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路.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28485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路摘 要:关注现实中的农村“留守儿童”状况,须从动态的角度认识和把握“留守儿童”变化的趋势,须从儿童心理科学的方面探究“留守儿童” 较为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及影响。客观地认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和存在,不仅具有必然性、长期性,而且还具有遗传性、扩展性。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既依赖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精神、家庭文化等文明发展,还依赖心理科学及教育的发展及富有实效性的应用。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科学;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032-02 收稿日期:2013-06-19 作者简介:王福山(1

2、957-)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研究;王菲(1990-) ,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工作研究。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及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将孩子留在农村。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被交由父母的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 17 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这些儿童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教育和关爱,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近几年来,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 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给予了关注

3、,然而,对其以静态角度关注的多,以动态的角度关注的少;物质因素罗列的多,精神因素则重视的不够;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问题的建议片面性、单一性多,而系统性、可持续性少;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为深层次的影响及解决的对策未得到应有重视和研究。因此,有必要从实践哲学的高度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深入本质的分析和概括,并对此提出系统性、可持续性发展的建议。 一、现实中的农村“留守儿童”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在成倍增长。据 2000 年“五普”资料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近 2 000 万人。2008 年 2 月 27 日,全国妇联的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称,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

4、5 800 万人,其中 14 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 4 000 多万。据悉,研究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分析,以 258 万人口抽样数据为依据。抽样样本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 2005 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选取。该报告引用的所有数据资料均为加权之后的结果。调查数据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从 2000 年的 2 000 万人,发展到 2008 年则约 5 800 多万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 “留守儿童”的比例达 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和规模增长十分迅速,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日趋严重。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交往少,心理沟通

5、难以恢复。据相关调查显示,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 53.5%的人通话时间在 3 分钟以内,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有 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毋庸质疑,农村留守孩子家庭父母亲情教育环节的缺失,家庭父母子女之间交流沟通的匮乏和情感支持的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产生的消极影响是难以去除的。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上的“早期剥夺”问题严重。 “留守儿童”表现出更多的自卑心理,出现了孤独、焦虑、冷漠、畏缩、敌对等消极情绪问题。调查发现,37%的“留守儿童

6、”经常不想跟任何人说话,30%的“留守儿童”经常感到孤独,许多“留守儿童”表现出情感的冷漠、行为的孤僻的现象,人格发育不健全。有了烦恼不主动或者不愿意向家人倾诉,表现出情感自闭、性格怪僻等异常心理。其特征是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尤其是小学生表现明显,女生比男生更突出。 “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及焦虑、冷漠、畏缩、敌对等消极情绪,这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对孩子的“印刻现象”和“早期剥夺”所产生的消极结果,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损伤、心理损害是肯定的,其健康心理恢复工作的难度会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这种“剥夺”对孩子的成长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不仅是许多父母始料未及,而且对社会关系、家庭生活的负面影响都是很

7、大的。 农村“留守儿童”的品行有失规范。调查发现, “留守儿童”行为上的问题主要有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学校纪律。在这个问题上,初中阶段男生表现尤为突出。自控能力较差,学习行为不自觉,日常行为叛逆,如不遵守学校的管理规定,到学校外面通宵不归,上网、看不健康的录像、赌博、拉帮结派等。一些品行恶劣的孩子甚至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农村“留守儿童”的继续学习能力丧失。 “留守儿童”学习上的问题主要是学习不专心,学习成绩下降。在这个问题上,对小学生影响尤为明显。可以肯定地说,这些“留守儿童”的继续学习的能力、深造的机会已经很小了,发展的空间也很小了。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 农村“留守儿童”

8、问题的出现,是由社会经济及家庭经济状况、文化素质问题,三农问题等深层次的因素导致的。分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根源,还必须从动态的角度认识和把握“留守儿童”变化的趋势。 从社会经济角度讲,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及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差异越发明显,收益差异、贫富差异越发凸显,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这种以寻求经济收入,实现富裕的人口迁徙,使一些农村儿童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抚养、教育和关爱,由此必然产生农村“留守儿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这一问题的产生和存在不仅具有必然性,

9、而且还具有长期性、日趋严重性。 从家庭经济及文化角度讲,家庭的贫穷,维持家庭的生计成为农村劳动力首要选择,而家庭生活的质量,子女的教育和培养则无暇顾及。由于文化的落后,家庭的文化、情商、德育等功能基本丧失。家庭成员之间的空间分离,家庭中的亲情教育与交流也在不断地失去。由此产生农村“留守儿童”的深层次的消极心理问题。这一问题或显或隐、或暂或久、或重或轻地存在着,它不仅具有长期性,而且还具有遗传性、扩展性。 从三农问题角度讲,三农问题衍生了“留守儿童”问题。故此 “留守儿童”的深层次心理问题的根本性解决,依赖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营造“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软硬件环境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 社会问

10、题的建议或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系统性、可持续性;既要有组织保证、科学管理、法制建设、制度建设、生活保障社会化等“硬件”条件,又要认识和运用儿童心理科学,掌握儿童学习的最佳期,了解遗传因素及影响。这是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一)建设“硬件”环境,确保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工作可操作性、可持续性 1.完善“留守儿童”管理组织,建立有效工作机制。设立专门“留守儿童”的管理组织机构,明确隶属关系及责任、权利、义务。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登记建档。以学校为主,社区为辅,对“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行为习惯和思想动态、家长姓名及去向等情况进行登记,实行归档管理。建立班主任、社区“留守儿童

11、”组织负责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及时向家长汇报“留守儿童”在校的学习或在社区表现等情况。主动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给予更多关爱。积极为“留守儿童”办实事。在“留守儿童”亲情关爱方面,积极探索并组织实施双亲轮管式、托管式、代理式、陪读式、辅导式等关爱模式。开展“大事”双亲家长、代理家长、爱心妈妈、爱心姐姐、结对帮扶等活动,组织大学生及招募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及时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政府要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加强硬件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保证在“留守儿童”监护方面,建成一批“留守儿童”之家、 “留守儿童”周末学校、

12、“留守儿童”期末大学园、 “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以社会公益为主,辅之市场化运作、项目化管理的模式,有助于解决“留守儿童”的学校学习、校外教育、心理健康、品格修养、生活托管、亲情呵护等问题。 2.“留守儿童”管理科学化、法制化、制度化。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家庭问题,将社会与家庭相结合协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农村“留守儿童” 问题,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建立制度化的系统解决办法。政府有必要成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组织协调机构,整合政府部门、社工团体、高校社会科学专业、自愿组织和民间力量等各种资源。农村“留守儿童” 问题,也是一个家庭问题。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

13、的家庭因素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儿童价值观、对孩子的期望、家庭教育方式等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家庭功能,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引导作用。 “留守儿童” 心理现象、性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庭功能丧失、父母对孩子监护缺位。故此,有必要从法律上确定家庭职责,明确父母监护责任,在婚姻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增加有关父母对子女监护的条文,同时,强化父母对孩子监护的法律意识,并建立和完善可操作性的父母对子女监护制度,社区对家庭的管理制度。3.“留守儿童” 生活保障社会化。实现家庭经济功能社会化, “留守儿童”生活保障社会化。建立“留守儿童”基金,用于特殊需要照顾的“留

14、守儿童”的生活护理、疾病治疗、学习辅导、必要的集体娱乐活动等。给儿童成长提供一个有保障的社会环境。 (二)建设“软件”环境,确保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工作系统性、可持续性 首先,熟悉并把握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是研究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前提;其次,关注儿童学习最佳期,切莫错失教育良机;再次,关注“留守儿童”遗传因素对后代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 (1):71-79. 2 叶敬忠.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 3 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N.中国教育报,2008-02-29(1). 4 维果茨基(JI.C.B18961934).思维与语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 刘娇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