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水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当前水利部门不断加大水利投入,相继建成了一批防洪工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也得到很大改善,但由于 10 多年来大的水患灾害相对较少,基层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上产生麻痹松懈情绪和侥幸心理,致使农村水利普遍投入不足、建设滞后、设施老化、管理不善、隐患不少,不仅无法应对大的洪涝灾害,而且正常的灌溉排涝都受到一定影响。为此,最近我们对全市农村水利建设的现状进行了一次调研,了解到一些情况,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农村水利、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农村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实际投入明显减少。农村水利投入以前主要有财政拨
2、款、收取水行政规费、农村“两工” (义务工和积累工)三条渠道。但近年来,由于招商引资需要和农村税费改革,水行政规费逐步减少或部分免征,以及取消“两工”制度(仅此一项我市就减少投入 1.2 亿元) ,虽然财政投入有所上升,但实际投入明显下降。从财政投入来看,呈现“省市逐年增加、辖市基本持平、镇村明显减少”的趋势。 “十五”期间全市各级农村水利投入 10.3 亿元,其中省市级财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135%。乡镇一级撤乡并镇后,投入建设的重点主要放在中心镇的建设上,加之近两年从紧的经济政策,镇级财政投入水利的资金明显减少。 1.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水利新建改造工程难以进行,加
3、上各地多年的开发建设,很多水利基础设施遭到人为损坏,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是圩堤防洪不达标。自从农村“两工”取消后,圩堤达标建设的规模和力度已大不如前,建设的速度大大落后于自然损毁速度,过去冬春水利大兴圩堤加固的场面,如今已很难看到。据统计, “两工”取消以前,全市每年平均加固圩堤约 420km 左右, “两工”取消后,每年加固圩堤约 110km 左右,圩堤加固规模和力度有很大萎缩,圩堤加固已成为农村水利建设的难点。目前全市千亩以上圩区 1528km 圩堤中,达标圩堤 801km,只占 52.4%。达标圩堤分别仅占 32.73%和 33.53%,圩堤状况令人担忧。二是涵闸泵站设施老化。农村现
4、有涵闸泵站,80%以上是上世纪 80 年代前建设的,按照 30 年使用周期推算,现在到了维修更新的高峰。目前大部分机房老化,机泵效率低,能源消耗大,设备普遍锈蚀严重,部分配件已无法替换,更新改造任务异常艰巨。 二、发展农村水利的对策建议 农村水利事关农民生产生活,事关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实现“两个率先”的迫切要求。要改变农村水利建设的滞后局面,关键是要构建起主体明确、事权明晰的投入、建设和管理机制。 2.1 制定全覆盖的农村水利建设规划。水利要搞好,规划须先行。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已经为农村水利发展勾画了框架。当前要在深入细
5、致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着手制定覆盖全市的农村水利规划。制定农村水利规划,要坚持建设与管理、灌溉与防洪、兴利与除害并重。一是要编制好农村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重点解决好山区资源性缺水、各地区水质性缺水和灌溉用水问题;二是编制好农村防洪减灾规划,重点解决骨干河道护岸、千亩以上圩堤加固、隐患水库塘坝除险、防洪排涝设施更新改造等问题;三是编制好中心镇防洪、排涝、水环境和水系规划,主动协调、参与新建中心镇的城镇建设规划;四是编制好农村重点水利项目规划,市、辖市两级列出一批事关防汛抗旱全局的重点项目,每年实施一批,争取用 35 年时间,彻底改变农村水利落后状况。 2.2 形成多元而稳定的农村水利投入渠道。农村
6、水利公益性特征十分明显,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水利投入只能走财政为主、多元筹措之路。第一,继续加大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市、辖市(区) 、乡镇要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原则,将农村水利建设和维护费用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并做到逐年增长。要加大水行政收费的力度,尽量减少规费的减免,对因招商引资、各项改革确需减免的,由财政全额补足。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划出适当比例,建立防汛应急、水利重点项目、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等专项基金,确保农村水利建设的需要。第二,完善农村“一事一议”制度。把直接事关群众利益的小型水利项目,纳入农村“一事一议”范围,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要改
7、革“一事一议”的现有做法,对跨区域的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可探索农民代表议事的方式,对出资困难而愿意出力的也可以实行“以劳代资” 。第三,充分运用市场手段筹措建设资金。把经营性水利项目逐步推向市场,吸引外资、民资投资农村水利建设;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放开部分水利设施的建设权、使用权、经营权,通过以河养河、以水换资等途径,拓宽农村水利建设和养护资金的来源。 2.3 建设好一批重点农村水利工程。在目前水利基础设施普遍薄弱而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要突出农村防灾减灾重点,集中精力和财力建设好一批重点骨干工程。 (1)在圩堤方面。要加快推进全市千亩以上尚未达标的近 1600km圩堤的加固。目前
8、,圩堤加固的取土和占地是圩堤建设的难点,也是制约圩堤加固推进速度的原因之一。但是圩区安全事关群众根本利益,必须采取措施,重点推进。一是广泛宣传圩堤加固的重要意义,让群众了解所处圩区的实际状况,加深他们的危机感,使群众主动参与圩堤加固建设;二是再一次摸底调查,弄清圩区圩堤的未达标地段和易出险地段,采取应急措施;三是采用新工艺新方法加固圩堤,采取河道清淤与圩堤加固相结合,利用清淤淤泥加固圩堤,可少占耕地。四是加大圩堤加固的投入,建立稳定投入机制。五是以实施千亩以上圩堤加固工程为重点,力争用 3 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圩堤达标建设。 (2)在水库塘坝方面。实施小型水库塘坝除险加固工程,利用 3 年时间对
9、全市 75 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水库除险加固历来是防汛的重点,必须高度重视。尽管近几年水库除险加固进展较快,也取得较大成效,但是提高施工质量、加强汛期运行监督和日常管护,仍然是水库建设、管理不可缺少的。全市 4 年来已完成 5 万 m3 以上的塘坝改造 240 座,基本解决了塘坝安全隐患,提高了山丘区用水保障,得到了群众好评。全市还有 15 万 m3 塘坝 1000 多座,是下一步山丘区水利工程的重点,要结合饮水安全,解决山丘区水源,按照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加快实施。计划用 4 年时间,对 398 座 2 万 m3 至 5 万 m3 塘坝进行加固改造。 2.4 建立灵活而高效的农村水利管理体制
10、。一是成立市、辖市(区)两级水利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审议制定全市水利建设规划,决定水利工作重大事项,协调解决水利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二是建议恢复乡镇水利“双重领导,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水利建设与管理尤其是防汛抗旱和水资源配置,往往是跨区域进行的,需要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协调。国务院于 1986 年、1992 年两次明确,乡镇水管站“作为县水利局的派出机构” ,实行双重领导的要以条为主。实践也证明,凡是乡镇水利站实行“双重领导,以条为主”的地方,不仅农田水利建设、水利工程管理、防汛抗旱等业务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水利事业发展很快,而且队伍稳定,水利人员的待遇也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三是深
11、化水利体制改革。按照农村水利工程的功能性质,确定不同的管理体制:对属纯公益性质的管理单位,应进入事业单位序列,由财政全额拨款;属半公益性质的,如灌区管理所、水库管理所等,应作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属经营性质的,如供水站(公司)等,应整体进入市场,与财政完全脱钩,实行企业化运作。 2.5 造就一支素质较高的农村水利队伍。为迅速提高乡镇水利站人员队伍的素质水平,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乡镇水利站人事实行双重管理,不仅要定编定员,还要定岗位。一要严把入口关,在今后一段时间,除专业人员外一律不进,凡进入一律实行公开招考,由县水利主管部门和乡镇共同审批;二要建立和完善用人机制,优化现有人员结构,坚持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原则,逐步淘汰低素质、非专业人员,重用观念新、素质高、敬业和创新精神强的专业技术人员;三要全面推行资格证书制度,水利部门要和人事部门一道,尽快制定和完善乡镇水利专业人员持证上岗的管理办法,对现有人员在规定时限内仍然不能获得从业资格证书的,实行下岗待岗;四要加强对乡镇水利人员的培训,采取在职自学、短训、委培和脱产等多种形式,帮助基层水利人员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要在每年水利经费中列支专项经费,用于人员培训,并形成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