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29954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摘 要: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提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重点介绍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专业培养目标、实施过程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效果, 关键词:机械加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生产实践 中图分类号: X982 文献标识码: A 一、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背景和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要求职业教育要改革创新,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重大改革,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

2、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所谓“工学结合”就是教育要与企业、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将学习内容与工作过程相结合,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其载体是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 二、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专业定位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以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机械制造领域,主要从事机械零件生产加工工作。 (二)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 1.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本专业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依托

3、企业,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教育教学平台(条件)建设与改革,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训练和提高,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一批社会评价高、用人单位满意、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职业岗位群,拟定了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 2.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实施教学过程。本专业核心能力就是培养具备机械制造领域的各项专业技能。教学实施过程中突出以下几点:(1)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技能训练。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知识综合应用。在单项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专业核心

4、课程均安排有综合实训。 (3)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 (4)重视校企合作,搭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平台。职业教育只有“走出去,请进来” ,才能实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规范,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提升专业核心能力,以达到由初级、中级到高级的过渡和提高。 3.专业培养规划。首先将本专业的教学过程由简单到复杂划分为四个学习领域:公共学习领域、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拓展领域。其中,基础学习领域主要任务是重点掌握各类机床的基本操作、掌握机械制图即计算机绘图的方法与技巧、掌握机床的简单维修和

5、保养方法;专业学习领域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重点掌握机械设计制造的基础原理等核心技能。 三、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保证了企业全程参与人才的培养,还使得企业降低成本,同时为教学提供了企业的优质资源。 (一)前期准备 1.落实合作企业走访机械制造企业,充分了解企业的技术、人力和任务需求,与家企业签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协议。 2.制订顶岗实习计划实习计划包括生产项目内容、要求,作业标准,具体任务及实习安全、实习纪律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工作任务、工作流程、作业标准和作业方法等,并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准备。 3.制定实习管理制度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制定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

6、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奖励激励制度及教师指导制度等,保证顶岗实习安全、有效,保质保量。 4.企业前期培训实习前企业对学生进行 3-10 天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专项技术、技术规范、设备使用及安全生产等。 (二)指导与考核 1.现场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期间,安排 23 名指导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并加强学生人身安全情况的巡查与教育。 2.心理疏导。学生在实习期间会出现诸多不适应:如生产现场比较艰苦、劳动强度大、企业管理严、工作任务重、工作环境差等。对于学生诸多的心理问题,我们一方面通过座谈、交流,对学生进行积极疏导;另一方面与企业进行沟通、协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7、。同时也抓住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适应能力教育。 3.考核管理。生产实习过程中,考核做到“三突出”:突出学生的周考核(由生产班组负责考核) ;突出校内专业教师的检查与指导;突出实习结束后的自我总结和项目评价。 四、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效果 (一)人才培养模式日趋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我们不仅在办学理念上得到提升,而且使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得以完善。这种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程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从而使“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 ,不断反复、螺旋式递进的教学过程,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实践技能、更提升了业务水平,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8、 (二)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得以提升。通过实习总结合的考察,收效十分明显:一是专业核心能力提高了。学生不同程度参与了绘图描图、班组管理、各类机床操作等工作。通过实际工作体会真实的工作过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二是职业基本素养形成了。通过实习,多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有的学生仅凭腹稿,便能流利地讲述自己的实习经历、感想、收获和体会。90%的学生通过实习,与人交流、与人协作的能力明显增强,交流沟通能力得到提升。三是自我学习能力得到提升。遇到问题主动查资料、向老师和技术人员请教,出现测量精度不合格时,先分析原因,共同探讨,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9、;四是团队意识增强了。在工作实践中他们学会了忍让、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协商、学会了相互关心和帮助;五是创新意识增强了。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有些同学勤于思考,经常提出一些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得到车间的采纳和认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受到企业的好评;六是思想成熟了。经过近数月的实战历练,他们阅历丰富了、见识增长了,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使他们在思想上、心理上日趋成熟。 (三)实现了多方共赢。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刀实枪的锻炼机会,缓解了学校资源短缺的局面;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解决了其用工紧张局面;第三,顶岗实习期间,企业支付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极大地缓解了学生的经济压力

10、。 五、结论与建议 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生命力之所在,值得结合各自专业的实际科学推进。同时,要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长期坚持下去,有三个问题值得高度重视。一是有持续、高效的合作企业支撑,这是推进工学结合教学实践的前提;二是有一定数量、质量的专兼职指导教师队伍,这是确保实践教学效果的基础;三是有系统、安全的学生管理制度,这是决定实践教学成败的关键。实践证明,不断拓展合作企业、构建实习指导教师库、规范校企共管制度这三驾马车,将使我们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 徐秋儿.产业学院: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的有效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2007(10) 2 崔秀敏,黄子辉,李显宁.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07(23) 作者简介: 黄继军,1971 年 7 月 8 日出生,河南省浚县人,本科学历,二级实习指导教师,现河南省鹤壁高级技工学校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