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广东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总体规划 ( 2017 2035 年)( 草案 ) (概要) 一、 规划范围 规划 区 范围 包括环潼湖湿地周边地区 ,面积约 128 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约 47 平方公里,潼湖湿地公园面积约55 平方公里。 二、 发展背景 为贯彻落实 珠三角层面提出产业转型升级、九年大跨越的发展战略以及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发展思路 , 打造“广东硅谷”,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速“惠州制造”向“惠州创造”转变,在大亚湾作为向海发展“蓝色引擎”的同时,围绕潼湖湿地构建“绿色引擎”,实践示范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 三、 战 略定位 (一) 国家 绿色生态城市
2、示范区 基于潼湖生态智慧区生态基底优势,构建生态型、组团式的空间格局,从绿色产业发展模式、生态城市建设模式、2 生态保护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培育生态产业链、建设湿地公园河水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 5A 级旅游景区、建立绿色低碳的基础设施体系、推广节能低碳技术,打造适合惠州长远发展的绿色生态城市,助推惠州实现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目标。 ( 二 ) 广东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区 潼湖生态智慧区的建设将紧紧抓住创新的核心要点作为突破口,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强化与深港创新圈、广州 科学城、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等创新载体的互联互动,共同打造省域创新驱动发展平台。 ( 三 ) 大珠三角融
3、合发展先行区 发挥区位、产业、政策的叠加优势,创新合作共享机制体制,打造全面深化改革试验区,加强大珠三角经济区内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管理等领域深度合作,推进政务信息共享和企业资质互认,多层次、多渠道促进要素资源流动,引导珠三角地区先进生产力延伸布局到环珠三角乃至粤东、粤东北地区,实现构建珠江口东岸区域创新平台与区域协调发展平台的目标。 四、 规划 指导思想与 原则 3 (一)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细化战略目标,提高自主 创新能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二) 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
4、度,保护湿地生态敏感区域,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安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 (三) 充分利用惠州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经济基础和区位优势,为远期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较大的弹性,使之适应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四) 强化城市特色,贯彻城市设计理念。 从潼湖生态智慧区未来城市特色、山 水特色出发,弘扬文化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加强整体设计,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五) 立足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树立超前规划意识,同时又要强调近期城市建设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着重近期、远期结合,合理控制城市用地规
5、模,与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并为城市的远景发展留有余地 。 4 五、 城市性质与规模 (一) 城市性质 潼湖生态智慧区将建设成为湿地生态特色突出、先进产业聚集、交通便捷、宜居宜业宜游的智慧生态发展区。 ( 二 ) 城市职能 潼湖生态智慧区是仲恺高新区的公共服务核心,惠州市积极对接省 发展战略的着力点以及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功能节点。 ( 三 ) 城市规模 ( 1) 人口规模 : 近期 17 万人,远期 40 万人。 ( 2)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 近期城乡建设用地 26.63km2,其中城市建设用地 19.13km2,村庄建设用地面积约:5.51km2。 远期城乡建设用地 47.05
6、km2,其中城市建设用地 38.34 km2,村庄建设用地面积约 1.95 km2。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89 m2。 六、 空间格局 潼湖生态智慧区 将形成 “一环、双核、多园”的城市空间结构。 “一环”:环湿地创新产业走廊 5 “双核”:生态核、 智慧核(创新与总部经济区) “多园”:指的是依托基地内各集中建设区域形成的专业园区,主要有国际合作产业园(中 韩科技园)、智能科技聚集园、大数据产业园、科教园、创意与设计产业园。 类型 名称 用地规模 (公顷) 主导功能 项目引入 核心 生态核 5530 兼具生态涵养、游憩、科普教育功能的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生态农业、科研农业、农耕文化体验园、
7、观鸟点、水质监测站 智慧核(创新与总部经济区) 452 科技 研发、 创意设计、 总部 经济 、金融 服务、生活服务中心 商业零售、餐饮娱乐、医疗、展览、宾馆酒店、金融机构、 风险投资、科技咨询、法律支撑、 O2O 研发中心、行政中心、国际会议中心、知识产权销售 产业园 大数据产业园 556 大数据、移动互联技术研发 “大数据”中心、量子实验室、移动设备终端制造、移动支付设备制造、激光通信实验室、 5G 研发推广总部、芯片研发实验室 科教园 755 教育培训产业、文化产业 大学及高教园区、高级培训、创意乡村、人才中心、企业管理学院、国际学校 智能科技聚集园 328 智能装备产业 智能穿戴、智能
8、成套装备 国际合作产业园 1321 中韩合作产业、中新合作产业、中以合作产业等 太 阳能光伏、储能与动力电池 、汽车关键部件研发、高端医疗设备、生物制药 创意与设计产业园 422 工业设计、创意产业 电子产品设计、通信产品设计、家电设计、数码、电脑产品设计、品牌策划、网游动漫、广播影视、演艺娱乐 七、 城乡统筹 (一) 城乡统筹策略 推进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发展,激发本土活力。依托潼6 湖生态智慧区建设,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城市与乡村,功能扁平化,空间差异化。城市体现集约高效、田野环绕、绿廊穿插;乡村即是“慢城市”,镶嵌在绿野之中。 (二) 村庄布局规划 本次规划对规划区范围内的 21 个行政村,
9、按照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的整体需要,和其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产业特点,划定为不同类型 (保护型、置换型、整治型、搬迁型 ),以便于分类规划和分类建设。 八、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面积为 4.45hm2。 规划集中行政办公用地 1 处,位于基地东侧创新与总部经济区内,规划用地地面积总计约 2.04hm2,主要为仲恺开发区提供行政办公及公共管理服务。 规划文化设施用地面积约 16.00hm2。 规划在创新与总部经济区集中建设一处市级文化中心,用地面积总计约2.87hm2,设置包括展览、图书馆、规划展示馆等文化设施。 规划体育 用地 11.09hm2。 规划在创新与总部经济区内集
10、中建设一处城市级体育中心,占地共计约 4.02hm2,主要承担体育赛事和重要节庆活动的举办,形成集体育赛事、文化演出、大型展出为一体的多功能文体活动场所,推动新区7 体育事业的发展。 规划医疗卫生用地 14.90hm2。 规划在创意与设计产业园内建设市级综合医院 1 处,规划用地面积约 6.33hm2。规划新建区级综合医院 2 处,分别位于科教园、智能科技聚集园。其中潼湖镇设置区级综合医院 1 处,用地面积: 2.35hm2,沥林镇设置区级综合医院 1 处,总用地面积: 2.24hm2;规划 设置区级门诊医院 5 处,分别位于创新与总部经济区、国际合作产业园,总用地面积: 3.94hm2。 规
11、划教育科研用地 488.29hm2。 其中, 潼湖生态智慧区结合基地内生态环境良好、产业基础较为雄厚、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的地段集中设置科研用地 7 处,总用地面积约306.30hm2; 规划高等教育用地集中于规划区北部的科教园 ,总用地面积约 99.84hm2; 规划区范围内共计规划设置小学13 所( 30 班)、初中 3 所( 36 班)、九年一贯制学校 4 所( 54 班)、高中 6 所( 36 班),总用地面积约 82.15hm2。 规划区范围内共设置社 会福利设施用地 3.69hm2。 规划商业服务业用地 281.01hm2。其中,规划商业服务业用地 187.48hm2,市级商业中心
12、包括创新与总部经济区商业中心、沥林商业中心(创意与设计产业园)。商务设施用地 90.30hm2,公共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3.23hm2。 九、 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规划总体上形成“一核、一带、八廊”的绿化体8 系。“一核”:指依托潼湖湿地形成的绿化核心。“一带”:指沿基地北侧丘陵形成特色绿化轴带。“八廊”:指沿基地内八条主要河流水系流向和公园绿地规划设置的生态绿化通廊。 规划公园绿地面积 346.55hm2,防护绿地面积共185.03hm2。 规划提出“一核、一环、一带、多节点”的城市景观骨架。“一核”:以潼湖湿地为主体形成的统领基地内景观秩序的生态景观核。“一环”:依托环湖道路串联各个
13、景观节点的特色景观环。“一带”:指莞惠城际景观带。通过对高架轨道线路进行景观化处理,在基地南侧形成赋予动感与特色的景观带。“多节点”:指规划在基地内形成多种类型的景观节点,主要有:山体景观节点、城市景观节点。 十、 支撑体系 (一) 综合交通 ( 1)交通发展战略目标 以人为本,建立以区域交通一体化为背景,具有动态平衡、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特征的,可持续的“智慧型”综合交通发展体系。 ( 2) 交通发展策略 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策略 9 通过调整区域快速交通系统,完善珠三角交通网络,同时实现覆盖深圳、广州、东莞的 1 小时交通圈,便于潼湖生态智慧区融入区域交通网络。 协调 发展区域 交通系统整合策
14、略 重点加强与周边紧密协调发展区域的路网和公交等的对接,同时根据潼湖生态智慧区与不同地区的联系强度,确立不同的交通整合策略。 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发展策略 以湿地保护为基础,通过可生长的路网结构 和渐进式的交通设施供应,促进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动态平衡、互动协同发展,实现智慧型城市的精明生长模式。 公交优先的多元化交通发展策略 建设以环湖公交走廊为核心,以轨道交通和有轨电车为骨干的公交系统;打造集通行、休闲、游憩、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多样化慢行空间;采用分区停车供应的政策,适度发展私人小汽车。 模式整合与分区引导策略 以“ TOD+短出行”模式为基本模式,结合规划用地特点,确立不同类型的交通分区,
15、明确各个分区内的交通引导策略。 ( 3) 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潼湖生态智慧区对外交通系统主要由铁路 、城市轨道、10 高速公路、快速路组成,其中铁路 3 条、城市轨道 1 条 、 高速公路 2 条,快速路 3 条,形成便捷的对外交通网络。 ( 4)道路网规划布局 潼湖生态智慧区未来城市形态为环形组团状结构,规划范围形成以高速公路与快速路为骨架、各组团内部路网以方格网为主要形式的路网格局。 规划道路分级体系包括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和城市支路。 ( 5) 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对外采用“城际轨道 +城际公交”的结构形式;对内建立以“城市轨道 +公交干线 (有轨电车 /普通公交 )”为骨干,以“公交支线 +社区公交”为延伸,以“出租车”为补充,以“信息系统”为手段,以“公交枢纽节点”为衔接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 ( 6) 慢行系统规划 以实现城市多方式交通出行协调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和提倡慢行交通,构建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系统。构建山 -水 -田 -城相融合的城市慢行系统,依托绿色、友好、多样化的慢行空间,实现“幸福慢生活”。规划慢行系统由慢行区、慢行廊道和慢行节点三大部分组成。 ( 7) 智能交通及交通管理 在“智慧型”交通理念下,加强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