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建设背景下的传统民居特色保护与延续.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48651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村建设背景下的传统民居特色保护与延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村建设背景下的传统民居特色保护与延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村建设背景下的传统民居特色保护与延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村建设背景下的传统民居特色保护与延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村建设背景下的传统民居特色保护与延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村建设背景下的传统民居特色保护与延续【摘要】随着新村建设与发展,新村已成为传统民居特色延续的重要载体。本文在总结川东民居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新村建设过程中特色传承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探索传统民居特色延续的途经与方法。 【关键词】新村 民居特色 延续 川东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Abstract With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village, new village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traditional local-style dwelling ho

2、uses featur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basis of eastern Sichuan resid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alyzing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of feature inheritance during the process of new village construction, and exploring the methods of continuation of traditional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character

3、istics. Keyword new village; characteristic of vernacular dwellings; extend; eastern Sichuan region 为全面推进四川农村建设,四川省委、省政府将新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从 2010 年至今,新村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并在新村规划编制、建筑设计、环境营造等方面取得一定的经验,为新村后续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在新村建设的探索过程中,仍存在编制层次不清晰、设计内容不完善、新村产业发展不明确、民居村落特色缺失等方面的不足。 在传统民居特色的传承与延续方面,村庄是重要的物质与文化载体,新村建设是

4、村庄空间发展、文化层次丰富的重要环节,其所承担的作用举足轻重。川东传统民居村落,无疑是巴渝文化内涵和地域文明的浓缩与凝固,在新村建设中,如何将传统民居所反映的居民生活生产方式、习俗、审美观念等相关特征,及利用地形、适应气候、利用当地材料等经验加以体现,值得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2 川东民居空间布局特征及建筑特色 川东地区即指四川东部一带,是古时巴国所在。此时,主要指重庆、达州、广安。这一区域地理环境复杂,人文背景别具特色,在长期的民居营造建设过程中,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布局形式与建筑风格。 2.1 依山傍水, “带状”特征明显 川东地区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具有“温暖、多雨、风缓”的特点,加之山峦纵

5、横,水脉交错,地形地势复杂,居民多选择择水而居,傍山而栖。在山水相夹的带状阶地上,居民不仅可方便地获取生产生活用水,又可利用河流水道进行交通运输和商业贸易,同时山环水抱的环境格局为民居聚落也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加之当时物质技术条件限制,居民难以进行大规模改造与建设,因此,这种背山面水的地段通常成为川东乡村民居的首选之地。水系曲折蜿蜒,村落顺势而成,依水而成带状,故显现出较为明显的“带状”空间特征(图 1) 。 2.2 “干栏”与“吊脚”建筑形态别具一格 由巢居建筑发展来的干栏建筑,多位于南方。川东地区气候特征分明,地形复杂,河流纵横,植被茂密,物产丰富,气候温热潮湿,降雨频繁,湿度大,因而产

6、生出适应其气候及物源特征的“干栏建筑体系” 。“吊脚”的空间处理形式由“干栏”演变而来,其最大的区别在于吊脚楼的架空空间多不做功能空间使用,并且几乎保持原有自然地貌,从而更能适应山地地形(图 2) 。 吊脚形式将建筑底部架空,减少建筑与地面接触点,并可以有效避免对地层结构稳定性影响。由于脚柱高度的灵活控制,房屋适应的地形坡度范围广,特别是沿江和陡崖地段,建筑与山体地形依合而建,减少对地形地貌的改变,从而尽可能的保持了原有的自然地貌和绿化环境。 2.3 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要素特征 (1)取材广泛,建筑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川东地区地形地貌丰富,水系发达,各地沿河的砂石,平坦地区的竹木,丘陵的石材,均

7、可成为极好的建材。在长期的实践中,川东民居建筑对当地自然材料的应用、功能、形式、构造的结合已达到了较为完美的和谐,取得了较好的经济价值和艺术效果,也就使建筑更加丰富多彩更能反映出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色。 但是由于不同的材料分布的地区不同,经济发展程度高低不同,材料供给量和开采难度的差异,因此在不同的地区采用的主要材料也不尽相同。虽变化材料,变化细节,但传统的建筑特点依然明显,吊脚楼从木质到砖木混合,但“吊脚”的母体依然存在,建筑布局顺应山势地形,注重与自然山水的结合。 (2)建筑色彩厚重,风格突显 川东民居建筑色彩多采用青灰色调,颜色稳重大气,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并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清秀大雅之气。

8、谚语描述的“青瓦屋檐长,穿斗白粉墙,悬崖伸吊脚,外挑跑马廊”正是川东传统民居的真实写照。 川东民居在建筑装饰上不仅秉承了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精髓,同时还具有自身质朴特色。其在门、窗、家具等部件上雕花细腻,造型多变。山墙穿斗、竹编泥墙、屋脊龙虎等饰物装饰,不仅具有较高的美学与艺术价值,更是川东民居特色的历史见证(图 3) 。 3 新村建设中传统民居特色延续存在的问题 3.1 传统观念淡薄,文化留存意识的缺失 在全球化大潮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挤压下,传统文化、民居建筑特色面临着变异、衰亡、灭绝的命运。时代与科技的进步,便利的交通和快捷的各类资讯使得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闯入人们的眼帘,长期处在落后乡村

9、的人们受到现代化的猛烈冲击,加之长期对所在传统环境的无视,使得对传统民居特色留存而漠然。 传统村落随着社会的变迁逐渐“凋零” ,年轻一代不再愿意接受传统文化、传统技艺,也包括传统的居住环境。老一代无力维持传统建筑的维护与修缮,对传统文化并没有太多的留恋与不舍,对所在环境虽有所依恋,但在思想上并没有对传统居住环境的珍视。传统建筑遭到大规模的拆除,传统的街巷空间也不复存在乡村居民传统文化保护与留存意识的薄弱是新村建设中传统民居特色延续遭遇的重要问题。 3.2 用地选择避“难”就“宜” ,特色难以体现 近几年的新村建设中,新村用地多选择适宜性较好的用地,有些甚至占用耕地农田,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村,多

10、规则布局,道路多成网格形式,建成的新村也失去了原有的川东传统特色,甚至山地特色。 随着现代技术的运用,依山就势的错落格局,逐渐被场地平整的新村所取代。虽然在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亦有诸多空间形式格局的考虑,但已失去传统的韵味。 “顺坡造房,随坡就势”的特征不复存在。现代新村展现的是规划设计的现代村庄风貌,而传统民居特色却难以体现(图 4) 。 3.3 新村民居建筑,只重其“表” ,不重内涵 在新村民居的建设实践中,对建筑风格、特色、建筑形式等内容都进行了探索,并在建筑形式、建筑材料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但对于传统民居特色的传承与延续,大多还停留在对传统建筑形式和外观符号的模仿、拼贴,对传统民居根深

11、蒂固的建设理念、文化内涵、与自然融合的生态理念考虑较少。 部分地区新村建设单纯追求整齐划一,出现“类城镇化”现象,农村景观城市化现象严重。在新村建设改造过程中,建筑的改造工作中未对传统特色进行细致分析总结,用简单的“模仿”打造所谓的“特色”新民居。 4 新村建设中传统民居特色的延续与发展 新村建设为乡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乡村应当利用这个机遇提高乡村底蕴与品位。传统民居是文化与历史的积淀,是乡村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方而的价值,在新村建设中如何更好的将传统和现代、保护和发展协调统一,将是值得深入探索与思考的问题。 4.1 加强规划控制作用,引导新村特色塑造 按照“功能互补、设施共享、

12、布局合理、规划适度”的基本思路,结合民居和村落的特点,在注重地域性、阶段性、历史性的基础上,彰显地方特色。新村建设中对民居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应当满足保护地域风貌特色的需要,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需要。 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地方文化、民居特色的研究,避免生搬硬套,以人为或习以为常的方法、布局组织新村空间形式。在古镇街区的改造设计中,以发展方式改造的基础上,保护与发展有价值的传统风貌区,塑造具有一定规模的乡村传统风貌区。 4.2 强化特色理念,突显文化底蕴 强化、塑造城镇特色是避免“千城一貌”的根本手段,新村特色塑造在新村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对新村形象、建设内容等都具有重要影响

13、。在新村建设时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一味求新、求快,新技术、新材料地广泛应用,甚至在古镇街区中也“相互穿插” ,随之而来的是各自特色逐渐模糊,甚至消失。 新村及民居建筑设计工作应在民居传统特色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展开进行。融入地方特色理念的新村,在新村建设及农业经济探索过程中,才更具有发展潜力。民居特色的传承更不应片面的追求建构筑物的模仿,更应将传统民居的自然生态理念、其蕴含的文脉内容融入。继承传统,以此保证地方特色,创新以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延续地域特色,增加居民对环境的认同与归属感。 4.3 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管理体系 为保证规划设计、建设工作的有序实施,政府应加强相应规范、法律建设,规范新村建设

14、程序,明确新村建设内容,强调新村特色塑造。对于大量的新村建设,制定统一的管理规范予以规定和要求,从规范层面推进民居特色的延续与塑造。同时,政府部门应建立各级管理组织,明确管理组织的责任及分工,从规划管理的角度提倡传统建筑风格,形成特色鲜明的新村整体风貌。 5 结语 民居是特定时期地方文化的物质载体,不但分布较广,形态多样,而且根植于地区居民的生活中。在新村规划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应积极汲取传统民居在空间布局、建筑形式、材料运用、外观造型等方面具有传承价值内容元素,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民居的建筑理念,保留物质与精神领域的民居传统特征,提炼新村特色,发扬一脉相承的乡村文化。 参考文献 1 邹明生.

15、 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住宅科技,2008(2). 2 伍国正,陈新华,刘新德. 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07). 3 文红.试论新农村建设中民居特色的保护与传承J.民族论坛,2007(10). 4 赵应红.旧城改造中城市风貌特色保护探讨J.山西建筑,2005,31(24). 5 赵勇,张捷,章锦河.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内容与方法研究J.人文地理,2005,(01). 作者信息: 张杨,男,生于 1985 年,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史斌,男,生于 1987 年,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刘逸芸,女,生于 1992 年,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