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与预防.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43081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与预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议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与预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议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与预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议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与预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议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与预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议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与预防摘 要 在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的今天,在校大学生的规模几千万,学校在管理方面如果不能及时跟上,难免会有学生做出极端的事情;学生辅导员、教师应及时发现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 犯罪 心理分析 预防 作者简介:姚文群,川东监狱,三级警司,学士,研究方向:犯罪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2-239-02 触目惊心的大学生犯罪,云南大学马加爵故意杀人案,石家庄某高校学生杨亮(化名)在向同班女生求爱遭拒后,持菜刀向对方连砍 40 余刀;湘潭某大学化工学院学生刘忆为了摆脱谢某对自己私生活的干涉,纠集数人将谢某杀

2、死;药家鑫事件,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投毒事件等,大学生犯罪事件愈演愈烈,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 一、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 大学生犯罪现象屡禁不止,以打架伤人和偷盗行为最多。 (一)法律意识淡薄 一方面学校对法律教育不重视,只注重考试、升学;另一方面,学生对法律的学习也不很重视。在应试教育下,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沿用学习好一切都好的那一套教育模式,而没有及时转变思路,这也是导致学生意识缺失的原因。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在制度建设方便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现阶段,社会制度失效或效率不高的现象大量存在,有的受害者得不到应有的补偿,有的罪犯却因法律漏洞逍遥法外。制度的不完善影响了国

3、家社会的正常运转,对公民法律意识的形成起着抑制作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不光会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校园安定,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有极大的危害。 (二)盲目攀比 攀比从本质上来说源自于一个人内心中不确定和不自信的成分,有这种心态的人希望能够用一种从众的方式获得他人的认可,只有和别人取得了一致,才会感觉自己赢得了胜利和幸福。如果自己不具备别人所拥有的或超越别人,就会不高兴。攀比是一种不良风气,学生盲目攀比的根源来自于社会和家庭,是社会的物质攀比病在学生中的反映。一位教育专家分析说,学生攀比风说到底是滋生于社会等级观念。多年来在我们的社会、家庭以及学校教育上所缺乏的恰恰是那种自尊、平等的人格观念,以

4、及建立在这种平等观念基础上的积极进取与上进的东西。有些家长在孩子教育上,不能以平常心态去对待,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因为权利、金钱而自傲,也使得孩子因为家长当官或富有而认为强于别人,不去比学习,比素质。这种存在于孩子之间的攀比风牵涉到整个社会风气及教育改革中深层次的矛盾和影响,是社会急待解决的问题。盲目攀比分散了学习精力,学坏了行为规范,为了达到心里的平衡,不惜做出违法的事情。 (三)自控能力较差 新生入校,一方面没有中学的管理严格,另一方面自己也心理有所放松,迷上赌博、上网,谈恋爱;自控能力不强,和他人发生矛盾时不能采取平和的方式解决问题,而采用极端的方式进行报复,这也是引发大学生盗窃、故意伤害、

5、寻衅滋事等案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四)学校教育的偏颇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管玉清教授认为,学校教育的偏颇是导致在校大学生犯罪的外部原因之一,高校扩招后,学生素质良莠不齐。面对这种状况,一些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上严重弱化。高校大学生人格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熟悉和了解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意义,掌握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科学方法和基本规律;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反过来,人的思想又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有的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存在不少不良习惯,有的甚至形成了恶习。有些学生甚至把这些不良行为

6、视为“神气” 、 “有派头” ;实际上,这正反映出这些学生的无知和浅薄。不好的行为习惯常常给人们一种不文明的印象,也暴露出不好的思想,同时,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还容易使一个人失足、堕落。因此,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努力将其贯穿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的行为应当受到规范,新生入校都应学习大学生行为规范、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维护集体、国家荣誉是首先要做到的。所谓的道德是同人们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相适应,由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保证实现的行为规则。法律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7、的规定,就是属于这一范畴。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基本行为习惯既是德育的落脚点,也是法制教育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这两方面都可以作为学生行为判断的客观标准。 (五)学校周边环境存在不安定因素 1.社会无业青年在校周边游荡、聚集。在学校周边,经常可以见到一些无业青年,他们身着奇装异服,身上刺青。他们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学校正常的生活秩序,给学校的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也使不少学生走上了失足犯罪的道路。 2.娱乐场所常存。大学新生缺少自控力力,不少人迷上了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等,有的面对各种各样的游戏,形形色色的网站,就再也无法挣脱网吧之“网” 。他们以网吧为根据地,不断地发展壮大势力,因此敲诈欺负弱

8、小同学,偷窃,打架,逃学等现象,便悄然滋生。 3.无良商贩摊点的助催。学校周边不少书报刊、音像制品、日常用品等摊点。许多的商贩不顾社会影响和学生安全,出售不符合规定的淫秽、色情、暴力书刊、影音光盘、口袋书、管制刀具等一切能赚钱的物品,很多学生在“嘴” “玩”上花了很多功夫,而影响了学业,进而走向了犯罪。 4.校外租房居住学生存在安全隐患。校外租住学生点多面广,户主也多种多样,有的认真负责,尽心尽力的,有疏忽大意,应付检查,学校也没有如此之多的老师进行跟踪管理,导致了很多不自觉的学生长期夜不归宿,在外游荡,自由涣散,失去约束,谈恋爱,小偷小摸,逐步走向犯罪。 二、如何预防大学生犯罪 虽然大学生犯

9、罪愈演愈烈,但许多是我们可以预防的,如果辅导员、任课教师都能负责,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及时做好相关工作,学生犯罪的几率会大大减小。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强化法律意识 新生入校,及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规法律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不能自发形成的,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只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唤起大学生对自由、权利、秩序以及法律的憧憬和期待,进而增强其法律意识;正确的极强的法律意识绝不是空中楼阁,而要以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作为底蕴,因而大学生首要的是学习法律,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学习法律的基本理论知识。不学法、不懂法便不会有正确的法

10、律观,更谈不上参与民主政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有关法学原理系统地讲清、讲透,使学生学习能抓住重点,领会实质,以便牢固地把握法律的基本原理,从而为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奠定基础。注重法律的课堂教学,还应该增加课时,通过大量的法律知识的灌输,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提高大学生自控力 思想品德对自制力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学生对行动目的价值认识越深,自制力就会越强,反之,则弱。对学生进行理想、集体主义、纪律等方面的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我行为的意义和价值,才会具有自我控制的决心和动力。同时,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也影响着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学生如果具备了一定的自我监控能力,

11、就能按老师的要求“管住自己” ,就能集中注意力,遵守组织纪律,教师对他们进行的各种教育就容易被接受,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我们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通过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以期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 (三)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良好的心态 1.培养学生乐观情绪与进取心;一般来说,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正常和健康的。但是,我们往往忽视学生的心理困惑。如果这种困惑不及时给予消除,甚至超过其年龄心理具有的承受力,则容易产生自暴、自、自卑、憎恨等不健康的心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擅长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发现积极因素让学生保持乐观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

12、心、自信心。 2.尊重人格;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人格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每个人,不管地位高低,也不管富贵贫穷都有受到尊重的需求。杜威曾经说过, “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的最深刻的冲动” ,中国俗话也说,“好言一句三冬暖” ,因为尊重能给人以温暖,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心理上的平衡,使人感到友善,产生信赖感。教育家艾玛逊指出:“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 ”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的学生出生于不同的家庭,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性格千差万别,各有各的特点,学习成绩有好有差。学习差的学生在班中常被同学鄙视,他们的自尊心一次又一次受到伤害和践踏,原本自卑的心更为自卑。使他们深感自卑和压抑

13、,渴望改变环境,获得理解和尊重。他们多么希望得到援助、关爱。虽然他们的头脑反应慢一点,其实,他们也有求知欲,也有遵守纪律的愿望。 3.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大学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迫于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的压力,再加上社会转型与变革的时代背景,种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存在许多心理问题。心理咨询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为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何良光.大学生挫折容忍力的培养.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2李闻戈.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 年. 3湛林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走向与策略.湖南师范大学.2006 年. 4朱艳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09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