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 届高考模拟考试试卷分析一、试题分析 1、试题形式稳定,四个模块的比重、分值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保持了高度的一致。特别是主观题与 2017 年全国二卷的完全吻合,38 题考经济,分 2 问,第一问 8分,第二问 6 分;39 题考政治,12 分;40 题 26 分,文化 10 分,哲学 12 分,开放创新题 4 分。但是客观题和2017 年全国二卷相比哲学考了 4 道,文化仅设置了 1 道,这与文化比重上升的大形势不符。 2、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集中,都体现为核心知识和高频考点。分别统计如下: 经济生活12 题:价格与供给(曲线题)、13 题:影响价格的因素(价值量、货币政策)、14 题
2、:新概念的有理推定(重视生产的全过程)、15 题:走出去战略、38 题:移动支付给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和带来的问题。 政治生活16 题:香港特首产生过程、17 题:人民政协的地位作用、18 题: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理解、39 题: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原因、党与人大。 文化生活19 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40(1)厉害了,我的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生活与哲学20 题:实践观和矛盾观、21 题唯物论、22 题:创新、23 题:唯物史观、40(2)真理观。 试题直接考查了学生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的掌握,间接考查了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如第 16 题,就考查学生平时政治生活常识的积累,其本质体现了学生的公
3、共参与能力。在侧重基础性的同时,更加注重了试题的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如第 13 题,把商品的价格与对外贸易结合起来,有很强的综合性,学生正答率特别低。第 14 题,考查学生现场对“禀赋效应”的理解,并直接加以应用,体现了知识的应用性。主观题第 38 题,分析移动支付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如何解决移动支付带来的现实问题,都对学生是一种挑战。 3、试题整体上偏难,选择题仅有 14、15、21、23题的得分率超过了 50%,从区分度上看,选择题的区分度高,19 题为 0.65,22 题为 0.78,其余的区分度都为1;主观题的区分度较低,38 题 0.33,39 题 0.28,40 题0.37,可见
4、,选择题较难。 二、成绩分析。 考生总数是 546 人,最高分为 74 分,最低分为 11分,平均分为 47.04 分,各层次的班级的平均分为:9班(提优班):60.4 分,1 班、26 班(栋梁班):52.3分,2、3、4 班(实验班)47.5 分,21、22、23 班(普通班)40.5 分。不同层次的班级分数差别较大。 从各个分数段来看:70 分以上总共 4 人;60-69 分,总共 51 人;50-59 分,总共 164 人;40-49 分,总共219 人,40 分以下 107 人。从成绩分布看,整个年级的政治成绩偏低,低分学生人数太多,缺少高分人数。如果对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成绩进行对比,
5、客观题的平均得分为 22.7 分,主观题的平均分为 24.97,选择题学生的得分率太低。 三、问题分析。 1、从选择题的得分状况看,体现基础的17、19、20、21、22、23 题学生普遍得分情况较好。而带有综合性的 12、13、14、18 题学生正答率特别低。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学生整体上掌握状况较好;经济生活4 道选择题许多学生全军覆没,生活与哲学学生的正答率也比较低。经济生活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是均衡价格的理解、影响价格因素、进出口贸易和走出去的区分,生活与哲学对古诗词的理解。 从选择题的答题状况来看,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归结到一些学科素养上。如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6、学生的语文素养直接制约着学生对问题的分析。 2、主观题主要呈现出以下问题:(通过对个别题的答题状况来分析) 第 40 题的第一问:厉害了,我的国等优秀节目的热播,达到了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出浓厚的预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此题考查了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此题暴露出的问题:(1)不能很好地分析材料逻辑,高考题的答案是内置于材料的,但是学生不能对材料进行有效的阅读,难以从材料中对接课本上的知识;(2)学生对文化的性质难以准确区分。当前我们把文化分为: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许多学生把厉害了,我的国判断为优秀传统文化,答出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答出
7、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3)答题时太注重从课本是知识出发,套用课本上的知识点,许多学生答出了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和文化创新的途径,牛头不对马嘴。小问题暴露出的有:(1)答案缺少逻辑结构,要点的重复,(2)语言缺少专业性,不准确,不精练。知识和材料缺少高度的融合,呈现出两层皮。(3)部分学生考试态度不端正,要么不写,要么乱写。 第 40 题第二问: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蕴含的哲学道理。这道题看似简单,但学生的得分情况也不理想,问题主要呈现为:(1)原理和方法论混搭,或只有原理,没有方法论,答题没有规范性;(2)知识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知识遗忘比较明显。“追求真理”
8、是认识论而不是真理观。第 4 题第三问:为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请你结合文化建设主旋律的知识设计两条宣传语。此问题尽管只有 4 分,但是得分较容易,但是仍旧暴露出了不少问题:(1)学生普遍不重视,一些学生就不写,或者只写一句宣传语。(2)缺少对这类题的专门训练,宣传语的编写应当有一些要领,但是学生编写的字数不对称,读起来不顺口,主题不突出,当然这和学生的语文积累有关。(3)审题不清楚。运用文化建设主旋律的知识,必须要呈现出问题限定上的要求。不管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暴露出了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偏差以及学生在学习、答题过程中的弊病,这为我们后期的复习备考提供了比较明确
9、的方向。因此考试结束后,我们要认真反思,积极寻找应对策略,尽最大努力减少问题,助学生高考一臂之力。 四、后期方向。 1、重视基础回归。在不断考试过程中学生的应试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是前学后忘,许多学生已经构建起的知识体系慢慢变得模糊,许多本应记住的概念、原理没有记住,导致学生调动知识时受困,语言阐述繁琐不专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特别是在生活与哲学和政治生活两本书中知识体系的构建对于学生答题仍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2、侧重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选择题的专项训练。根据高考考点和学生的知识短板,特别像汇率问题、曲线问题、概念的现场理解能力的培养,都是我们在选择题上的可为之处。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加强主观题的训练。 3、对时政热点进行深度筛选,精准对接课本知识,挖掘现实问题。所有的高考题都是借助于一定的话题,而话题背后是主题。所有我们可以根据主题不断地筛选出有考试价值的几个话题,对其进行必要的训练,让学生对设计的基本问题有一定的理解,考试有可答语言。同时加强学生对一些时政语言的记忆。 4、重视规范性的训练。尽管时间很紧,但是学生在答题过程中的各种不规范,通过短期的训练还是有很明显的效果。特别是对政治主观题答案编写技巧、书写规范等要提出方法和要求,并督促学生进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