢式和快速梯与分区梯相集合的方式。客梯都是一对一对的成组排列,一般以 3 台为一组,因为超过 3 台可能

9、会因视线问题而看不见信号。而目前电梯基本都是群控的,如果电梯排列过多,会使客人使用时来回奔跑造成不便,而如果在北方比较干燥地区,还有可能产生静电,因此电梯厅也不宜过宽,其净宽保证有 3m 左右基本能够满足使用要求。高层办公楼或者超过 30 层的时候,一般将电梯作上,下分区以提高使用效率,快速梯每 10 层停站,然后换成分组梯,这比传统的分组梯还要节省电梯空间,如果超过了 50 层则这种方式更为有效。电梯的分区高度一般以 50m 左右为宜,同时还可以结合避难层,比较容易安排中间的电梯机房。第一个 50m 可采用1.75m/s,第二个 50m 可采用 2.02.5m/s,以此类推,若是消防电梯则因

10、要求在 1min 内到达顶层,因此对于消防电梯的速度一般要根据楼层的高度来决定。在超高层建筑中,消防电梯可与楼梯共用一个合用前室,疏散楼梯是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及在电梯停止使用的情况下最主要的竖向5交通疏散途径,其位置: (1)应该符合安全疏散距离的规定,也应符合人在发生火灾后可能的疏散方向。通常有两种位置,第一靠近电梯厅,因人在精神紧张之下首先选择的路线通常是自己熟悉的,靠近电梯厅布置疏散楼梯有利于迅速寻找迅速疏散。 (2)要考虑双向疏散,火灾发生时人们往一个方向逃跑时受阻,必须要折向另一个方向,为了保证安全,疏散楼梯一般位于两端,以满足从房间出来后双向疏散的要求。 3、消防设计 现代办公楼的消

11、防设计绝非只是在室内和室外安装几个消火栓,或是仅有一个专业就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多专业共同协作,包括火灾前的预防,火灾发生时的报警,疏散,援救直到灭火,这就需要有一个综合的,完整的消防设计体系。一般包含的内容有: 3.1 建筑物的总平面设计:包括大楼的消防出入口,消防通 道,外围道路,消防车的进出路线等。 3.2 建筑本身的防火分区设计,疏散楼梯的设置等。 3.3 火灾的自动报警设备,防排烟设备。 3.4 灭火设备的配置包括消火栓,喷淋等。 3.5 消控中心。 现代办公楼一般都是多功能的综合大楼,服务项目广泛,各种管线错综复杂贯穿全楼,室内装修材料多样,大空间,人员流动性大,高峰期时人员出入不

12、够通畅,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困难,6下面就提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不同的功能其入口一定要区分开来,做到互相不交叉,尤其是人员比较密集的场所,比如商场同办公,居住,娱乐等等。 (2)不同功能划分为不同的防火分区,采用隔墙,防火卷帘,防火门等防火措施,互相不交叉且隔墙应砌至楼板底或梁底,不得留有孔隙。同时不同的功能其疏散宽度也不一样,应该按照不同功能的要求设置疏散楼梯。每个防火分区又可划分为几个防烟分区,每个防烟分区的面积不超过 500m2,防烟分区的划分可采用结构梁,挡烟垂壁,其高度不小于50,且防烟分区不得超越防火分区。 (3)安全疏散是高层办公楼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当发生火灾时,大多数的办公人员在高层远离地面,需要将这些人迅速的疏散到安全的地方,疏散设计的原则就是要简单明了的,使人们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做出判断,同时提供两个不同的疏散方向。 4、结语 高层办公建筑诞生近一个世纪以来, 随着结构、材料、生态环保等技术的发展, 建筑设备的不断更新以及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为建筑创作赋予了新的自由。在设计活动中, 我们既要因地制宜, 具体分析每一个项目的设计条件, 用恰当的形式实现使用者的功能需求, 并且尊重城市文脉, 与环境相互协调;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借鉴和寻求新的设计方法、建筑形式, 以永不停息的创新态度来捕捉时代精神, 方能设计出有生命力的建筑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