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大丰摘要:大丰市把“生态立市”作为四大发展战略之一,提出建设美丽大丰的美好构想并取得初步成果。本文将对美丽大丰的内涵、已取得成绩及存在的问题逐一展开分析,并尝试提出推进美丽大丰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大丰;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2.68 文献标识码: A 大丰市地处江苏省东部、上海市北翼,东临黄海,总面积 3059 平方公里,人口 72 万,是国家首批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国家首批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大丰市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把建设美丽大丰与实力大丰、幸福大丰共同列入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内涵之中,为全市
2、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新跨越指明了方向。如何深刻领会“美丽大丰”的内涵,促进大丰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对于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幸福大丰、实力大丰、美丽大丰,实现领跑苏北、赶超苏中、跻身苏南、融入大上海的发展目标意义深远。 一、美丽大丰内涵探索 大丰市委书记倪峰在十一届三次会议上就美丽大丰的内涵做了三个更加的表述,即人文品位更加高尚,城乡面貌更加精致,生态环境更加2和谐。提出建设美丽大丰需要增强文化软实力,形成大气包容文明优雅的人文特色;需要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温馨家园,形成功能互补、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城乡格局;需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为群众提供生态和美、水绿秀美、城乡洁美
3、的生活环境。具体来讲,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优美的大丰。生态和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生态立市战略,牢筑新上建设项目零污染门槛,彻底根治现有污染源。大力发展新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幅增高,可持续发展资源有保障。改善城乡生活环境,常态化的河塘沟渠整治办法与管理制度逐步健全并有效实施,全市城乡生态环境优美,处处都有绿草清水新鲜空气。 (二)生活文明的大丰。全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保护思想观念,市民形成低碳文明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生活污染。生态环境教育全民普及,官方及民间环保组织各司其职,全民积极参与环保工作。 (三)文化繁荣的大丰。文化软实
4、力显著增强, “大气、包容、创新、争先”的大丰精神更具凝聚力和感染力,沿海文化、移民文化、水乡文化、知青文化、海盐文化、麋鹿文化百花齐放,形成大气包容、文明优雅的人文特色。 (四)城乡一体的大丰。城乡格局更加现代,空间布局、功能形态、人居环境、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整体提升;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实现城乡规划、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公共交通、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一体化发展;城乡面貌更加精致,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与城市相3融合、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大丰。 (五)可持续发展的大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指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转型升
5、级,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旅游业,进军海洋,发展蓝色经济。突出生态,集约开发,综合利用,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大丰市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成就回顾 (一)生态立市成果显著。1987 年大丰县启动全国第一个生态县规划与建设研究,1990 年获国家环保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 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全国第一个生态县江苏大丰进京汇报会” ,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县。1999 年在全国生态农业建设考核中大丰以 96.5 分名列第一。2000 年被国家农业部等七部委局表彰为“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 ,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2009 年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
6、会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成为苏北县级城市中首家国家卫生城市。后陆续被评为国家首批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江苏省园林城市。 (二)制度建设日趋完善。大丰市把生态立市作为四大发展战略之一,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提出把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出台国家生态市建设实施意见,制定生态市建设目标考核办法,对照生态市建设五项基本条件和三大类 28 项指标,将生态市创建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镇、各部门,明确市委农工办牵头负责农村“3+1”工程、市环保局负责各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管理、市城管局负责农村生活垃圾的规范4管理、市水利局负责沟塘整治和城乡供水一体化、市农委负责秸秆综合利用和养殖业污染防
7、治、市住建局负责城镇绿化、市林业局负责绿化造林、市卫生局负责卫生厕所改造、市农村能源办负责推广建设沼气。走有大丰特色的绿色增长之路,为大丰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三)生态环境优美和谐。 大丰地处黄海之滨,海岸线长 112 公里,滩涂面积 116 万亩,生态环境十分优越。东部沿海地带是太平洋西岸古生境保存最为完好的半原始湿地,有野生动物 400 多种,植物 500 余种,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种群数量最多的麋鹿自然保护区,现有麋鹿 2200多头,依托自然保护区建成的中华麋鹿园景区是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被列入我国生态旅游 15 个精选项目之中。大丰市林场总面积 3
8、.7 万亩,有林地面积 2.91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 78.6%,森林是“天然大氧吧” ,为大丰市奠定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四)产业升级初见成效。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新能源及装备产业不断扩大,总量持续上升;海洋生物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比重逐渐提高, 2013 年 17月份已实现开票销售 32.9 亿元,同比增长 24.8%,实现入库税收 1.37 亿元,同比增长 28.5%,被列为盐城市重点培育的四大产业之一。石化新材料产业建设步伐加快,发展优势明显;装备制造产业推进势头迅猛,后劲十足;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来丰旅游人数逐年增长。 (五)城乡统筹不断发展。 镇村污水处理工程加
9、快推进,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 9 座,实现 12 个5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程逐步落实,全市 12 个镇全部建成垃圾压缩中转站。农村沟塘河道疏浚整治工程卓有成效,疏浚市属骨干河道和镇(区)大中河道,水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全面推进,共铺设区域供水主管道 158 公里,建成加压站 16座,处置镇级水厂 23 家,村级水厂 169 家,在盐城率先实现城镇供水一体化户户通。农村“一池三改”工程加快推进,大力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商品肥及沼气工程,推行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良性循环体系。积极落实农村改厕任务,加大圈舍、厨房的改造力度,建设户用沼气池达到 9500 户,完成
10、农村改厕 9.5 万多座、改圈 6000 多座、改厨 8000 多座。 “绿色大丰”建设工程不断加快。市区通过建设公园和道路隔离带、防护带的绿化,集镇通过建设“一个公园、一个街头游园、一个休闲广场、一个主干道、一个社区”的“五个一”工程提高公共绿地面积。全市森林覆盖率 18.5%,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 12.5。 三、建设美丽大丰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居民生态环保意识依然薄弱 农村居民生态保护观念薄弱,生产生活污水不加处理直接排入河中引起水污染;农作物耕种收割之后产生的废地膜、泡沫塑料以及生活中产生大量的塑料袋、一次性餐盒等直接丢弃在田间地头,造成白色污染。夏秋季节秸秆焚烧现象时有发生,近两
11、年来,秸秆焚烧火点卫星遥感监测到大丰市的火点数都居盐城市前列。 (二)城乡环保基础设施有待完备 大丰市城区污水处理网络尚未渐健,目前市内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650%左右。各乡镇虽已实现污水处理厂全覆盖,但偏远农村依然缺少污水处理网络,村民生产生活废水直接排入周边河道,导致水质恶化。对照国家对生态县标准,大丰市“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 、 “工业重复用水率” 、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都未达标,这与污水处理设施不够完备直接相关。农作物秸秆回收再利用基础设施少、成本高、程序复杂,致使秸秆焚烧现象屡禁不止,污染大气环境。 (三)生态文明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一是生态效益未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
12、系,在实践中重经济轻环保,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现象一直存在,部分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存在不顾生态和环境条件,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自身利益的短期行为。环境政策的设计、执行和实施不能有效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决策过程中,不能从根源上解决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二是没有完善的生态保护、补偿及惩罚机制。环境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对于污染环境主体的处罚力度远远低于其从违法行为中所获得的利益,不能与之给环境及社会带来的危害相适应,无法起到应有的警戒及惩处效果。三是生态文明建设监督机制不完善,公众参与度不高。部分公众环境维权意识薄弱,对环境污染危害缺乏深刻认识,面对危害环境问题过分依赖政府,若自
13、己直接环境利益没有受到实质性侵害,大都不会“多管闲事” ;而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又由于维权渠道不畅、相关部门不作为等各种原因而导致维权困难。 (四)推进大丰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生态文明观念宣传教育,形成美丽大丰共识。 7开展市民生态教育,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强生态文明观念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强化公众的环境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政府要坚持生态立市,严把环境门槛,提高产业项目的环境准入标准,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防止产业梯度转移带来的污染转移。领导干部和党政人员要带头学习生态文明知识,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宣传生态文明意义,
14、投身生态文明工作。要培育、建设企业生态文化,增强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意识,树立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理念,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促进企业生产方式转变,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生态产品,合理营销、适度包装。要加强生态公益广告宣传,在全体市民中深化生态文明创建,倡导低碳生活,引导社会公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和鼓励公众使用资源节约型产品,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形成节约消费光荣、挥霍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一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丰是国家新能源发展基地,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围绕新能源、海洋生物、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招引一批领军产业、龙头项目,加
15、快各园区建设,强化政策扶持,迅速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大丰海域辽阔,海洋生物资源丰富,要以海洋产业研究院为平台,围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食品、海洋生物化工、海洋生物质能源和海洋生物新材料五大领域重点发展一批海洋生物产业,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打造大丰市蓝色经济增长极。二提速发展旅游产业。旅游产业是“无烟工业”和可持续发展产业。要突出“旅8游兴市”的战略地位,按照城市国际化的要求,突出水绿秀美、宜居宜业宜游、生态阳光的城市个性,建设全国优秀旅游名城。要充分利用大丰麋鹿、海洋、滩涂、湿地、森林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知青文化、水浒文化、海盐文化等人文景观,科学规划,加快建设,打造一批生态旅游、蓝色旅
16、游、人文旅游 5A 级和 4A 级景区,促进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大丰港现代物流中心、东方 1 号创意产业园、专业市场集聚区、高新技术区、海洋科教城、海晶创投中心等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集中精力建设一批高层次的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四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科学制定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 (三)加大财政投入,健全城乡环保基础设施。 一是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按照建设现代文明宜居家园的要求,投入人力、财力、物力,积极做好旧城改造、基础设施、绿化景观、安居工程等建重点工程,展现城区新风貌。大力发展
17、公共交通,加强城乡机动车污染排放监督,加快淘汰污染环境的落后车辆和老旧车辆,逐步发展高效、低碳、节能、低排放、低噪音的新型交通工具。加快推进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加大污水处理覆盖面积,延伸污水管网,消除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排入城市河道的现象。二是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全面深化农村“3+1”工程,推行农村村庄、道路、河道和绿化“四位一体”的农村环境综合长效管理,大力实施城乡规划、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公共交通、就业和社会保障、社9会管理“七个一体化”工程,要加大康居乡村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力度。(四)打造大丰特色生态文化,提升人文品味。 一是利用资源优势,打造大丰特
18、色生态文化品牌。首先要突出重点,大丰市地处黄海之滨,拥有 1000 多平方公里的滩涂湿地和世界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麋鹿文化发展成熟,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打造大丰特色的麋鹿文化品牌,通过持续举办“中国大丰麋鹿生态旅游节” 、麋鹿衍生产品推介会等特色活动推广麋鹿文化,鼓励专业人士围绕麋鹿进行文学研究与艺术创作,通过电视宣传片、报纸报道、网络传播等现代化媒介加强麋鹿文化推广宣传,将麋鹿文化打造成大丰的特色名片,提升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次要统筹兼顾,鼓励湿地文化,海盐文化、水浒文化、知青文化和港口文化百花齐放。二是健全生态文化服务体系。高度重视生态文化和生态经济的结合发展,促进文化、经济、生
19、态融合,利用自身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加强生态旅游景区、生态农业基地、生态休闲农庄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有特色的生态文化基地。(五)建立生态文明长效管理机制 一是完善生态保护机制。制定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体系,建立土地开发利用保护制度,坚持招商选资,提高投资强度,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对照国家、江苏省和盐城市的环境保护法规制定符合大丰实际的可操作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奖惩机制,改变唯 GDP 的观念,淡化 GDP 考核,把资源消耗、环10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提高生态文明在考核中的权重; 二是健全生态补偿惩罚机制。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20、对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常识探索建立价格和税费制度等有偿使用规则并展开试行及修正;在生态补偿制度方面,建立健全与环境相关的税收制度,通过征收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噪声等环境税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行为,并可利用所得税收发展环境保护事业,通过不断深化改革,运用市场化的办法,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同时,健全生态环境责任追究机制,加大生态环境违法案件的行政执法力度和经济处罚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是健全公众参与及监督机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渠道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活动,推广环保理念,开展全民生态教育,通过开展环保知识普及、正面典型培树、反面典型教育等活动使生态文明理念深深扎根于广大市民头脑之中。要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生态环保组织开展环保工作、组织公益活动。要定时向社会公布环境状况和环保工作信息,对于涉及公众利益的热点环境问题,要充分尊重利用公民的知情权,充分听取其意见和建议,要尽快完善地方性环保法规,建立畅通的申诉渠道,加强公民的环境监督权,健全法律保障和公益诉讼,为公众关注环境,参与环境保护,实施监督提供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杨伟民: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