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皖西学院 2016-2017 学 年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一 七 年十 二 月 目 录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 1 (一) 学校概况 . 1 (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 1 (三)专业设置情况 . 2 (四)在校生数量 . 2 (五)本科生源 质量 . 3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 3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3 (二)加大教学经费投入 . 6 (三)改善办学条件 . 6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 7 (一)稳步推进两个计划,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再上新台阶 . 7 (二)组织修订 2016 级人才培养方案 . 7 (三)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 . 8 (四)稳步推进新一轮实践教学体系建
2、设工程 . 9 (五)持续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 . 12 (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 . 12 四、质量保障体系 . 13 (一)党政聚焦教学 . 13 (二)领导重视教学,持续夯实教学“三个地位” . 14 (三)督教、督学和督管“三项督查”工作系统推进 . 14 (四)继续推进教学单位教学工作量化考核工作 . 15 (五)深入推进教学质量保障研究工作 . 16 (六)连续五年发布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 16 五、学生学习效果 . 16 (一)体质测试达标率 . 16 (二)学生毕业情况 . 17 (三)学生就业情况 . 17 (四)学生学习满意度 . 17 (五)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 . 17 六、特色发展 持续推进 “专业特区”建设,培养一流应用型人才 . 18 七、今后的努力方向 . 19 (一)以“专业特区”建设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新路径 . 19 (二)以“人才特区”建设为高地,持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 19 1 皖西学院 2016-2017 学 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 学校概况 皖西学院是全国较早一批、安徽省首批新建本科院校, 2000 年 3 月由原六安师范专科学校 、皖西 联合大学 和六安师范 学校 三校合并升本。学校的前身为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朱蕴山先生 1918 年创办的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
4、学校; 1958 年开始举办高等教育; 1977 年作为安徽师范大学六安教学点试点 培养了首批本科生; 2006 年 , 在全国同类院校中首批、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中率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9 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省级立项建设单位、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 2013 年作为全国七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试点单位之一、新建本科院校的惟一代表,通过新一轮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试点); 2014 年入选安徽省首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2017 年,中药学学科被遴选为国内一流学科,大别山特色中药资源保育和开发科研团队被遴选为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 2015、 20
5、16 连续两年获省委综合考 核优秀等次 ;2016 年底 获批为“安徽省第十一届文明单位” 。 学校秉承“厚德尚能,博学创新”校训精神,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努力培养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面向基层,服务一线,地方用得上、留得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学校坚持走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发展道路,坚持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双轮驱动,致力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坚持以 立德树人 ,注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重视利用本地区红色文化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根据区 域经济社会发展 需求 与安徽省省级应用 型
6、 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目标,学校确立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服务面向。 1、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面向基层,服务一线,地方用得上、留得住、有后劲; 以 能力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 良好 创新 创业、社会责任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 应用型高级专门人 才。 2、服务面向定位 立足皖西,面向全省,服务于 区域 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2 (三)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现有 61 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农学、艺术学九大学科门类。其 中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工程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7、专业。 本学年新增动物医学新专业,应用型学科专业布局进一步加强 , 本科专业学科门类结构分布情况 见 表 1 所示。 (四)在校生数量 2016-2017 学年, 学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19671 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100%。 表 1 2016-2017 学 年 本科专业学科门类结构分布情况 学科门类 专业名称 专业数 % 文 学 英语 、汉语言文学、新闻学 、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 5 8.20 理 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地理科 学 、化学、应用化学、物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药物制剂 9 14.75 工 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生物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
8、制造及其自动化 、通信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制药工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 、材料科学与工程 、光源与照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建筑学 、土木工程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环境科学与工程、光信息科学与工程 22 36.07 管理学 酒店管理、 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旅游管理 、资产评估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8 13.11 教育学 体育教育、小学教育、休闲体育 3 4.92 法 学 法学 1 1.64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经济与金融、经济统计学 4 6.56 农 学
9、动物科学 、园林、动物医学 3 4.92 艺术学 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美术学、音乐学、播音与主持艺术 6 9.84 注: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专业综合改革试 点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 3 (五)本科生源质量 2017 年,我校计划招生 5200 人,录取 5200 人,招生计划 100%完成。录取考生含对口、专升本 694 人,普通高考艺术体育类 600 人、安徽省普通文理科 3906人,录取分数和录取名次在去年基础上再创新高。在安徽省理工类录取 3280 人,最低投档线超出省控线 42 分, 最低录取 全省 排名
10、 提高 2000 多 名,文史类 626 人,录取最低投档线超出省控线 49 分, 最低录取 排名 全省提高 1000 多 名 。我校文、理科录取生源充足,形势喜人,连续四年实现了录取分数和最低名次提升 ,见表 2所示 。 表 2 2014-2017 年 度本科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年度 批次最低 控制线(分) 当年提档线 超出批次分数线 当年录取平均分 超出批次分数线 报到率 ( %) 理工类 文史类 理工类 文史类 理工类 文史类 2014 438 500 +7( 445) +7( 507) +13.90 +10.74 98.07 2015 511 558 +9( 520) +7( 565)
11、 +14.26 +11.23 98.06 2016 473 482 +10( 483) +9( 491) +15.52 +13.26 98.20 2017 413 440 +42( 455) +49( 489) +47.38 +52.53 98.21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紧密围绕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中心,聚焦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与稳定,重点实施“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高层次人才建设工程”“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三大师资队伍建设工程,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发展战略。同时狠抓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
12、结构优化、水平较高、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 1、着 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历来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不断强化职业操守教育,在教师的入职培训、教学科研培训中,开设师德教育专题活动,将师德教育贯穿于教师成长的全过程;引导教师将师德修养自觉纳入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师德发展目标,提高教师师德践行能力;创新师德教育模式和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会、座谈会、报告会等师德教育活动;坚持奖惩并举,推进师德师风制度建设,为师德师风建设建章立制,把教师师德行为作为其职务职称晋升、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并且也把师德考评与绩效工资密切挂钩 , 2016 年底,有 2 位教 师因诚信问题被取消内聘副教
13、授资格, 3 位有教学事故的教师被扣发部分绩效工资。 4 2、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总体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为满足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对师资队伍的需求,学校通过“内培外引”,逐步增加专任教师数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一是积极争取教师引进指标,加大招聘力度,创造条件引进人才,保障急需及新专业办学需要;二是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加大外聘教师力度,采用多种形式聘任方式,合理安排兼职教师承担课程教学、实践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任务,把“学校实训室建在企业”和“企业工作间引进学校”有机结合起来, 2016-2017 学年度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总体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目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877 人,外聘教
14、师 280 人。现有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教师 62 人,副高职称教师 213 人,高级以上职称人员达 31.36%;学位结构中,博士、硕士学位人员 588 人,占 67.05%;学缘结构合理,最后学历学位外校毕业者 848 人,达 96.69%, 见表 3 所示 。 学校严格执行皖西学院主讲教师资格认定及实施办法,规范、完善教师上岗资格管理制度,严把主讲教师上岗关 。 2016-2017 学年 ,专任教师符合主讲教师资格者 813 人,占 92.70%。 表 3 皖西学院 2016-2017 学年 专任教师数量及结构情况一览表 类 别 人 数 % 职称结构 正高级 62 7.07 副高级 213
15、 24.29 中级及以下 602 68.64 学位结构 博士 91 10.38 硕士 497 56.67 硕士以下 289 32.95 学缘结构 外 校 848 96.69 本 校 29 3.31 专任教师总数 877 100 3、 持续推进“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和保障。学校对全校理工科、应用文 科类的中青年教师明确提出“双能”素质要求:一是教育教学能力强;二是产学研结合、资政咨询、服务社会等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强。学校持续推进“四化一体”的双能型师资队伍工程,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以“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和“中年教师转型发展”为抓
16、手,“结构化”推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2)凸显政策支持、平台建设和省级称号人才引领作用,“项目化”推进教师科学研究能力建设;( 3)依托“ 123”专项行动,“社会化”推进教师社5 会服务能力建设;( 4)积极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外知名高校访学,“国际化”推进教师国 际交流能力建设。一年来,学校“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已取得显著成绩,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资政咨询等社会服务能力整体提高。2016-2017 学年 ,外聘名誉教授 3 名,客座教授 55 名; 12 人获批高校优秀拔尖人才培育资助项目;选派 17 名教师 到 企 (事) 业 单位 进修 (挂职);选派 21 人到国外
17、进修访学研修, 21 人到国内高校进行访学。 4、 持续推进高层次人才建设工程 多年来,学校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加强高层次人才与紧缺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工作,创造条件提高人才待遇,改善人才成长环境,重点建立以教授、博士为主 体的 核心人才 队伍;在高新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建立以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团队,从而推动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保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一是积极兑现高层次人才待遇。学校坚持教授、博士津贴的发放, 2016 年底,共发放津贴近 150 万元。 2016-2017学 年学校获批教授 11 人 (含内聘 9 人) 、副教授 21 人 (
18、含内聘 3 人)。二是将博士工程进一步落到实处。学校进一步提高引进政策和待遇,优化了博士引进程序。本学年度共引进博士 9 人,并对引进的博士一次性发放住房补贴和安家 费 30 万元,制定出 台了皖西学院科研启动经费管理办法(暂行),完善了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费使用及管理规定,激发了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三是加强省级人才称号专家及团队的引进和培育。本学年度, 1 人获批省政府特殊津贴, 1 人获批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 12 人获 批省高校优秀拔尖人才培育资助项目;另外,获批省级教学名师 3 人, 省领军人才团队 1 个, 省级教学团队 2 个 。四是强力推进“人才特区”建设,为进一步提升高
19、层次人才建设质量,学校启动并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工程。目前,学校已引进二类领军人才 1 人、三类领军人才 1 名、“皖江学者”特聘教授 1 人 ,培养省政府特殊津贴 1 人、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3 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 3 人,获批安徽省第八批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 个。 5、 综合实施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综合素养直接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学校积极打造分级分类培训体系,“结构化”推进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即将需要重点进行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的教师分为新进教师、青年教师、传统专业教师和其他教师四大类型,分类培训提高。对新进教师主要采取岗前
20、培训和网络课程培训形式,重在提升其入职基本素养和从教上岗能力;对青年教师主 要采取导师制、名师大讲堂、课堂教学评优赛、教坛新秀选拔赛诸形式,重在提升其教学主讲能力;对传统专业教师主要实施单科进修培训形式,重在促其向应用型学科专业的转型发展;对其他教师除在职攻读学位、学历补偿外,主要参加企事业培训和国6 内访学,以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与研究能力;最终完善“证书培训提高培训成熟发展”的一体化培训体系。 2016-2017 学年 ,学校选派 42 名教师到国内外访学研修,为 37 名 青年 教师配齐配强了 教学科研 导师,从中评选表彰优秀科研导师和教学导师,并一次性奖励 5000 元。 2017 年,
21、我校 青年 教师在安徽 省第三届普通高校教学竞赛 和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第二届教学竞赛 中, 共 获理科组一等奖 2 次、 获文科组、工科组 二等奖和 三等奖 各一次 ,学校获优秀组织奖 1 次 。 (二)加大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加强财务管理,坚持开源节流,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加大教学基础设施及设备投入,着力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保障教学投入持续稳定增长,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办学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2016 年度本科教学经费投入如表 4 所示。 表 4 2016 年 度 学校本科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生均本科教学 日常运行支出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 6370.24 万元
22、2374.06 元 420.03 元 47.75 元 (三)改善办学条件 校园占地总面积 1581 亩 , 现有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 21.83 万 m2,新增 3080m2,其中生均实验室 、实习场所 面积 4.61m2,见表 5 所示。 表 5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项 目 数 量 1.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平方米) 197972 其中:教室 63196 图书馆 24050 实验室、实习场所 90672 专用科研用房 5000 体育馆 14654 会堂 400 2.行政用房(平方米) 20361 为了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及师生工作实际需要,提升学校的形象和品味
23、, 2016-2017 学年,学校进一步加大对校园基本建设的投入,积极改善校园环境和办学条件。投入 900 万完成了自来水工7 程改造;完成了图书馆中央空调改造;体教楼改造竣工并投入使用等进一步改善了教学条件。 结合省级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与新一轮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程推进,学校重点加强了实验室建设、实践基地建设与图书文献建设。 2016-2017 学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 (设备单价 1000 元以上 )达到 24,476.66 万元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1.24 万元,学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4,280.63 万元 。 2016-2017 学年,学校拥有馆藏图书 253.04
24、万册(含电子图书 132.28 万册), 学年新增纸质图书 5.15万册,生均图书 128.64 册。购买数据库 30 个 , 内含电子期刊 57817 种 , 电子报纸2164 种。 同时,校内校外的课程资源共享平台,较好地保障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需求 。 学校不断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有线网络覆盖率达到 100%,无线网络覆盖学校所有教学区、办公区和学生宿舍区,全网支持 IPv4/IPv6 协议,共有 11419 处节点,校园有线及无线网出口带宽 1.6G,与运营商合作学生宿舍有线及无线网出口带宽 46G。初步完成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建设,数字校园信息服务能力提升明显。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
25、一) 稳步推进两个计划 ,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再上新台阶 我校 2016 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获批 55 项 ( 不含大创项目 ) ,其中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含特色专业) 3 项、精品资源共享课 4 项、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MOOC)示范项目 6 项、教学研究项目 20 项、教坛新秀 4 人、教学名师 3 人、教学团队 2项、名师(大师)工作室 1 项、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 1 项、 示范实验实训中心 1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1 项、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 项,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 6 项,教学成果奖(竞赛类) 1 项。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对“两个计划”项目的过程管理,以省级“两个计划”项
26、目立项和部分项目结题验收和阶段检查工作为抓手,把质量工程做成满意工程。 (二)组织修订 2016 级 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平台,“实践教学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扎实推进。 2016 级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了社会责任教育课程,促进专业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强化实 践教学,推进毕业设计(论文)改革, 完善课程实验、集中实践、素质拓展、创新创业训练“四位一体”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提高选修课比例,继续深化大学英语和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改革,这为进一步深化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弘扬并强化学校应用型本科办学特色夯实了基础。 在
27、“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人才培养特区”“产8 学研基地”建设引领下,“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国际合作教育”“校企合作培养”“创业教育”等多样化培养方式得以有效实施,“多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深化,应用 型本科人才成长与成才之路越走越宽。 (三)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 为构建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学校积极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 1、继续推进 课程建设工程 根据新修订的皖西学院课程建设规划,优化整合了原有校级合格课程、优质课程、精品课程三级课程资源,建立了以合格课程为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与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为示范和特色的
28、课程建设体系。 2016-2017 学年,学校为本科生开设课程 1725 门,开出 6525 门次。 除脱产挂职人员外,在编在岗教授均为本科生授课。 光辐射测量原理与技 术教师专业发展统计学英语学科教育学获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立项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MOOC)示范项目 6 项。 2、 创造性开展 课程教学改革示范项目 建设 学校以项目化推进跨学科、跨专业模块课程建设,对接行业产业标准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按照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以项目推进方式,设置若干选修模块,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配套推进项目教学实施, 设置课程教学改革示范项目, 积极探索适合模块课程实
29、施的教学方法及其考核评价方式创新。 目前, 实践课程学分 和选修课程学分进一步得到优化, 其 中文科类与理工类实践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分别达到 30.65%、 35.87%;选修课学分约占总学分的 23.23%。 3、规范执行课程建设标准与课程教学大纲 学校按照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的学习要求,全面 梳理 课程教学大纲,并按专业、模块将大纲汇编成册,各二级学院与有关教学单位对照大纲要求,认真编写教案与教学进度,不断规范课程教学。同时,对照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管理办法、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管理办法、合格课程质量标准等课程建设管理规定,不断加强课程 建设 指导、检查与管理工作。 4、高度重视教材使用与 MOOC 建设 工作 学校从教材管理规定、教材选用与评估办法、教材建设与使用质量标准等制度上不断规范教材建设工作。根据高等教育新的发展需求,全面发挥校院两级教材工作委员会作用,全面落实皖西学院教材选用与评估办法, 2016-2017 学 年使用“十二五规划教材、省级规划教材、专业类规划教材、面向 21 世纪教材、各类获奖教材等优秀类教材 500 余 种。 2016-2017 学年,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C)电工电子技术现代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