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期货夜市:港交所的“固执”4 月 8 日,香港交易所(下称“港交所” )的期货夜市正式开始交易。虽然期货夜市提出伊始便饱受争议,但港交所依然“一意孤行” 。对于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而言,一切反对市场与国际接轨的声音,都是毫无意义的。 争议声中落地 “收市后期货交易时段” ,俗称“期货夜市” ,即指在日间期货交易时段于 16 时 15 分结束之后,期货市场会于当日 17 时重开,交易直至 23时结束。考虑到短期内能够刺激市场交投,港交所在期货夜市首先推出了最主要的两个衍生产品:“恒生指数期货”及“H 股指数期货” 。 其中,作为恒生指数的股票指数期货投资产品,恒生指数期货目前是港交所交投最活跃的
2、衍生产品。恒生指数期货的交易月份,分别为现月(又称即月) 、下月及最近的两个季月,结算当月最后第二个股市交易日为最后交易日,又称为“期指结算日” ,实际的结算工作则于最后交易日之翌日进行。 每张恒生指数期货合约价值,等于恒生指数的点数乘以 50 港元,每一个点数的升跌代表合约价值 50 港元的升跌,例如当恒生指数为 20000点时,恒生指数期货合约价值为 100 万港元。H 股指数期货合同的交易价格和方式规则与恒生指数期货合同相似。 期货夜市从开始对公众咨询,到最终的推出,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之所以推出,港交所解释称是基于四个因素的考虑:首先,市场参与者可应欧美交易时段出现的市场消息及事件对冲
3、或调整其持仓;其次,香港逐渐成为离岸人民币中心,期货夜市交易有助港交所部署人民币相关产品;再则,期货夜市交易是港交所发展环球资产类别的先决条件;另外,有助吸引更多欧美投资者进行交易。 期货夜市令香港期货市场全日的交易时间,由之前的 6 小时增至 12个小时。实际上,期货夜市对于香港市场而言并不是新鲜事物。不少投资者和券商目前已有参与海外期货的交易。 赔钱赚吆喝 对于有经验的投资者和已经在经营海外期货交易的证券商而言,交易时间的延长,操作和经验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作为港交所的坚实拥趸,耀才证券主席叶茂林甚至认为,期货夜市目前交易时间至 23 时,仍未完全涵盖欧美市场的交易时间,希望港交所未来将期货
4、夜市发展至 24 小时交易。 然而对于缺乏经验以及实力有限的中小证券商而言,延长了交易时间意味着增加成本。有业界人士表示,为配合期货夜市交易,证券商需要至少增聘两个以上的工作人员,同时需要升级交易系统,仅人工的成本预计每月就需增加 4 万港元左右。 延长交易时间在理论上说可以增加交易量,不过,期货夜市的成交量却并不理想。 在首日交易中,恒生指数期货以夜市成交量为 1361 张,只是日间成交量的 1.6%;H 股指数期货夜市首日成交量更加冷清,仅为 492 张,占日间成交量的 1.2%。 从 4 月 8 日开始至今的一个月时间,虽然期货夜市成交量有所上升,不过目前占日间成交量的比例徘徊在 3%至
5、 4%左右的水平。这与港交所主席周松岗期望的夜市交易占日间成交量 10%以上的目标仍有不小距离。冷清的成交量,令中小型券商在激烈至动辄“零佣金”的竞争环境之中难以尝到甜头,券商可以说是“赔钱赚吆喝” 。 香港证券商协会主席兼金利丰证券主席朱李月华称,暂时看不到期货夜市对于证券商有实际帮助。她说,业界早前最大努力反对期货夜市的推出,然而如今交易已经开始,业界只能接受。 风险难估 除了直接涉及到成本利益之外,中小证券商对期货夜市不感冒的另一方面原因是,担忧期货夜市被大户把持,风险难控。现时香港期货夜市交投冷清,加之产品单一,对冲基金或投行等大型机构投资者往往容易操控市场。目前欧美等国家的夜市期货,
6、均由大户所把持,因此波幅较大。 香港证监会及港交所当然意识到上述的风险。为避免期货夜市时段价格大幅波动,港交所为期货夜市设定了价格波动限价机制。港交所在期货夜市设定了上下 5%的限价机制,即买盘价不能高于正常交易时段现货月合约最后成交价的 105%,卖盘家则不能低于 95%。 另一方面,为保证市场拥有足够的流通量,港交所引入了庄家制度,为期货夜市提供价格参考。目前由新际金融以及 IMC Asia Pacific 担任庄家,庄家就现货合约提供持续双向报价,最大买卖差价不可多于 20 个价位,最少报价合约张数不少于 5 张。 无论是港交所或是香港的监管机构,均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相关机构能够有效监管
7、市场风险。证监会认为上下 5%的波幅限制合适,港交所环球结算业务主管葛卓豪则指出,每年指数期货市场上下波幅出现触及 5%的情况只有 4 至 5 次,但若将波幅降至 3%,每年触及波幅限制的次数将超过 20 次。 港交所转型加速 尽管存在争议,但港交所仍执意推行期货夜市,这并不是港交所第一次被外界批评为“你有你投诉,我有我推行” 。李小加虽然屡次触及中小证券商和散户的利益,不过,他有一个充分的理由:香港需要抓住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机遇这点没有人会否定。 今年初,李小加公布了其任内的第二份“三年战略发展计划” 。在计划中,李小加称,港交所将转型发展成为提供全方位产品的全球交易所,到 2015 年,港
8、交所将发展成为集股票现货、衍生品、定息产品、商品等交易品种齐全的国际化交易所。之所以转型,李小加说,是为帮助港交所把握内地资本项目开放的机遇。 港交所目前近 75%收入来自现货股票产品。鉴于衍生产品及商品市场发展较为落后的情况,以及市场对于相关人民币产品的需求,衍生产品及商品市场,成为港交所国际化转型的重要方向。 实际上,自去年底完成对 LME(伦敦金属交易所)的收购之后,港交所在今年转型加速。在正式推出期货夜市的 4 月 8 日,香港 12 家金融机构亦在同日正式加盟了港交所的场外结算公司,此举令港交所距离计划推出场外结算服务的时间又进一步。 而在 4 月末举行的股东周年大会上,李小加表示,今年 LME 主要有三项工作:第一,探讨 LME 适合推出何种产品,短期内 LME 倾向于推出现金交割的产品;第二,发展商品交易清算的平台,以配合市场发展;第三,积极与其他交易所探讨如何共同发展商品市场,在市场和产品结构上相互配合。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香港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浪潮中需要把握机遇,不过,在华尔街服务多年的“李小加们”需要注意的是,香港与其他传统的金融市场毕竟有所不同。 香港是一个散户及中小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对于一个散户投资占现货市场及衍生品市场交易比例逾 30%的市场而言, “李小加们”需要仔细平衡在发展国际化的同时,亦帮助散户及中小型投资机构,迎接一个更加国际化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