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窥探夜郎国一隅巴身小,山里人来跟你“邀猪” 安顺到紫云一路春光无限,油菜花、梨花争先怒放。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就在紫云县里巴身小(lng)是紫云县猫营镇的一个小村,恰好位于安顺到紫云的中心点,距两地各 36 公里。三年前从猫营进巴身小的 3 公里山路颇具挑战性,窄路陡,坡急弯,地面凹凸不平,裸露出众多不规则的石块,如今依旧没有得到修缮。加上我们此次驾驶的中华骏捷底盘太低,通行受阻,着实吃了一通大亏。最终,3 公里的路程我们开了二十多分钟才抵达村子。接待我们的是罗祥,他跟我们说本村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他也是趁着清明节才回家待两天。 我们的到来打破了小村原有的宁静,三三两两盛装打扮的小姑娘活蹦乱
2、跳进入我们的视线,见我们的镜头对着她们,虽然有点腼腆羞涩掩嘴笑着,但没有躲闪。大人们则从家里带着各自乐器向操场聚拢,随即便来了一场即兴表演。大猪听得手舞足蹈,一旁的小林子却关注到当地人的服饰来。男子身穿蓝色长衫,有的还套有白色麻织短褂,走起来轻盈飘逸,仿佛回到了古代。女子却要复杂得多,上衣对开两幅交叉在胸前,宽边花纹,上有蓝色领子,周边都绣有波浪形花纹。上衣为黑色,袖口镶有数道不同色花边。裙子是青、蓝、白三色横向相接,配以白色麻织围腰,红色腰带垂于面前,令人眼前一亮。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巴身小女孩的心灵手巧,每家每户都有一台织布机,而纺织和针线活是每个巴身小姑娘从小学习的一门功课。此外,最具特色
3、的还有女子的发型,无论年少或年长,随处可见梳成螺髻的发型,后面还插一把红色的木梳。其形状高耸而不走落,据说这种发型在唐武则天时期风靡一时。更为奇特的是船帆一般的发型,众多的头发向右倾斜,像晒纱线般晾在一根长约 30 多厘米的竹片上,两头露出红色的梳子,这种发型当地人称为“梳子” ,其梳理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来完成。我们在操场旁看到一位背着小孩年长的妇女帮一位少女在梳这样的发型,前后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才弄好。 整整一上午,巴身小几乎全村人都聚集在操场上边排练节目边陪我们玩,银子、小林子抢着让她们把自己打扮成当地女子的样子,倒也像模像样。 节目的高潮来自于压轴的互动游戏,十几个人围在一个
4、不规则的石桌旁,巴身小人称之为“邀猪” 。用一根木条削成猪状,再用一个长木条固定在木座上,旋转木条,猪头对着谁谁喝酒,接着再转。这类似我们玩的“转调羹” 。酒是当地土烧的“便当” (bing dng )酒,入口如水清淡,但后劲十足,三年多前我领教过,差点“便当”一声倒地。因为我们是客人,所以成了他们重点“照顾”的对象,大猪转了两次,两次都想落荒而逃。我和银子各一次,小林子最惨,接连被照顾了三大碗。 罗祥还杀了只鸡招待我们,在巴身小,包括以前我去过紫云的许多地方,杀鸡是当地待客的最高礼节。在巴身小人的理念中,无鸡,即便是用山珍海味待客也是不成敬意的。我和大猪最感兴趣的还是这儿的大白菜,清脆爽口,
5、甘之如饴。 下山的时候,巴身小大多村民们都聚在村口的小道上,他们列成两排欢送我们,有的打鼓弹琴,有的唱歌,给我们以最高礼遇。在这样朴实热情的面孔前,我想没有人不会感动。 Tips 多背一公斤的由来 多背一公斤公益旅游是民间发起的活动,它倡导旅游者在出行前准备少量书籍和文具,带给沿途的贫困学校和孩子,并强调通过旅游者与孩子们面对面的交流,传播知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激发孩子们的信心和想象力。通过 1KG 网站将活动的信息和经验分享出来,让学校和孩子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同时让更多的旅游者受益。 巴身小 风情 巴身小(lng) 苗语叫“蓊嘝(h) ”, “蓊”在苗语里是箐林、森林的意思, “嘝”字
6、是狗嘝水发出的声音。相传很早以前,巴身小人祖先翻山越岭连续几天几夜追猎迁徙,在腹空口渴之时,发现这里森林密布,于是他们迁移到这里,建家立业,繁衍子孙。由于与外界接触较少,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人们称之为“古董苗”或“撒苗” ,这些称呼,都有古老、漏落、遗留的意思。 巴身小村 巴身小村共有 70 多户人家,300 多人口。巴身小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美丽传说,千百年来,他们坚信自己是夜郎王的后裔,并声称持有夜郎王印。为了配合宣传,他们专门出了一本巴身小密码的书,里面对巴身小有最为详尽的图文记录和诠释。 交通及美食 猫营前往巴身小的路面凹凸不平,在出行工具上尽量选择越野性能强的车辆,底盘高的车是最
7、佳选择。紫云狗肉不错,在安顺、紫云都可以吃到正宗的老凯里酸汤鱼,一些小店做出来的味道可能会更值得回味。在巴身小村,主人也会热情招待,他们一般饮食习惯为吃火锅,待客最尊贵的是杀一只自家养鸡,加上菌类青菜一起炖,非常鲜美。 中洞,希望的星星跑出了洞 我们沿着格凸河出发,路脚下的格凸河水流湍急,昨晚一场大雨下来,河水奔流而浑浊。三年前,我来的时候这条路还在整修,这条从格凸桥到小穿洞水电站 18 公里的路程曾耗费了我两个多小时。而今,路畅通了,土路成了柏油马路,但很多路段又开始坑洼不平,一不小心,我们貌似非常脆弱的底盘就在地面上刮出一道刺耳的声响。 车子停在小穿洞水电站,当我们四人经过一小时爬上中洞时
8、,才发现中洞小学已经搬迁,一村民告诉我们中洞小学的老师和学生已经合并到其它学校了。想到三年多前我和噗嗵、小董、疯二妹、吴雄来这里,做着“多背一公斤”的助学活动,我被这里的艰苦条件以及孩子们的求学精神深深感动,我觉得我该做些什么,回去后我写了中洞的梦想一文呼吁大家的帮助。如今的中洞小学只剩下一个空壳,一些破旧的椅子和原来“严教勤学、面向未来”的大标语还在。看到这些,三年前那个背着孩子教学的王丰美老师仿佛又在我面前。那时候孩子们课间活动踢的毽子都是青菜做的,但是他们稚嫩的脸上却充满快乐。 现在虽然有点小失落,我们四个背包里的小期盼没有送出去,但我一直希望这些在昏暗洞里学习的孩子们能坐进宽敞明亮教室
9、学习的心愿终于实现了。村口以前住的那户人家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一楼有了平板电视和电冰箱,二楼露台的木栏杆粉刷成醒目的蓝色,几个游客在上面搓麻将,一恍惚,还以为这里是丽江呢。突然怀念前几年那个中洞的夜晚,一大堆孩子围在村口这家看电视,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那夜的星空特别美,我用相机在洞口对着天空长时间曝光,结果发现星星都跑进了洞里。而今,他们都已跑出了洞。 Tips 交通及食宿 格凸到小穿洞水电站 18 公里,目前路已修好,为柏油路。上山走小路,大约两小时,一路上风光不错。格凸景区的住宿条件比较简单,但干净。双人标间 60 至 120 元,三人间 45 至 60 元。中洞只能住在村民家,一个晚上每
10、人 10 元。当地小吃有龙豆鸡、紫云米粉、酸菜粉以及农家菜肴,味道不错。 屯堡,时光流转六百年 到屯堡之后,我才知道原来石头也可以用来充当瓦片。不仅如此,行在屯堡的街巷里,就仿佛进入了一个石头的世界。行走在石头铺就的小巷,两旁石头的房子页岩堆砌,灰白色的墙体斑驳陆离,似乎以手触碰便能穿越百年过去。简单随意却浑然天成,年代久远的石碉堡错落有致,家门口精雕的石门头和门柱,石板铺成的天井,雕刻着“古老钱”的水漏等等。有些地方还长出了黑绿的青苔,就是这样的石墙,分隔着一个个院落,每户人家独院而居,恬然静谧、祥和,仿佛一个个镶嵌着老照片的镜框,由着人仔细端详,她便在那里闲淡含笑。 小巷的尽头豁然开朗,空
11、地右侧竟有条小河穿行,水量不多但干净,刚好铺过河床,河岸上也有数棵不知名的树迎风而立,有一棵树更是奇特,竟从石墙而出。不少老人坐在桥边聊天,小孩子则三三两两在一起做着游戏,笑声不断。左侧是一座亭子,亭中间有两个高约一米的大茶壶,上书“茶驿” 。两位上年纪的妇人在那里忙碌着,凡有客人路过,她们会笑吟吟地招呼来喝茶。我接手品尝,入口微苦,但也有些许清香。其中一妇人说这是药茶,说黔中行瘴气,此茶可以消解。 我们感兴趣的是妇人的装束,起初我还以为是少数民族,妇人说她们是地道纯正的汉族。仔细端详,还真有明朝汉人装束的影子。一身淡蓝色宽衣大袖的长袍,圆领、右衽、斜襟,长袍外面套着较短的码裙,就像个长长的围
12、裙。腰间围系腰带,色彩斑斓。妇女们的头上大多包着或黑或白的帕子,头顶分两道发路,头帕下垂落梳了两绺的双鬓,中间又再梳成独立的一绺,据说这是明朝时候朱元璋老家凤阳的流行发饰三绺头。 然而,来屯堡必然不能错过当地别具特色的地戏,屯堡地戏历史非常悠久,可追溯到 600 年前的明初,如今已被尊称为戏剧“活化石” 。锣鼓铿锵是它的前奏,随后演员面遮青巾,一个个精雕细刻的木制面具斜斜地绑在头上,一抹黑软的青纱罩住脸,几杆小旗插在后背,手执木头做的大刀或是红缨枪等古代兵器作道具,穿上简单的战袍,踩着铿锵锣鼓的伴奏声,摇靠旗,摆雉尾,热热闹闹地上了场。演出的节目是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片断,虽然我听不懂他们带有拖音
13、的对白,但打斗动作还是很有讲究和章法。高台是留给伴奏的乐师,而平地院落才是演出的主战场。这样奇怪的布局风格,也只有屯堡地戏才有。 戏罢,当我们继续沿着街道横穿屯堡的小河缓缓前行时,远处油菜花灿烂地绽放,竟令我有种梦回江南的错觉。 Tips 屯堡地戏的由来 地戏可追朔至原始社会的“傩舞” ,即先民们戴着神和猛兽的面具舞蹈,旨在驱邪酬神、消灾纳神福。 “傩戏”则是蜕生于这种祭祀歌舞仪式的综合艺术。明代大批军队和移民进入贵州,带来了中原和江南等地流传的傩戏,尔后,傩戏与贵州地域文化结合,形成了基本保持傩戏网络的“地戏” 。 演出时间 地戏的演出,一年只有两次。一次过春节,一次是农历七月十五的“鬼节” 。如今,作为旅游的附属品,游客可在一天内观看不下十次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