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限责任公司的司法解散制度.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33996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有限责任公司的司法解散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有限责任公司的司法解散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有限责任公司的司法解散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有限责任公司的司法解散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有限责任公司的司法解散制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有限责任公司的司法解散制度摘 要 本文从有限责任公司之封闭性这一最大的属性出发,结合我国公司法第 183 条的相关规定,探究司法解散制度在我国公司法中的体系作用。并从股东权利救济这一视角,论述我国司法解散制度的利弊,通过比较各国尤其是美国、英国以及德国日本对这一制度的构建,提出笔者对我国公司法司法解散制度构建的建议。 关键词 司法解散 有限责任公司 股东 权利救济 作者简介:庄晨曦,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法学与英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3-099-02 在历史上,有限责任公司产生于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在某种程度上,可将其定义为

2、一种特殊的股份有限公司,而其特殊性即体现在股票转让的限制性上 相较于股票可以自由流转的开放的股份有限公司,具有极大的封闭性。这样一种制度创造,使其具有开发性公司所不具有的一些优点,但这也恰恰是该制度上的劣势。一方面,有限责任公司缺乏开放性公司具有的公开交易市场,导致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公司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有限责任公司与合伙或无限公司不同,它受公司法的调整,股东不能随意退股或随意解散。而且该制度具有的优点的前提是股东之间本应维系着一种类似合伙人之间的“信赖和忠诚” 。但这样的信任往往在利益面前显得过于理想化。为了弥补这样的缺陷,司法解散制度应运而生,成为最为彻底的救济方式。 一、适用司法解散

3、制度的法定事由 司法解散制度是一种为各国公司立法或司法实践所确认的制度,一项制度的目的往往可以通过适用该制度的法定事由予以审查。各国该制度不仅存在着立法模式的差异,在具体解散事由上也不同 。但综合各国的立法及司法实践,公司董事或多数股东的不当行为(包括压迫和浪费公司资产行为)和公司僵局是最为主要的解散事由。而且立法都强调必须存在“不得已事由”方能解散公司,即将司法解散作为救济股东的最后手段。 我国公司法第 183 条对适用司法解散的主体、法定事由及限制性条件都做了相关规定,并在公司法司法解释(二)中对解散的法定事由中具体何为“经营发生严重困难”做出了四种解释,多数学者论述在该司法解散制度中只解

4、决了“公司僵局”问题,而没有解决股东压迫、股东浪费公司资产等问题。 布莱克法律辞典主要解释了封闭公司僵局的概念,它认为封闭公司僵局是指“由于对于公司政策方面存在着异议,而公司的活动被一个或者多个股东或董事的派系所阻滞的状态。 ” 笔者认为“公司僵局”乃公司内部各“派系”之间处于均势的对立局面,一般持股比例或表决权比例达到公司 1/3 的股东才能有造成这种局面的资格,否则依照资本多数决机制,不会导致股东会“无法做出有效决议”的僵局。笔者认为,这一事由相对于“股东压迫” 等多数股东对少数股东的不当行为而言,对公司的整体利益损害更大。 笔者认为针对司法解散事由应该对封闭性公司及开放性公司予以区别对待

5、。因而在对于股份有限公司“两权分离”的状态且股东可以通过自由的股权转让退出公司的前提下,笔者认为将“公司僵局”作为股份有限公司司法解散的唯一事由,是审慎的也是力度足够的。但对于“两权合一”的有限责任公司而言,出资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实现股东的经营理念,相较于股份有限公司中、小股东“股票债券化”的趋势而言,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有较强的参与经营的欲望,对公司的“信赖利益”也不仅仅体现在公司营利上的结果上,更体现在希望公司能够通过股东经营理念的实践而营利的过程中。公司成立的初衷是使每个股东的利益能最大化,当现实与理想背道而驰时,就应及时停止公司的运营,即通过公司司法解散程序来实现股东利益。因而有学者

6、认为, “总体的趋势是,司法解散制度成为解决封闭公司股东困境或争议最有效的方式。 ” 因而笔者认为,在此意义上,适当拓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适用“司法解散”的法定事由,将“股东压迫”等多数股东对少数股东的不当行为而导致其“信赖利益”无法实现等情形纳入其中,可使该制度更加完善。 二、司法解散的替代性救济措施 笔者认为,考虑一项制度的合理性,不应只着眼于该制度本身,而应该将一项制度放入相关的法律体系中,考虑其在实现整体功能中的作用。在本文中,笔者将司法解散制度作为股东的一项救济措施予以考虑的,因而必须将这一制度放入有限责任公司中的股东救济措施体系中予以审查。 司法解散作为股东最后的救济性措施,有其彻底

7、性和不可恢复性。公司司法解散,涉及公司本身、要求解散公司的股东、不同意解散公司的股东、公司的债权人、公司的员工等多方主体的利益,同时该制度一旦设立,就必然存在股东滥用该权利的风险 。但是该制度却能使得股东从公司中退出,获得投资的剩余价值,也能使凝滞的公司资产得到重新配置。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官在适用公司司法解散制度时,往往采取一种保守司法的态度,即只要存在司法解散的替代性救济措施,一般情况下不会做出司法解散的决定 。再者,由于“商业判断规则(Business Judgment Rule) ”在各国的确立,使得在很多情形下,法官对公司内部的决策只能进行形式审查,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法官最后做出司法解

8、散的裁决 。各国对司法解散制度的替代性救济措施都有深入的研究,并取得诸多有效成果。并总结出坚持主体维持、竭尽其他救济、利益衡平的原则。 总结各国司法解散的替代性措施,具体包括非诉讼程序(如日本公司法典的规定,法院非诉讼程序介入包括股东会的司法召集、临时高级管理人员的司法任免和报酬决定、回购股份价格的司法决定等) 、英美法系常使用的指定临时董事、指定监管人、强制股权回购,以及德国法院以判例法的方式创立的退股权和除名权。 在我国,有限责任公司中的股东救济措施包括股份转让(内部转让) ,强制股权回购制度,股东诉讼及司法解散制度,在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 18 条中规定了针对不履行出资义务股东的除名制度。

9、笔者认为,在我国公司法股东救济措施的范畴内考虑司法解散制度,183 条中“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中“其他途径”的理解,应该包括以上列举的除司法解散以外的其他措施(包括司法解释(二)第五条中规定的调解措施) 。在各项制度的衔接以及适用问题上,笔者认为,可以参照我国合伙企业法中四十九条除名退伙的规定,以审慎的态度,适当扩大除名权的适用范围。其次,不管是由公司或股东选择收购其他股东的股份,还是法院直接的股份收购命令,对于股份公平价值的确定都是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 。我国在有限责任公司的股票评估的主体、适用方法及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会直接影响股东的实际救济效果 。而针对英美法系的临时董事、

10、指定监管人制度,由于在我国职业经理人、职业董事还未形成一定规模的市场,因而笔者对该制度的引入较为保守的态度。 三、充分发挥公司章程的作用 一方面,相较于开放性公司而言,封闭性公司具有更大的自治空间,作为以当事人意思自治为核心和灵魂的公司章程,成为公司独立人格得以实现的重要机制,也成为公司自治的最重要工具。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挥其居于公司“宪法”的关键性作用, 公司法中对有限责任公司多以任意性规范为主,即只要不违反公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的强制性规范,有限责任公司的自治是存在极大空间的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法院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几乎采取严格的实定法主义,法官在具体案件中的裁量权十分有限。因而通过诉讼这

11、一事后防范机制化解公司矛盾,在我国的作用是有限的。 为了践行主体维持、竭尽其他救济、利益衡平的原则,有事前防范功能的公司章程之作用就得以凸显。在笔者第二部分提及的许多制度,相较于实定法的稳定性、原则性及滞后性,公司章程可以在公司设立之初,就将司法解散的替代性救济措施在公司章程中予以规定,并在公司的具体运作过程中,通过股东大会决议的方式,对公司章程的具体措施予以修改以适应现实情况的变化。甚至可以对股票回购的价格、临时董事的任命、公司出现僵局时的解决途径予以事前规制。最后,笔者认为,可以在章程中引入股东之间互附忠诚义务的规定,将股东对公司所持有的“信赖利益”落实到股东之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当出现股

12、东压迫及针对少数股东的不当行为时,可以依据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由有不当行为的股东承担侵权责任和赔偿责任。 注释: 各国公司法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法律制度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股份的转让,以维持股东间已成比例的所有权利益(平衡)以防止内部的“突变” 。 各国司法实践中一般也确认了以下解散事由:公司僵局、公司目的不能实现以及公司资产管理或处分显著失当等情形。 BlacksLawDictionary(sixthedition) ,HenryCampbellBlackWestPublishingCo.,1990.p276. “股东压迫”源于英美法,就具体的确定标准而言,英国主要是通过对“正义与衡平”原则的解

13、释现实的。 John H.Matheson,R.Kevin Maler:A Simple Statutory Solution to Minority Oppression in the Closely Held Business, 91 Minn.L.Rev.657,662 -665,687-689(2007). 在防范解散之诉的滥用方面,英美法系国家主要是在请求权主体、解散事由、替代性救济等方面进行制度构建和完善,而大陆法系国家(以日、韩为例)不仅在上述几个方面进行了构建,而且还创设了诉讼费用担保和恶意诉讼的损害赔偿制度等。 英美法系国家法官具有极大的自由裁量权,对于在公司内部关系(特别是

14、公司治理关系)中产生的纠纷,法院更是不愿意卷入其中。 美国司法解散的替代性救济立法与实践美国司法解散的替代性救济的判例先于立法。 Alan R. Palmiter,Corporation,Examples and Explanations (fourth Edition) ,AsPen Publishers,2003.468. 封闭性公司股份的价值是以公司的价值为基础的,公司资产价值的评估是对其股份进行评估的前提。 由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在公司内部关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限责任公司自治的内涵仍需强调股东自治。 参考文献: 1德托马斯莱塞尔,吕迪格法伊尔著.高旭军等译.德国资合公司法.法律出

15、版社.2004 年版. 2德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汉斯G莱塞著.楚建译.德国民商法导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年版。 3日末永敏和著.金洪玉译.现代日本公司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年版. 4韩李哲松著.吴日焕译.韩国公司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美罗伯特w汉密尔顿著.李存捧译.公司法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 6英R.E.G.佩林斯A.杰弗里斯著.公司法翻译小组翻译.英国公司法.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54 年版. 7英罗纳德拉夫尔费尔摩里著.虞政平译.现代公司法之历史渊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年版. 8沈四宝编译.最新美国标准公司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 9杜景林,卢堪译.德国股份法、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德国公司改组法、德国参与决定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10崔延花译.日本公司法典.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