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26201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称为“民间文化”或“无形文化”,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体现着特定民族或群体的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消亡意味着民族个性、民族特征的消亡,意味着民族文化基因和文化血脉的中断。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自己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保护;文化贵遗产;思考 Abstrac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lso known as “folk culture“

2、 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contains the unique spirit of national values, ways of thinking, imagination and cultural awareness, is the basis for the maintenance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sovereignty. Because of the intang

3、ible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represents a specific nation or group of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spirit, in a sense, it means the disappearance of national character, national characters demise, mean interrup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gene and culture. Therefore,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

4、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o protect their own spiritual home. Keywords: Reflections o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your heritage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性 保护文化遗产, 就是保护一个民族文化的 DNA,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以物质或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建筑、书画、习俗礼仪、手工技艺、表演艺术等以及与这些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元素,经过时间的千锤百炼存留至今,凝结着历史的必

5、然选择,凝聚着人类的集体记忆,这些记忆有如固化的或活态的基因,历经沧桑而脉络不断,成为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蕴,彰显着民族的文化身份和民族性格。正因如此,保持自身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的个性化,成为了各国极为重视的问题。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全球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2011 年 2 月 25 出台的非遗法 ,6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了。在我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因为它是我们文化由来的根,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表征,更是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鞍山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鞍山市用了近 3 年的时间

6、,对市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的排摸调查,共走访 7 个县(市)区;调查 106 个乡(镇、街道) ;辐射 1107 个村(社区) ,走访了 1000 名民间艺人,采访登记了 434 人,建立了 443份项目调查表,搜集到 177 条有效线索,建立起了 36 个项目档案。内容涉及 15 个门类,拍摄和整理图片 1000 余张,制作录像资料光碟 70 余张,确立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实物 1878 件,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实物资料 2000 余件。其中传统美术、民间手工技艺类资源最为丰富,不少项目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带有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色;民间杂技、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民间信仰类资源十分稀缺。

7、结合普查,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目前,鞍山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岫岩剪纸(中国剪纸) 、岫岩皮影(中国皮影)2 给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遗项目 8 项、省级非遗项目 7 项,市级非遗项目 19 项,7 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已故 1 位) , 6 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现已故 2 位) ,57 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现已故 4 位) ,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共计 70 人。 三、对鞍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过是鞍山市众多遗产中的几个代表。如何进一步挖掘、保护和传承鞍山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工作要做,从非遗保护的基本要

8、求看,当前地方政府需要扎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全面、扎实地推进普查工作(此项工作己基本完成);二是认真做好第四批省级名录项目的申报工作,将名录体系建设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内容;三是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保护,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环节;并监督传承人履行传承人义务;四是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五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保护意识。 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时候,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分清两个主体: 一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 一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 “非遗传承主体” ,指的是非遗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还存在着一个以政府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对非物质文化

9、遗产传承起着重要推动作用的外部力量。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它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因此,对传承人的保护是“非遗”工作的重中之重。鞍山市近几年来在建立较完善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体系的同时,特别注意了加强对传承人(传承单位) 的认定和培训机制建设工作,从而为全市传统艺术的规范保护和传承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07 年 6 月,岫岩玉雕素活工艺的王云岫被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2008 年 2 月,海城高跷秧歌的邢传佩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10、目的代表性传承人;2009 年6 月,鞍山评书的单田芳、刘兰芳等 5 位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2008 年 11 月,鞍山市又有刘吉英、王桂荣等 5 名艺术家成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至此, 鞍山市已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7 名,省级传承人 6 名,市级传承人 57 名。 正是由于鞍山市大力加强了对传承人(传承单位) 的认定和培训工作,才使岫岩满族剪纸在有以刘吉英为代表的享有盛名的老一辈艺人之后, 又有王可满、任作福等屡获大奖的后起之秀出现,海城喇叭戏在面临独门绝技随着最具代表的张绍寅、赵有年老艺人离世濒临灭绝的境况下, 如今又有了肖

11、杰、曹华等的继续传承。 为进一步系统展示、宣传鞍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 年出版了鞍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一书,并配备系列 DVD。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市的玉雕、剪纸参加了奥运会“中国故事展演” ,海城高跷秧歌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来,演出活动更加频繁,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为宣传海城、打造鞍山的品牌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2009 年 12 月,鞍山市建成了鞍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展出多种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2010 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鞍山非遗文化“惊艳”世博会,海城高跷秧歌、海城喇叭戏、岫岩玉雕、岫岩皮影和岫岩满族民间剪纸 5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亮相上海

12、世博会辽宁周活动,2010 年 10 月 13 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为鞍山市铁东区青少年曲艺学校揭牌,并任名誉校长,铁东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现已是“鞍山评书传承基地” ,为鞍山培养出更多曲艺人才。市非遗保护中心和鞍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承办了“中日民间文化交流展” ,岫岩满族民间剪纸、岫岩满族民间刺绣、回族剪纸等 10 多个非遗项目现场展示,2012 年岫岩玉雕素活工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运岫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受到好评。海城高跷秧歌艺术团参加了山东省胶州市举行的第三届中国秧歌节,为海城争得了“中国秧歌之乡”殊荣。6 月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13、与辽宁省文化厅联合举办了的“2012 年中国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暨生产性保护成果展 ”,鞍山市岫岩玉雕等 13 个项目、22 位市级以上传承人及 44 位民间艺人参加了现场展示。 四、对鞍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思考 鞍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之时, 能否进行市场开发, 能否将它发展为一个文化产业。这个问题首先有必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相悖论之说作回答。2005 年国发 2005 42 号国务院文件中指出:要“坚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六

14、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以此来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旨在将相关文化传统给予完全的、可持续的、可解读的保存,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则旨在将它作为一种商品或资产进行有价值的利用。 以海城牛庄馅饼等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也面临着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问题。非遗需要广阔的舞台来展示独特的魅力,更需要主动融入市场寻求汲取旺盛的生命力。目前, 鞍山市纳入市级以上“非遗”保护名录的有 36 项, 这些多是以民间音乐、舞蹈和传统戏剧为主, 属于表演艺术范畴的“非遗”项目, 如果不进行市场开发, 将它很好地展示给观众, 老是“养在深闺人不识” 。最终将会像尚未出土的文物一样,

15、 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小品大王赵本山不但把东北二人转带给了全国观众,还把二人转大剧院开到了北京,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产业,这在实践上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之争作了最好的诠释。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进保护。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还要按照“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科学利用,传承发展”的基本要求,来创新思维,选好路径: 路径一: 举办好每年的“文化遗产日” 。 将海城高跷秧歌、鞍山评书等品牌作为龙头, 集中推出一系列精心筹划的演出、展示、群艺、会议等活动,集旅游创收、 “非遗”保护、城市推广和学术研究于一体。 路径二: 打造“评书之乡” 。 鞍山评书的单田芳和刘兰芳等一批艺术家们,迎着

16、市场经济的大潮,没有退却,以满足大众生活情趣为目标,适应市场需求为动力,在继承和发扬“鞍山评书”的表演形式和表演手段的基本上,创作出了新的作品。 “鞍山评书” ,赢得了市场的青睐,满足了大众休闲文化的需要 路径三:发展特色医药业 海城苏氏正骨有 100 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医治疗骨折、关节脱位等运动系统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医生通过拔伸、复位、对正、按摩等手法,最后用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病人的骨伤疾病。向 3 个省市相关 12 家医院传播技术,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路径四:发展特色餐饮业 如今海城牛庄馅饼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精加工+营销网络+物流中心”的完整产业链条,做到集产供销于一体的社会化大物流配送。 “非遗”项目与旅游结合后, 必将迎来广阔的市场, 除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外, 经济效益也将十分可观。而有了经济效益的吸引,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者、传承人等等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到时“非遗”保护与旅游发展将会实现双赢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