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水样中磷酸盐测定方法的比较分析摘 要:磷是评价水质的重要指标,一般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磷酸盐被认为是水生植物过量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水中,磷的排入很容易引起富营养化。因此,磷的含量在水质检测中占有极大的作用。本文,就钼锑抗分光光度法、孔雀绿分光光度法两种使用比较广泛的测定方法以及新推出的测试管测试方法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分析。 关键词:磷酸盐 测定方法 比较分析 虽然测定水样中的磷酸盐的方法有很多种,但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就是钼锑抗分光光度法和孔雀绿分光光度法这两种方法。而发展最快的,就是最近新研制出的还不太成熟的测试管测试方法,接下来,文章中就简单的介绍一下这几种方法的相关信息并就彼此的优劣做一
2、个简单的比较。 一、钼锑抗分光光度法和孔雀绿分光光度法的差别 1.钼锑抗分光光度法 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测定方法,跟其他的方法相比,其最为明显的优点就是其测定的线性范围比较广,在0.010.6mg/L 之间,是孔雀绿分光光度法的两倍,在加标回收率上,也存在着微弱的优势,它的加标回收率是 98.5%105.0%,而孔雀绿分光光度法是 98.8%101.67%。除此之外,它的操作方法也十分的简单,简易便捷。这几个主要的优势,是其能够被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 2俗话说,有利必有弊,相对于优点来说,钼锑抗分光光度法的缺点也不小。首先,其络合物稳定时间短,限制了观察记录的时间。再者,对
3、于测定过程的操作条件要求的十分严格,十分考验测定人员的技术水平,至于非专业人员,几乎不可能完成该方法的操作。最后一点,就是它的检测限高,灵敏度低,对于水样品中微量磷的测定存在着一些缺陷。只不过,以上这些问题相对于其他方法来说,也不算是太大的劣势,甚至在某些方面,是可以忽略的,所以,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成为了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2.孔雀绿分光光度法 目前,除了钼锑抗分光光度法之外,使用最广泛的,就要属孔雀绿分光光度法了。虽然它在其测定的线性范围上只有钼锑抗分光光度法的一半左右,在加标回收率上跟钼锑抗分光光度法也有点差距,但是相对于其他的方法,这两个方面却是不存在任何的劣势。而除了这两个方面,跟钼
4、锑抗分光光度法相比,它都占有一定的优势,比如,它的灵敏度和准确度都很高,操作方法更是比钼锑抗分光光度法要简单的多,离子络合物的稳定时间也要比钼锑抗分光光度法长很多,非专业人员经过简单的了解也可以测定,易于普及等。 不过,孔雀绿分光光度法要在聚乙烯醇存在的条件下,其中的显色剂钼锑抗孔雀绿才能够与水样品中的磷酸盐结合生成绿色离子络合物,这算是孔雀绿分光光度法的一个弊端。 3.钼锑抗分光光度法和孔雀绿分光光度法的比较 在实验中,我们分别对自来水、地下水、长江水、鱼塘水、印染废3水以及生活污水进行了的取样,然后分别在两种方法的测定线性范围内进行测定实验,通过最后的实验结果研究,对两种方法进行一定的比较
5、,其结果表明如下表 1。 从下表 1 不难看出,在测定的线性范围上,钼锑抗分光光度法要大于孔雀绿分光光度法,但是在检测下限上,孔雀绿分光光度法的下限要低于钼锑抗分光光度法,它的标准偏差、变异系数都要小于钼锑抗分光光度法,而且,孔雀绿分光光度法对于含磷量很低的自来水和地下水都能够检测出来,而钼锑抗分光光度法却不能,这说明孔雀绿分光光度法具有较高的精密度,更适合对样品中的微量磷进行测定。 我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虽然在各自的测定线性范围内,两种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具有一定能够的可比性,但是总的来说,总体的测定结果却没有太大的差异。而在一些具体的小细节上,就要看测定的目的而定,不过,鉴于绝大多数的测定
6、目标来看,还是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比较适用。 二、测试管测定方法 鉴于目前的水样品中的磷酸盐的测定方法具有操作麻烦,试剂配制困难,所需器具过多,准备时间过长,不能够满足具有突发性特点的现代检测情况,有关技术人员专门研发了一种能够克服这一切,适合快速测定的测试管测定方法。 相比于传统的测定方法,测试管测定方法是事先就将已经配置好的试剂封存在试管内,这种试剂,能够在 pH=19 的条件下,与水样品中的磷酸盐快速反应,生成蓝色多酸络合物。络合物颜色深浅与水样中的磷4酸盐含量成正比,其反应式为:磷酸根+配位酸+助剂=蓝色络合物。 如图,就是测试管测定法于上述两种方法的优势比较。 由上图可见,虽然现在测试管方式还不是很成熟,但是跟传统的方法相比,测试管测定方法具备了快速、便捷、经济、容易掌握等优势,这种测定方法,无疑将会成为将来的发展趋向,慢慢的代替其他的测定方法。 三、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于水质检测结果的重视,水样中磷酸盐的检验方法也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虽然如今钼锑抗分光光度法与孔雀绿分光光度法还在广泛的使用,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像测试管测定这种快捷方便准确的测试方法终会将其取代,成为新的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2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