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县以工代赈办公室关于 2018 年工作总结2018 年以来,我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决策部署,强化易地搬迁脱贫目标导向,坚持搬迁与脱贫同步、安居与乐业并重,始终保持“念兹在兹,唯此为大”的战略定力,狠下绣花工夫,顺利实现了 2018 年各项工作的高速高质推进,现就2018 年工作总结及 2019 年重点工作安排汇报如下: 一、2018 年工作总结 2018 年,省、市下达我县易地扶贫任务为 4773 人。根据我县脱贫需求,实际实施 1397 户,4052 人,其中集中安置 215 户、608 人,分散安置 1182 户、3444 人。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住房建设 13
2、97 户、4052 人,安置区规划建设道路 135 公里,饮水管网 279 公里,电网236 公里,新建“五小”水利工程 35 个、学校及幼儿园4 个、卫生院所 32 个、村文化室 25 个、村委会办公室28 个。为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抓实“三项机制”,贴身紧逼推进,确保进度“推得快”。坚持项目早研究、资金早调度、进度早细化和任务早落实“四早”原则,持续用力,驰而不息推进项目建设。一是抓实领导协调机制。我县成立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相关县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综合协调处理易地扶贫搬迁有关事项,采取“责任制+清
3、单制”方式,进一步高位推进、快速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二是抓实责任倒逼机制。逐级签订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坚持“乡镇报进度和不定时下乡看进度相结合”的方式,运用“脱贫攻坚微信群”,公开晒成绩、亮起比进度,强力倒逼各地各部门始终把责任扛在肩上、任务抓在手中。三是抓实巡查督查机制。深度整合脱贫攻坚办专项督查组力量,聚焦政策要求、工程质量、廉洁搬迁等,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专项督查,有效形成了加压推进的氛围。 2、突出“三个精准”,夯实搬迁基础,确保对象“搬得准”。准确把握政策要求,抓实抓细抓准搬迁基础工作。一是突出对象识别准。结合“5+2”帮扶工作和我县干部“三走”活动,严格实行村级初评公示、乡镇
4、审核公示、县级审批公示的“三审核三公示”搬迁对象精准识别制度,精准锁定 9998 人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二是突出资金投放准。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分类实施”,严格执行“七靠近、五避开、一避免”要求,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特点,合理规划建设31 个安置点,同时,指导分散安置户安全选址,确保了资金投放准、用得好。三是突出政策执行准。统一出台1-6 人别有川东风味的三合农家小院户型图,坚决守住“人均建设面积不超过 25”的政策底线,统筹确定集中安置 2.5 万元/人、分散安置 2.75 万元/人的补助标准,合理稳控建房成本,有效将自筹建房资金控制在人均2500 元以下、户均 1 万元以下。
5、 3、统筹“三个同步”,强化服务保障,确保群众“搬得出”。坚持搬迁与安居并重,以搬迁户能尽快“住下来、融进去”为目标导向和落脚点,统筹推进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等综合配套工作。一是同步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宏观上,着力完善路、水、电、讯为主的基础实施;微观上,按照“绿色、经济、适用”思路,每户规划 0.10.2 亩微田园,打造“青瓦白墙、窗前长青、瓜果映门”的农家特色风光。二是同步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集中安置点标准化建设村两委办公室+党群服务、便民服务、农民夜校、农机培训、文化室、卫生室、综合调解的“1+8”公共服务中心、文化健身广场,有效保障搬迁户就近就学、就医、文化服
6、务和综合调解等需求。三是同步统筹搬后社会保障政策。全覆盖摸准跨村、跨镇搬迁对象,积极做好搬迁群众的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后续服务,确保跨地搬迁群众能尽快融入迁入地。 4、严守“三道关口”,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工程“建得好”。布关设卡,分兵把守关键环节,高标准严要求建好民生工程。一是群众严守监督关。村上成立搬迁群众建房理事会,由其确定建房队伍,全程监督,并参与竣工验收,使贫困户搬得放心、住得舒心。二是政府严守验收关。建立县、乡、村三级验收制度,逐级把关,层层留痕,实现质量责任可追溯。并且,在聘请第三方监理公司加强工程监理的同时,乡镇建立全覆盖巡查机制,形成“立体式”监控体系,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
7、高标准确保了工程质量。三是“四方”联动严守资金监管关。出台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对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专户储存、专款专用”,采取以工代赈、财政、平台公司、县政府分管领导四方联合审批机制,保障了资金规范运行。 5、坚持“三个注重”,拓宽增收渠道,确保群众“稳得住”。坚持搬迁与脱贫同步,多措并举,不断增强搬迁群众造血功能。一是注重特色产业增收。结合“221”特色产业,先后带动发展油橄榄基地 330 亩、标准化银杏密植采叶园 5038 亩、“稻田+”基地 2460 亩、优质水果基地 4112 亩以及优质果蔬示范区 3930 亩,覆盖 1500 余名搬迁群众,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创造
8、就业岗位,增加搬迁群众资产性、劳务性收入。二是注重主体带动增收。在发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扶贫再贷款、不断完善投资环境等措施基础上,引进和培育四川天源油橄榄有限公司、“稻法自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257 个,通过多种利益联结模式,让贫困户通过入股、务工等方式参与利益分配,带动 4000 余名搬迁群众年人均增收 500 元以上。三是注重创造就业增收。举办“春风行动”暨就业扶贫等系列招聘会 17 场次和送岗位信息下乡下村活动 49 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1791 个。建立 30 个动态扶贫就业基地,同时,完成农业技术培训 1.2 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 3000 余人次,实现 226
9、1 名搬迁群众就近就业或外出转移就业脱贫。大力增设护林员、清洁工等公益服务岗位,实现 120 余名搬迁群众稳定脱贫。 6、扭住“三个抓手”,焕发崭新精神,确保风气“变得好”。以住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目标,努力实现贫困户从物质提升到精神升华的嬗变。一是扭住党建引领脱贫抓手。积极发挥先富党员带头、致富党员带领的“双带”作用,接企业、联农户,成功帮带 3000 余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使群众打心底感恩党,一心跟党走,同时,有力激发和增强了贫困户靠勤劳双过上“好日子”的信心和干劲。二是扭住感恩奋进教育抓手。充分利用“农民夜校”“三下乡”等载体,至少每月开展 1 次脱贫攻坚、文明村
10、风、良俗村约等宣传教育,围绕“邻里守望”、“我们的节日”、“环境保护”、“孝老爱亲”等主题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升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村民“养成好习惯”。三是扭住文明新风塑造抓手。深入开展文明家庭推选工作,在村、社设立“善行义举榜”和“好人榜”,大力开展县级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发放节俭操办婚丧喜庆树立城乡文明新风倡议书,反对相互攀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争做城乡文明新风的典范,在强大的文明新风塑造氛围中形成“好风气”。 (二)取得的成效 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搬迁群众生产方式从传统农业生产转变为多元化生产方式,拓宽了增收渠道,人居环境实现了根本性的好转,后续
11、发展能力提显著提高,实现了“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基本达成了“搬得出、稳得住、有发展、能致富”的既定搬迁目标。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 2018 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早、进度快,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补助标准差异大,不稳定因素增加。易地扶贫搬迁的资金补助标准与农村危旧房改造的补助标准差异过大,贫困群众攀比心强,造成不稳定因素,增加工作难度。 (二)住房建设不按图施工。部分分散户自建房不按图施工,擅自将“24 墙”改为“18 墙”,严重违背了政策规定。 (三)部分乡镇档案资料管理欠规范。要求各乡镇根据最新档案目录及时完善档案资料,但通过多次下乡督查,发现部分乡镇
12、档案资料管理和收集整理仍然欠规范。三、2019 年工作计划和重点 2019 年,我办将继续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决策部署,并学习借鉴兄弟县(市、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再鼓干劲、再添措施,高标准严要求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一是采取有力举措,抓紧做实 2018 年收尾工作。坚持问题导向,查漏补缺,紧扣时间节点,计时出发、到点交账、绝不含糊。坚决在规定时限内完成配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搬迁户全部搬进新房。进一步加强资金监管,督促施工单位加快进度,并及时按进度拨付资金,加快支付进度,确保顺利通过各项验收考核。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 二是抓早抓紧谋划,加快推进 2019 年项目建设。坚持项目早研究、资金早调度、进度早细化和任务早落实“四早”原则,积极推进招投标工作,及早实现 2019 年以工代赈项目开工。 三是提高政治站位,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决策部署上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为统揽,坚定信心决心,层层传导压力,强化责任落实,抓好问题整改,确保 2019 年以工代赈工作扎实有力有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