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说不完的曹雪芹有幸接受了主办方的邀请去参加北京第四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了解了红学之外的“曹学” ,让我这个红学、曹学的门外汉大开眼界。原来红学之外的学问很深,北京海淀的故事更多。有道是:山远隐灵秀,海青淀故园。 我这次参加的曹雪芹文化艺术节是以曹雪芹与红学文化为主题、以传承北京西山多种历史文化遗存、推广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一项品牌文化活动。2010 年就举办了首届,此后连续三年,步步登高,艺术节逐渐具有了品牌效应,获得了各界的好评。 山水舞台,拉开文化大幕 艺术节的开幕式就定在西山植物园。北京西山,上风上水,生态绝佳。这里是北京建城史上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为历代帝王所青睐。这一地区,至今仍有
2、着大量曹雪芹足迹所至的历史遗迹,以及清代旗营文化、满族文化、西山民俗文化、皇家园林文化、寺院佛教文化等多种历史文化遗存,故而,开幕式选在这里,可谓恰当其时,又恰当其地。 开幕式定在傍晚,舞台就选在山林中,自然,亲切,有野趣。可惜开幕式这天,有雨。不过,西山晴方好,有情雨亦奇。许多红学界的大佬李希凡、张俊、张书才、段启明、胡文彬、张庆善欣然莅临,让艺术节平添一份厚重。开幕式总导演易硕亲自登场,他曾是王潮歌团队又见平遥的执行导演,现在来西山指导曹雪芹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只见2碉楼下烟雾缭绕,黛玉飘然现身,幽幽弹奏箜篌。随后宝黛之歌的歌声将我们带回了曹雪芹先生所营造的那个风花雪月的时代,时光倒流了,我
3、们走进那个红楼的苦情与梦的时代。 山水舞台上讲起了曹雪芹的故事: “曹雪芹搬到西郊来,是乾隆初年的事,他是旗人,起初住在正白旗里面,后来房子塌了,他的朋友鄂比就在镶黄旗营儿给他找了两间东房,都是狼道,很荒凉 曹雪芹会看病。白家疃有个老太太,本来是瞎眼的,有一天曹雪芹在那山沟里闲逛、遇见她,就用一碟醋和两头蒜,把老太太眼睛里的白蒙给熏出去了 正白旗村东头儿有个寡妇的小女孩儿十五六岁突然得了痨病,每天睡觉之前一口口的吐血,今儿到万花山烧香,明儿去卧佛寺请佛,都不管用。曹先生给把了一次脉,自己配了一副草药,吃上就好喽,还不收钱” 开幕式创意新颖,安排巧妙,古今穿越,颇富艺术匠心。尤其是将原先必由领导
4、莅临,官员致辞的仪式变了一个样,确有新意。 非遗珍奇: 曹雪芹西山传说 2011 年“曹雪芹西山传说”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看到名录,很是震撼,国家级珍宝啊,也很讶异,我的确是孤陋寡闻,对此所知甚少。这次应邀参加艺术节,有了一次补救的机会。组委会秘书长满兴远先生给我发来了一些材料,我也借势上网浏览,才发现,纸3上得来终觉浅,万千遗珍在民间。学问界忙着研究各种红学文本,忽略了活生生的人间生活。曹雪芹不仅活在书上,还活在老百姓心中口中,代代流传。 就说曹雪芹如何做假画吧,有趣、有乐、有味,叫人忍俊不禁。曹雪芹多才多艺,据传他不仅会绘画、雕像、做盆景、鉴别古画,而且还会制假:复制古画。当
5、年家财万贯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损招,家道败落了,先前的修养被用来糊口了。他还把自己的绝招儿教给穷朋友,有不少人学会这种“特种工艺” ,还掌握了曹雪芹传授的要领:描益真,贵在精,捉神韵,细收拾。传说他每次复制前,先鉴定原件是否真品,然后用心揣摩,尺寸大小安排停当,就认真地进行临摹。当一幅古画复制完后,他就向穷朋友拿出绝招儿来了,手把手地教他们怎样积存雨水,怎样往画的四周喷洒,怎样再把画包好卷好,怎样放在土坯热炕的炕箱里熏旧,怎样把熏旧的画放进笼屉里蒸。他告诉人们,技术全在这一“蒸”上, “蒸”得火候小了不起作用,蒸得火候大了,各种雨痕又漂掉了,等于白熏,所以,曹雪芹总是掌握得不早不晚,恰到好处
6、。经过这一步处理过的画,就可以配轴裱糊了。我不知道今天猖獗的古画制假是否日日焚香祭拜制假鼻祖曹雪芹,当年为生计,还情有可原,谁让那时候请王朝“忽剌剌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只会遛鸟斗蛐蛐的八旗子弟也要混口饭吃。今日不同,干这营生违犯法律,获罪入刑,罪不容赦的。 还有一则猜谜语的故事,很有味道。说的是有一天在镶黄旗酒馆里,雪芹同鄂比等儿个好友正在喝酒和谈笑,忽然闯来个自称是皇帝亲戚的4小官,大模大样地全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他手里拿着一把一尺来长的折扇,下边是金黄色的半尺来长的穗子。一进门先朝正北佛龛的地方,双手举扇过头行了一礼。然后将折扇放在佛龛台上,找了个显眼的地方坐下,要酒要菜摆出很阔气
7、的架势。曹雪芹他们这些见过大世面的人,看着这个小丑似的人物,都暗自好笑,早猜到这类人物准是京里派出打探民情的耳目。所以没把他放在眼里,只顾高谈阔论自己觉得有趣的事儿。过了一会儿,这个小官觉得自己一个人喝得没意思,于是便端着酒杯,提着酒壶,凑过来搭话。曹雪芹等人看他那副狂傲样儿,本不想理睬他。但转念一想,不正可以拿他开开心,出出他的洋相么?于是曹雪芹欠身给他让个偏坐,他便厚着脸皮儿挤过来自我介绍说:“鄙人姓富察号伯谦,来探访友人”雪芹等人也通了姓名,然后问道:“请问伯谦兄所持折扇是否乃先人所留?”富察伯谦一听不由得意忘形,撇了撇嘴说:“非也,非也,此扇乃是当今圣上所赐。 ”雪芹忙说:“啊呀!原来
8、是当今圣上的墨宝,是否能赐饱尝眼福?”富察伯谦似有踌躇地说:“还是我给诸位诵读吧!”于是他取过折扇,远远地站在佛龛前,似乎怕他们看的真切,念道:“这把宝扇乃是当今皇上于十三年南巡时所留墨宝,上面题诗曰:一轮明月滚金球,云锁高峰水自流。远望湖北三千里,朕到江南十六州。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 读毕,他又躬身将扇子放归原处。曹雪芹善书画和辨真伪,他一眼就看出这扇子是假的。富察伯谦还在那里大吹大擂,雪芹早听得不耐烦了,于是打断了他的废话,说道:“为助酒兴,惜此良机,我破个谜给5大家猜猜,并以当今诗上一韵为题打一物:金线裹金球,我在树上好风流,十个将军来拿我,脱了黄袍万事休! ” 富察伯谦
9、明知雪芹是在嘲讽皇上的诗作得浅陋,象哄小孩子的谜语一样,但又不好说破,只得装成一本正经的样子说:“看来这金线裹的金球似乎在树上,这十个将军又指什么呢?脱了黄袍还可穿皂袍儿,怎么会万事休呢?费解,费解。 ”曹雪芹说:“如果不派十个将军到处捉拿,黄袍哪会加在贵人身上?”鄂比也说:“脱了黄袍反倒干净些,穿着黄袍在树上招风,没一个有好结果的。 ” 曹雪芹见富察伯谦面色难看,知道目的已达到,便说:“这谜语乃是吾三岁那年过生日,我的嬷嬷送给我一只又圆又大的橘子时讲给我的,嬷嬷一边给我剥皮,一边讲十个将军就是十个手指头,脱黄袍就是扒皮,然后她一瓣瓣掰开送进我嘴里,就完事了。您明白了吗?” (故事均摘自曹雪芹
10、西山传说,感谢整理人) 西山故事多,当今更神奇,神来传千家,无文却难识。 百工奇葩: 废艺斋集稿 说起曹雪雪芹和红楼梦 ,还有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废艺斋集稿,真假辩难,一直争讼不已。原来,文学巨匠曹雪芹在增删五次,披阅十载的红楼梦之外,另有著作废艺斋集稿 。 废艺斋集稿的故事说来有趣。这是曹雪芹的一部记载传统工艺技术的著作(内中有不少是曹的创造发明,应该有专利) 。过去只在爱好技艺的圈内人中流传。曹雪芹在这部书中详细记载了金石、风筝、编织、6印染、烹调、园林设计等八项工艺流程。中国文人大多怀有“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偏见,虽然曹雪芹写此书时已不是曹家当年阔的时候了,但看红楼梦他描写刘姥姥,可知他
11、断无此偏见。他真有平民情怀。 废艺斋集稿一九四三年在北京短暂面世,之后就被当时购买了这部书稿的姓金田的日本人寄回了日本国内,从此这部书稿连同这位姓金田的日本商人均再无消息。当时出于研究学习的需要,由国立艺专的日籍教师高见嘉十氏从金田氏手中将废艺斋集稿借了过来,挽请赵雨山、关广志、金仲年、杨歗谷、金福忠等当时著名文物家、美术家、工艺家及当时艺专学生孔祥泽等进行鉴定和抄摹,一共抄摹了二十六天,这才部分地将废艺斋集稿的内容保留了下来。 曹雪芹是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看了红楼梦你就知道曹雪芹诗词曲赋,琴棋书画无所不能。而废艺斋集稿各册讲述的内容更让我们惊叹曹雪芹的雄瞻浩博。 在这部书中,曹雪芹讲金石图章
12、,讲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 ,讲编织工艺,讲脱胎技艺,讲织补和染织,讲雕刻竹制品和扇股及宫灯、彩扎、宫扇的制作,讲园林建筑艺术,讲饮食烹调。无论讲什么,他都如庖丁解牛,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废艺斋集稿首先让我们惊叹,曹雪芹是一部活生生的“百科全书” 、一个万能的艺匠。在蔽芾馆鉴金石印章集中,他讲印章如何选料、制钮、冶铸、刻边款、讲章法、讲刀锋、讲技巧等。我喜欢金石,可一直不得其门而入。憾哉,吾生也晚近,若与曹公同时,我定当拜他为师,想必他不会拒绝吧。 7实际上,这部著作的意义更在于,他为谁写,写作的目的。曹雪芹这部书是写给那些残疾人,那些贫苦的残疾人的。第一册蔽芾馆鉴金石印章集就是以己之
13、长为那些残疾人找活路的。 “蔽芾”为弼废的谐音,意为帮助穷苦而有废疾者。叫人感激的是,他不说弼废而说“蔽芾” ,为的是一份尊重?一份爱护?也许只有深谙宝黛那种内心委曲的曹雪芹,才会有这份怜惜之情。 第二、三、四册,大都是为盲人写的。如编制工艺中有各种图案花纹,曹大师按编织程序写成有韵的歌诀,词句有些类似棋谱的术语。玩文字是大师的绝技,这些歌诀文字平易,通俗顺口,好读好记。想必大师为了那些残疾朋友们,不再拽文嚼字。 看红楼梦 ,我们看到曹雪芹那双洞明世事、看破红尘的眼力,像刀一样;看了这本废艺斋集稿 ,我们看到的是曹雪芹宅心仁厚,积德为善。 更有趣的是,看过红楼梦 ,我们知道曹雪芹一定会吃,会品
14、,会咂摸“味儿” ,不管是苦辣酸咸之味,还是味外之味中国艺术窅渺深邃的意境。但是我们不知道,大师还真是苞厨高手。他不仅会品尝那些珍馐佳肴,还会动手做。书中第八册名为斯园膏脂摘录 。曹雪芹在这册书中大讲烹调方法,俨然一副超级大厨的样子。大师还介绍一些菜式制作,还有一些有关制酱、腌、薰、酵、炙及调料、香料、小食品的制作方法等,又像是农家主妇。曹雪芹制糕也是行家里手,西山故事里就有曹雪芹做“曹米糕” 、 “曹米砖”的故事,俗称“曹糕”是也。上三届的文化艺术节也承曹家“旧制” ,组织安排了“舌尖上的红楼梦” ,可算8是深得大师之“味”传。 另外,曹雪芹在织补和染织方面的知识,也十分了得。不过这方面恐怕
15、是曹雪芹的童子功。曹家久任江宁织造,曹雪芹早在童年时代就耳濡目染,心领神会。 曹氏风筝 曹雪芹不仅会吃还会玩。这次参加艺术节开幕式,有一个环节就是放飞数百曹氏风筝。这引起我很大兴趣。风筝就是风筝,为什么还要曹氏?我看到废艺斋集稿残稿之一南鹞北鸢考工志后,心中释然。原来曹雪芹是个杰出的风筝玩家,也是一位很高明的风筝制作工匠。据游国恩先生考证,抄本废艺斋集稿的确是曹雪芹的遗作。乾隆十五年(公元 1750 年)他写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和此中人语两篇关于风筝的专著,就是一部关于风筝的工艺美术教材。它对风筝黑,白、灰的处理,色彩、色度,色调的处理,外观造型的处理,都突出了绘画性。他的南鹞北鸢考工志 ,详细地
16、介绍了四十三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的技法和工艺,每种风筝都绘有彩图、骨架图,配有扎、糊。绘等歌诀。按曹雪芹设计图样扎出来的风筝,大者可达数丈,小者不到一寸,却都能御风而起飞,不致“倾覆” 。曹氏风筝已是北方的主要风筝流派之一,在国内外都有着较高的声誉,为人们所称道。当时执掌皇家画苑的名士董邦观看曹雪芹放风筝后,极为称赞,当场为南鹞北鸢考工志写序。 后来曹雪芹在后山见到了一帮残疾人衣食无着,甚为怜惜。为了让9这些残疾人能够以之养身,弥补先天、后天的不足,他把自己的这一“独门绝技”扎制风筝的技艺教给了这帮残疾人,并和他们成为了挚友。曹雪芹一介书生,寄居于乡野,晚年自身清贫,但仍抱持扶危济困的德操,
17、他曾热心教会残疾人于叔度扎糊风筝,助他以此业养家。这一年大年三十除夕夜,他的这位残疾朋友老于冒着风雪,赶着毛驴,满载鸭酒鲜蔬,前来看望他,此时的大师已不比当年锦衣玉食,见状感念,竟喜极而告日:“不想三五风筝,竟获重酬;所得共享之” 这段趣事,记载在曹雪芹南鸢北鹞考工志的自序中。晚年清苦的曹雪芹沦为一介平民,遍尝人间酸甜苦辣,一种平民情怀油然而生。 他与于叔度的友谊,正是在这“风雪”中凝结而成的。 曹雪芹是个旗人,更是个奇人,无所不能,无所不会,能写会画,能歌善舞,能医能药,能工会织,能苦能乐,能吃会玩,能爱能恨,能庄能偕。放在今天,叫“人的全面发展” ,叫真性情中人。就不知道他当年阔的时候,是不是也大刮奢靡之风? (作者系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