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体现医院建筑的地域特色摘要:位于武当山特区的太极湖医院是典型的山地医院建筑。本文分别从总体布局、功能流线设计、建筑材料和空间环境这四个角度来阐述太极湖医院山地建筑的空间内涵和建筑特征。以此,来探究山地建筑设计手法在医院类建筑中的运用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概况及背景 太极湖医院位于湖北省武当山特区内的武当山新区,整个院区依山就势而建,错落有致,风景宜人,医院用地面积 14.2111 公顷,总床位数500 床,其中普通病房 400 床,康复病房 100 床。日门诊量 1 200 人次d,总建筑面积为 51393 。 该项目用地呈不规则形,用地最宽处约 320m,最窄
2、处 110m,南北长约 760m,南侧为规划城市道路。用地地形北高南低,北标高约为 235 m,南标高约为 174m,高差约为 61m。用地四面环山,将场地环抱形成 Y字型用地。 对于功能要求复杂的医院建筑,山地地形的复杂和高落差既给设计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打造特色山地医院建筑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山地医院应当是结合地貌特征,随山就势、错落有致的进行建筑布局,起到建筑与山地自然景观相协调的效果。山地建筑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太极湖医院设计项目中,如何将医院功能与山地地形巧妙结合,体现山地地域特色,塑造出独特的功能空间关系与医院环境景观成为重点。 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对山地医院地域特色的
3、理解: (一) 规划采用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布局方式,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合理规划设计流线,构造高效的医疗空间。 根据场地的地形特点及现代化医院设计的要求,总体规划设计应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功能分区布局形式,结合现代医疗流程、交通、动线及不同人流、物流的要求,合理布局,精心组织,保证医院日常运转的经济、高效和合理。 整个院区分为行政办公区、门急诊医技区、病房区、康复理疗区和后勤保障五个区域。从南至北,由闹至静分别放置不同功能。将门急诊医技区、病房区由主入口往北,以竖向主街展开布置。病房区位于基地中部,形成以病房楼为中心向周围辐射的平面布局,利于节约用地,缩短流线,提高效率。将功能较为独立、安静的
4、康复理疗区布置在院区北侧,靠近山脚,独立成区。用地开阔且具有良好的视野。相对分散的布局形式,顺应山势,错落有致。根据用地条件,将主要行政办公区、后勤保障区主要部分紧邻医疗区,置于用地东侧的山脚下。 (二)把握山地优势,巧妙竖向设计,多层接地,多元分流,规划功能分区和流线。 医院各部分功能随山就势,相应形成坡度和落差。设计通过坡道、天桥、扶梯的形式联系各建筑单元由于落差所需解决的交通条件。医院病房楼与门诊楼的相联通部分,利用天桥联廊将两栋建筑衔接起来,使两个区域成为一个相联的有机整体。不同的建筑物根据功能结合地形,在不同的标高上设置了出入口,从而形成了横、竖立体的交通网。 多元的流线极大的满足了
5、医疗功能的需求,多层、多方向的出入口,缩短了楼层与地面及相邻建筑的距离,使得功能分区合理。有充分的扩展空间。 (三)利用当地特色,就地取材,形成山地医院建筑特有的地域特色。整个院区建筑以竹子、木材、绿植墙面结合文化石、灰砖的立面应用,体现了建筑的山地地域性。棕黄的木材、米黄的文化砖和灰砖三种材质的体块相互咬合穿插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建筑周边的竹林、杉木和岩石融为一体。使医院像是山体上自然生长起来的建筑。 病房楼是整个建筑群的最高点, “Z”字形布局,既消除建筑体量过长过大对自然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又让病房的各个单元与自然山体有充分的契合。在病房楼入口部分使用细致的木材和文化石作为近人尺幅立面
6、的主要材料使人可接触的部分更加亲切。综合楼部分采用灰砖与其他部分完全一致的材料,使得整个建筑群有一个整体统一的形象。 (四)注重场地及周边环境的设计,从山地特色的角度出发,设计中整体考虑内外的医疗空间塑造,营造花园式的医院,武当山的园林建筑。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病房楼的平面形式,采用了“z”字型布局,这样让病房尽量朝南向阳,并较好的面向山地景观。门急诊区、医技区分别布置在主街东西两侧,通过连廊和主街联系。其中,门急诊“目”字型竖向排列,放在不同标高的地形山,这样既尽量避免了大量开挖土石方破坏自然生态,又能满足三部分医疗功能的需求和规范要求,使建筑和自然浑然天成。自然环境穿廊引入,成为生态化、花园式的建筑。 建筑平面上则体现生态建筑与自然相结合,立面上,不同平台的立体绿化、不同高度的绿化屋顶,结合绿化广场和山体的绿色植物溶为一体,营造出一个内外一体的景观环境。 作为典型的山地医院,太极湖医院从总体布局、功能流线、建筑材料和空间环境这几个方面,一直在追求医疗功能和山地建筑特色之间的平衡,力求在体现武当山地域特色的同时创造高效的医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