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谈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加快,建筑工程项目数量迅速增加,规模日趋庞大,施工控制及施工力学将不断走向成熟,并将不断应用到工程的建设之中为工程建设服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是按照设计要求,依据技术规范,结合工程条件,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操作工艺,建成满足使用功能的综合效益好的建筑物、构筑物。特别是大模板、滑膜、隧道膜、密肋膜壳等现浇与预制相结合的施工方法发展更为迅速。 关键词土木工程 施工技术施工管理 ABDTRACT With the pace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and national economy contin
2、ues to accelerate, the number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creased rapidly, growing scale, construction control and construction mechanics will continue to mature, and will continue to apply to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o serve for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
3、y and management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according to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engineering conditions, selection of 2construction scheme and the reasonable operation process, built to meet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of the use function of the great buildi
4、ngs, structures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synovial membrane, template, tunnel, dense pleural shell cast-in-place and precast combined more rapidly. 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Construction technology,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第 1 章 绪 论 1. 课题产生的
5、背景 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研究,题目很大,涉及面广,要系统研究并取得成果难度较大。但作为一名土木工程学生来说,选择了这个课题,只能浅谈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一是总结和检验学习期间的学习成果;二是对自己在今后的实际施工中所遇到的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具体出于以下考虑: 1.1 所谓土木工程,简单来说就是指民用工程,它是对各种工程建筑建设的统称。它既是建设过程中的施工对象,比如建在地面、地下、甚至水中的各种工程建筑,也是指通过使用相关设备和工具进行相应的工程勘测,比如施工设计、工程保养、维修等专业技术等。 31.2 研究项目管理是永恒的主题。项目是企业利润的源头、信誉的窗口,施工技术与
6、管理的好坏决定着企业的市场份额,只有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对施工项目技术与管理,各施工企业都非常重视,并不断研究。谁不研究,谁就适应不了市场,谁就会落伍,谁就会被淘汰。因此,对施工项目的不断研究是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需要。 1.3 在新的形势下,系统研究施工项目技术与管理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从国家来说,我国已加入 WTO,建筑业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去,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的冲击和竞争形势的加剧,即在眼前。从行业来说,政企分开把企业真正地推向了“大海”,强者生,弱者亡,己是事实。面对这些,作为施工企业,只有苦练企业内功,研究施工项目技术与管理,总结推广出独特的经验,才能高人一
7、筹,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因此,研究项目管理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土木工程中施工技术特点、深基坑支护,钻孔灌注桩基础高层建筑普遍采用设计、工程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来进行全过程的分析研究。 3. 课题研究的方法 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紧密结合土木工程在施工中的经验、体会和教训,分析项目施工技术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采取系统归纳和推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证,研究和探讨施工项目技术与管理的系统性问题。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技术特点。 4第二部分主要是土木工程深基坑支护,钻孔灌注桩基础高层建筑普遍采用设计
8、。 第三部分主要是根据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施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研究施工项目管理整个过程中从质量、安全管理等问题的研究。 第 2 章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特点 1. 当前我国土木工程存在的问题 1.1 现如今工程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多头管理,管理责任不能落实,缺乏对施工控制的高度重视,对特大型工程前期研究不够,对工程的解剖不够细致。要想解决这类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实现设计、施工总承包的管理思想,使管理责任明确并得到落实。强调施工单位应采取主动控制,使责、权、利能够达到系统的统一。 1.2 现如今如何能使理论研究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 由于施工控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9、特别是非线性分析、反馈分析、最优控制、系统识别、材性分析等,目前既有一般性基础理论的研究,又有应用性理论的研究,但缺乏系统的集成和有价值的应用。 1.3 现如今工程应完善验收标准与规范 有一些领域对施工控制缺乏概念和思维方式,更无标准可言。也有一些领域有一般性的标准,但对大多的创造第一的工程仍缺少足够的科研准备。对于施工控制的标准如何提出,不仅涉及到长期发展问题,也5涉及到一个可操作性的问题。但有一点就是要对没有经验借鉴的工程必须全面贯彻施工控制,避免出现重大决策错误。 2. 土木工程建设中施工技术的主要特点 近些年,随着经济的成熟和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新兴施工材料、施工工艺层出不
10、穷,而与此同时,土木工程的施工规模、施工技术也是越来越复杂,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各类工程建设比比皆是,再加上国家加大了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更是进一步促进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但因土木工程的自身特点,确定了其内部的生产组织同传统意义上的工程生产组织有所不同,土木工程中每个工程建设同需要依据其自身的特性和用途,进行单独施工作业。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组织是否具备科学、合理性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有着直接影响。总的来说,土木工程建设有以下一些特点:固定性、动态性、多元性、复杂性、综合性以及单件性等。其中固
11、定性是指工程施工场所相对固定;动态性是指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以及施工作业空间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综合性是指施工环节中需要建设企业、施工企业、设计机构、监理机构等多个不同部门协调作业完成;复杂性是指在工程施工活动很容易受到施工技术、管理制度、气候条件等多个复杂因素的干扰。 第 3 章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就目前而言,一般并不包括在施工图合同内容中。设计单位根据建筑总平面图所标定的、相邻既有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分布情况,结合基坑6侧壁的土质和高度,在旋工图上提出有关支护的原则性意见和建议;具体的工作则由施工单位自行解决或另行委托专项支护设计。据了解,目前已经有专业的计算机应用程序在深基坑支护设计中得到应用,
12、只是相当比例的设计院没有配备;这其中固然有技术风险与经济收益不相称的实际因素。但这种现状与当今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城市施工现场条件严重背离,对设计人员消化吸收新的支护技术尤其不利,应当引起设计院管理层与设计人员的重视、并尽快加以改进。 1 工程概况 某建筑工程楼高 9 层,地下室设有 2 层,基础采用高强度预应力管桩,主体采用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室开挖深度在 10.4 8.4 m。 2 深基坑施工技术 2. 1 施工顺序 根据目前现场的施工条件,结合现场和地质环境情况,拟定以下施工顺序: 坡顶排水沟施工降水井施工土方开挖土锚施工喷射混凝土施工土方开挖至坑底竣工验收场地移交。 2.
13、2 土方开挖原则与施工 根据设计图纸及场地地质条件,本基坑拟分 4 5 层开挖,每层开挖深度不超过 2 m,开挖过程严格遵守“先撑后挖,严禁超挖”的坑槽挖土原则,同时根据基坑监测数据,调整开挖深度及开挖范围,做到信息化施工; 在土方开挖前,认真熟悉预应力管桩的施工资料,对桩顶未送至设计标高的工程桩的桩位在土方未开挖前做好标识,避免工程桩在土方开挖中被挖掘机碰伤。 72. 2. 1 开挖机械选择 第二层土方开挖中管桩较稀时和第一层土方开挖时选用进口型履带式 1m3 反铲挖机; 第二层土方开挖中管桩较密时和第三层土方开挖时选用进口型履带式 0.7m3 反铲挖机,以免碰坏工程桩。 2. 2. 2 开
14、挖路线及车辆行驶路线 基坑开挖以机械开挖为主,人工修理边坡和清理坑底为辅,自卸汽车运土、弃土。开挖由南到北,由西到东,分区开挖,每个开挖区安排两个作业面,其中一个为沿基坑围护四周开挖 6m 宽边槽的开挖作业面,以满足喷锚施工工作面的要求;另一个作业面为基坑大面积土开挖。 开挖方法为反向逆向循环渐进的施工方法,车辆从主入口进场后直接由坡道下至基坑,装土后直接由坡道驶出基坑。基坑坡道采用双车道,坡面填碎碴以防陷车。坡道处管桩需提前截桩,以保护管桩。开挖施工中沿基坑周边设置渗水、积水坑,用潜水泵抽水、排水,且利用流水段开挖层次高差作为降水、排水措施。 基坑开挖前先放基坑开挖边线及每层开挖的坡底线,基
15、坑开挖中,随基坑开挖进程逐个放出每个承台挖土边线和挖土标高,以及时控制机械挖土和人工清土。 2. 2. 3 土方开挖施工 (1) 基坑开挖层次标高。第一层开挖至设计标高1.50,开挖深度在 1.2 3.0 m; 第二层开挖至设计标高3.50,开挖深度 2m; 第三层开挖至设计标高5.50,开挖深度 2 m; 第四层开挖至设计标高7.50,开挖深度 2 m;第五层开挖至设计标高9.50,开挖深度 2m。 (2) 开挖8顺序自南往北推进,东西两侧向中间集中推进,机械运行路线为反向逆行接力式循序渐进的开挖,开挖型式采用沟端开挖、单沟侧面开挖和挖宽沟相结合的形式,汽车为单侧向装土。 (3) 汽车场内层
16、次间上、下交通运行拟采用斜坡道直接下坑底的平面开挖运行,坡道净宽 8m,i=16。 (4) 在开挖过程中应预先挖出一些临时集水坑,将基坑内的水导入集水坑中,通过水泵将坑内的水抽至地面上的集水坑,再通过城市污水管排走。 2. 2. 4 土方开挖施工要点 (1) 土方开挖必须严格按照本方案设定的顺序进行分段分层开挖,严格做到开挖一层,支护一层; 上层未支护完、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的 100%,不得开挖下一层,同时不得在大雨天开挖施工。 (2) 机械开挖应留 300 mm 的土层用于人工清底、修坡、找平,以保证基底标高和边坡坡度正确、平整,避免超挖和土层遭受扰动。 (3) 土方开挖前必须先放边坡线,
17、土方开挖中必须随开挖进度放出各承台的开挖边线及各承台的开挖标高,以便及时控制开挖深度及边线,避免超挖或开挖不足,以避免夯填土或大量的人工挖土和大量的人工运土。 (4) 坑底人工的清土、基坑边角部位和桩边机械开挖不到之处的土方应配备足够的人工及时清运至挖机作业半径范围内,及时通过挖机将土方挖走,以免误工误时。 (5) 基坑开挖尤其是最底一层开挖中必须特别小心,避免挖斗碰撞9基桩; 在各层开挖中均应避免挖机直接碾压桩头,若挖机无法避开密集的桩头时,需先截掉部分桩头。 2. 3 坡顶排水沟及防护栏施工 2.3.1 坡顶排水沟施工 据设计图纸中提供的数据,每 10 m 及各个剖面的转点测放出剖面坡顶排
18、水沟中心轴线的平面位置( 坡顶线往外 0.65 m 处为排水沟中心位置) ,打竹片桩做记号,再用水准仪测出该点的高程,结合设计图纸中提供的高程及尺寸计算出该点的开挖深度及宽度,用挖掘机进行开挖施工,人工配合基底及坡顶整平。排水沟采用 12 墙机砖砌筑,沟底用 M10 砂浆抹平。排水沟高度及宽度按设计图纸中尺寸( 300 300 mm) 进行砌筑施工。排水沟按 0.3%的坡度从中间向两边排水,在四个角点位置各设置一组沉淀池对坡顶的地表水、外界流水及基坑内抽出的积水进行三级沉淀处理后再排入市政管道网。 2.3.2 防护栏施工 防护栏采用 48 壁厚 3 mm 的钢管组装而成。栏杆立柱采用钢管立柱,
19、每 4m 设置 1 根,埋深 1 m,露出地面高度为 2 m; 栏杆横向利用钢扣件固定钢管,每 0.5 m 设置一道。防护栏杆设置在排水沟与坡顶边线中间,即坡顶边线往水沟方向 0.5 m。 2. 4 降水和降水井施工 为防止地表水渗入,软化坡顶土质,影响基坑的稳定及施工的安全,可在坡顶或坡底沿线的位置,并结合施工现场的状况布置 4 8 个口径300 mm、深度不小于 25 m 的降水井或明挖砖砌集水井进行降排水,确保10施工时水位低于基底面不小于 0. 5 m。降水井派专人定时进行巡视,水位超过警戒水位时,立即用抽水泵进行抽水作业,以确保水位满足施工规定的要求。降水点布置根据平面布置图和现场实
20、际地形情况布设。 3 钻孔灌注桩基础。 通常设计人员在施工图上一般对施工机具的选用并未加以明确限定,任由建设单位选择;而建设单位从节省造价的出发点考虑,最终选择的工程桩成孔机具多是涡锥钻,且实质上是以个体单机为单位的涡锥钻。结果导致施工图上标明的工艺指标难以做到严格控制,不可避免地出现较多数量问题桩,桩承载力也不能充分形成;至于工作面的整洁更是无从谈起,烂泥污水充斥基坑,施工进度缓慢。事实上,更加先进的施工工艺旋挖已经投入应用;考察新技术开发区某些施工现场,由于采用了先进进口旋挖机具:首先,设备和旋工工艺先进、人为不确定因素很少,使成孔质量得到了充分保证,桩孔的垂直度、孔底清渣程度等各项指标非常令人满意。其次,对比于同桩径、同桩长的涡锥成孔桩,单桩极限承载力一般要提高将近百分之四十至五十(静压检验数据),这足以抵消因机具费用较高而增加的单桩造价;折算成单位极限承载力造价,则两者接近或持平。第三,对比某两个基坑作业面面积相近的工地,两台旋挖机具日成桩数与最大密度排布的涡锥成桩数量相当(均为 18 根),而且前者提出的泥土即时可以装车运出工地,综合效率高于后者。第四,施工现场异常整洁,地面无泥,只有少量的清水可很容易地有组织排除。基于以上的对比,本人认为,旋挖成桩工艺的先进性十分明显;设计人员应该在施工图上明确对先进施工机具的选择。同时又因为旋挖成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