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诊治民资养老“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同样适用于“养老”这个被称为夕阳事业、朝阳产业的新领域 股市孱弱、楼市风向不明,社会资本投资养老产业怎样? “当前北京正以跑步的速度进入老龄社会,老龄化程度日趋严峻,养老形势十分急迫。 ”北京市于 2010 年年公布的北京市养老设施专项规划中曾如此描述。 而近日北京市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中更明确提出,到 2020 年机构养老床位要达到 16 万张。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 6 年多时间里,北京的养老床位将在现有不足 8 万张的基础上增长一倍多。 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各级政府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的导向,各路的民间资本仿佛发现了又一片蓝
2、海,纷纷朝着养老产业进发。房地产公司、养老服务公司、投资者和保险公司,近些年都在发展自己的养老板块业务,试图从养老产业中分一杯羹。 如此态势引发关注。但不只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风险很高,养老产业不是有钱就能干。 ” 已经进入养老行业 5 年并在丰台、朝阳、昌平拥有 4 家养老机构的北京瑞普华老年护理中心理事长陈锐甚至告诫向他咨询的朋友, “社会资本投资举办养老院准入很难,盈利更难,包括瑞普华在内的一些民办非盈利机构大多都在谋求转型。 ” 2而同为民办非盈利机构的朝阳区寸草春晖养老院,尽管拥有着较高的行业认可度,并曾经创造了开业八个月就住满的全国入住率最快速度,但理论上可以快速复制的模式在
3、现实中同样面临困难。 “北京市规划要在全市 322 个街道建立全覆盖的社区照料中心,这恰好与寸草春晖的机构社区居家一体化模式可以有效对接。 ”该院院长王小龙直言,现在几乎天天有不同区县的街道考查寸草春晖,几乎都认可我们的“小规模、社区型、多功能、广覆盖”的特点,但一说到“能否降点房租引入寸草春晖,或者腾出一些闲置用房用于养老社区建设”等具体要求时,大多回复是回去研究一下再决定便没了音信。 盈利性机构的“养老”之路也不轻松。作为北京业内第一家完成工商注册的盈利性养老机构,北京乐成恭和苑养老机构管理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陈曼丽告诉记者,由于此前没有可参照的案例,乐成恭和苑办齐养老院所需的资质历时大半年,
4、不只是简单的工商注册,养老院要有医疗资质,需要卫生部门的许可,要有老年餐厅,还需要质监部门的认证,养老属于特种行业,还要有特行资质等等。陈曼丽笑称“养老院开业所需的资质多的有点数不过来。 ”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同样适用于“养老”这个被称为夕阳事业、朝阳产业的新领域。养老领域由政府主导数年,破除现行的行政壁垒才能疏通社会资本进入的管道,而政府和社会资本是否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准备?两者如何互动,才能将理想变成现实? 谁需要机构养老 2000 年,北京市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为 117 万;到了 2011 年,3这一数字则达到了 248 万;2012 年初步统计已经达到 280 万;201
5、5 年预计将达到 320 万;2020 年预计将超过 400 万,约占总人口的 20%。 然而,这个让各界充满无限暇想的市场, “公立养老院排队住,民营养老院住不满”的“冰火两重天”现象却依旧存在,这也让跃跃欲试的民间资本直呼看不懂。 事实上,早些年民间资本建立的养老院,大部分建在郊区,主要由一些中小型的地产商所推动,其定位于老年人的度假性养老需求,卖点便是郊区良好的生态环境。 可看似切中养老“要害”的市场定位,似乎仅是地产商们的一厢情愿。有养老地产开发商告诉记者,实际上,目前北京 90%的养老地产都在亏损。或许正如媒体质疑的那样:养老地产只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开发商用养老的名义卖房子。 如今
6、房地产行业的大佬们又在发起新一轮攻势。不久前,万科在房山的“幸福汇”项目被外界看作其试水养老地产的标志,其与一家上海知名养老地产公司合作,后者以老年公寓的管理者身份参与到项目中,以弥补开发商在养老服务上的不足。同样选择合作的还有远洋地产,其与美国哥伦比亚太平洋合作在亦庄打造了高端养老地产项目“椿萱茂凯建”也于近日试营业。 对于新老地产商们的勇往直前、前赴后继,陈曼丽却并不看好, “传统住宅地产的开发商进入养老地产行业,在养老服务经验上并没有优势,大多是年青人在想老年人的事,并不真正了解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 也正因为此,尽管乐成恭和苑同样具有地产商基因,可陈曼丽一再4向记者强调, “我们是一个
7、养老服务商,并不是养老地产商。 ”她告诉记者,乐成从 2007 年就已经涉足养老领域,但直到 2012 年乐成恭和苑才建成营业,期间关于商业模式、服务模式、市场定位的考查调研就耗时三年。 “过去地产商抓住一个机会就有可能一夜暴富,但在养老领域,是没有这种可能的,像恭和苑投入了 3 个多亿,收回投资起码要用 10 年,甚至更长时间。 ” 事实告诉有意进入的投资者, “养老”这块看似诱人的蛋糕,吃起来却未必好消化。 “市场确实存在,但却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王小龙认为,民营资本投资养老院,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到底谁真正需要进养老院,这部分人群到底有多少” 。 其实, 北京市养老设施专项规划已经给出
8、大致方向,北京强调的是“9064 养老结构” ,即 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这就意味着,居家养老在未来仍将是主流,但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却是非此即彼的选择,二者存在着直接的对应关系。如果 9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那么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就是 10%,不管这个机构是坐落在社区还是在其他地方。 而之所以单独把社区养老区别看待,是因为其可以在居家与机构之间进行有效的交叉融合,王小龙认为,一些仅有十几张床到几十张床的小型社区养老机构,不仅可以扎根社区,并服务居家老人,而且还可以5
9、把失能半失能老人接到机构进行长期照护,发挥出小规模、广覆盖的特点,由此带动居家为基础、机构为支撑、社区为依托养老事业同步发展。但不管如何划分,北京的养老方式实际上是二分天下,即“9010” 。而对于谁是这 10%,所有采访者的观点出奇一致:10%实际上指的是失能或者半失能、半自理甚至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群,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数年导致的 421 家庭结构下,这类人群已经无法实现居家养老,只能进入机构养老。 若以 2012 年北京约 280 万的 60 岁以上人群计算,北京需要进入机构养老的人群大约在 28 万左右。 “换言之,不管谁投资养老,都必须基于当前这 28 万人群找准市场定位。 ” 满足专属
10、这类人群的特殊需求,无疑是投资者能否成功的关键。陈曼丽表示,为这类人群提供相应的服务,必须考虑三个方面的便利性:一是离医疗资源近,便于老人的医疗救助,二是离原来的生活氛围近,不能让老人产生孤独、被抛弃的感觉,要便于老人保持较好的心情和精神状态,三是离子女近,选址子女工作生活的城区,便于子女就近探视。“曾经有人质疑恭和苑的选址,但实际上我们考虑的是给老人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这才是老人最需要的。 ” 而市场的容量也决定着专注细分领域投资者的进退,专注社区养老的寸草春晖认为当前是实现品牌连锁的最好时机;利用民营医院闲置病床开展医养结合的瑞普华,出于可利用资源的数量限制,坦言不再追求规模扩大,而转型专业
11、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商;而定位高端的乐成恭和苑尽管现在只有 20%的入住率,仍然认为市场存在较大缺口。 6这些在市场陡然升温背景下仍保持清醒头脑的投资者们,无疑也为新晋这一领域的人们点亮了指路明灯。 碎片化的政策 政府通过各类文件“鼓励”了数年,但很显然社会资本“养老”仍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政策依然左右着未来社会资本的参与程度。 而随着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在可见的未来,有关鼓励民营资本“养老“的政策创新突破必将成为常态。但是,政策突破前后的有效衔接,对于投资者的积极性更加不容忽视。 比如曾饱受各界质疑的养老机构性质问题。事实上,在乐成恭和苑完成工商注册之前,北京市场上存在的民营养老机构均为非盈利性
12、质,只能登记在民政部门,并不能实现工商注册。 然而,这一“重大利好”却让深耕养老多年的民营资本王小龙们陷入两难境地, “若继续以非盈利性存在,则意味着上千万的投资永无回收的可能,若改成盈利性,现在政府给予的每月调整为 500 元的床位补贴将无法再享受,而这笔钱对于像寸草春晖这样的中低端养老机构而言,现在仍然是维持正常运转的重要收入。 ” 曾有人建议借鉴国际上成熟的投资与管理分离经验,仍然保持这些机构的非盈利性质,但投资人可根据经营效益每年向管理团队支付高额管理费,以此进行收益分配,剩余收益还可以用于持续扩大规模。 但陈锐对此并不赞同, “管理团队收到管理费后,并不能进行相应的免税抵扣,还得上缴
13、 25%的个人所得税,算起来仍不合适。 ” 而成为盈利性质的恭和苑也对现行政策提出质疑,陈曼丽表示,像7恭和苑近 2 万平米的建筑面积,发展 2000 张床位不成问题,但为追求品质恭和苑仅有 400 张床位,政府对此的补贴标准如何制定?此外,为收回投资,在今后的扩张中,乐成不排除建养老设施同时,配建一些高端住宅,政策上对此会有怎样的倾斜等等,都需要进一步细化。 “北京几乎每年都在出台鼓励民营资本参与的相关政策,但似乎每次政策都没出到点上。 ”陈锐直言,每一轮的政策突破虽然都在向利于民营资本的方向改进,但执行过程中往往难以对不同投资者现实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细化措施。 从市场反
14、映出的发展现状来看,我们不得不惭愧地承认,北京目前确实存在诸多的政策执行歧路。 比如,近年来北京市为鼓励民营资本举办养老院,规定社会办养老机构每新建一张养老床位,最高补贴 1.6 万元,最低补贴 800 元;每实际入住一位老人,按床位每月补贴也从最初的 200 元,300 元,调整到当前的 500 元。 然而,大部分社会办养老机构享受的仅仅是 500 元的床位补贴,由于新建床位补贴要求必须是社会资本利用自有土地建设才能获取,在实际的政策执行中,补贴资金往往落入了那些打着养老旗号的地产商手中,这也是为什么养老地产明明空置率畸高却仍不乏前赴后继者的一个主要原因,而那些真正办养老机构的社会资本,由于
15、大多是租用的场地,房屋产权不属于自己,却根本拿不到建设补贴。 再比如,历年的政策中均提到,对于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符合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定点条件的,可以申请纳8入定点范围。 然而,据了解,北京真正纳入医保定点的民营养老机构屈指可数,而正是这项对失能半失能老人最为现实的保障政策无法落实,也导致其成为了当前社会办养老机构难以吸引老年人入住的最大障碍。 还有,北京市从 2008 年起在中心城区和房山、顺义进行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政策试点,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发放每月 50 元至 250 元不等的服务券补贴,其补贴范围只涉及 60 岁以上的城镇“三无” 、农村“五保” 、低保对象等特
16、殊类老年人,80 岁至 89 岁老年人中的生活半自理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以及 90 岁以上老年人。 但是,这个针对性极强的政策,经记者调查后却得出这样的结果:目前全市还没有一家成规模的养老服务补贴券签约服务商,也没有一家专业为老服务企业,现有的签约服务商大多是个体户,补贴券不仅使用范围少,且随意性很强,而手拿补贴券的老人由于难以找到真正需要的服务商,不得不想方设法将券贬值换成现金。 而对于养老机构进行星级评定并给予资金扶持的政策也饱受各界非议。由于其参照的是酒店标准,将床位数量作为衡量指标,而非服务质量,特别是缺乏对员工稳定性、客户满意度等主要服务指标的评价,养老地产或者部分高端养老机构再
17、次成为高星级机构专业户,由此也严重挫伤了大量中小民营养老机构的积极性。 “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政出多门一概而论,其僵化的设计,既缺乏针对性又不具灵活性,且政策过于碎片化,不同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 ”陈锐建议,能不能换种方式支持民营资本,可以考虑根据养老机构9提供的差异化服务内容进行支持,而不是一味地依据谁具备新增床位的资质,是不是非盈利等硬性指标考核。 “既然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就应该对所有社会办养老机构一视同仁。 ” 对于政府的种种鼓励,陈锐坦言把现在的政策用好已经足够,如果今后再出政策,政府要学会如何刺激老年人消费,要对老年人群进行分类指导,对困难的提供补贴,对有经济能力的,要利用政策杠
18、杆教会老人如何享受幸福生活。 “如果老年人群都不去消费,政府再怎么鼓励民营资本进入也不会有多大效果。 ” 不得不说,既然政策的指向是政府搭台,民营资本唱戏。而民营资本能不能把戏唱好,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市场定位,更关键的则是,政府搭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台。 别只盯着养老院 相对于盯着“到 2020 年北京养老床位要达到 16 万张”商机的各路投资者,陈锐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现在北京不足 8 万张的床位,实际的利用率仅有 60%,社会资本的大肆进入必然会导致新一轮的产能过剩 。 ” 在陈锐看来,如果通过政策盘活现有的闲置床位,并且北京“9064”的结构短期内不发生改变,到 2020 年 12 万
19、张床位就完全够用。事实上,政府代替市场设立 16 万张养老床位的规模,仍然是传统政府投资思路在养老领域的一种延续。通常情况下,政府会依据推算的数字开展当前的投资活动,至于建成之后是否会有闲置,则是以后的事情。这就好比政府为举办一届世界性会议,不惜投入巨资修桥、铺路、建场10馆,但会后往往又为场馆的会后利用大伤脑筋,而现实中由此产生的投资浪费也比比皆是。 在发挥“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当下,是时候扭转政府这种生产性投资的传统思维了。投资者们必须要搞明白,要不要投资、投资多少,并不由政府说了算,而是基于市场真正的消费需求而决定。 谋求转型的陈锐已经为满足“真正的消费需求”做准备,他告诉记者,从今年
20、9 月份开始,瑞普华根据多年从业经验,设计了专业的调查问卷,并自筹资金率先在丰台开展了“北京市养老服务需求普查评估工程” ,接下来会将覆盖面拓展到全市,并且计划今后每三个月评估一次。 “老人到底有多少困难、哪些方面困难最突出、对政府和养老机构的需求到底在哪等等,以前不管是政府还是养老机构,心里都没有数。 ”陈锐希望通过他的调查对北京的养老服务发展有一个指导, “比如说在某街道发展老年餐桌,要根据调查到的有真正需求数量的老人进行配建,不能盲目去发展。 ” 实际上,此轮政策更加开放之后显现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很多人都在盯着建硬件,却忽视了软件的建设,而实际上软件的建设对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 而看着身边手握大把现金的朋友都在急于建养老院,自称“资金实力不足”的陈锐对记者开玩笑称, “形势倒逼着瑞普华要转型成一个养老服务的供应商,今后,我们将整合现有的医疗资源,主要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建立一个流动医院,以及建立一个老年呼叫中心,为老人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品配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