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盐城市抗击建国以来最严重气象干旱工作反思与对策2010 年 10 月至 2011 年 6 月,盐城市遭遇建国以来最严重气象干旱,连续长时间降雨量异常偏少和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同步发生长时间干旱,导致全市水源供需矛盾突出,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安全。 中图分类号:S342.1 文献标识码:A 1、旱情 本次旱情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1 本地降雨严重偏少。2010 年 10 月至 2011 年 6 月 23 日,盐城市累计面平均降雨量 167.5mm,比常年同期 440.2mm 偏少 61.9%,为近 60年来同期最少,其中 2011 年 1 月至 6 月 23 日,全市累计面平均降雨量132
2、.2mm,比常年同期 330.2mm 偏少 59.9%。同时,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也是导致水源供需矛盾突出的主要因素。时间上,除 2010 年 12 月和 2011年 2 月、5 月(其中 2011 年 2 月、5 月实施人工增雨)与常年同期接近外,其它月份均显著偏少。空间上,盐城中、南部相对较多,北部严重偏少,其中最大降雨量为东台站 205.6mm,最少降雨量为响水站95.1mm。 1.2 内部河湖蓄水不足。由于本地降雨严重不足,全市抗旱农灌用水量明显大于往年,从 2011 年 3 月中旬起,主要河湖水位逐步走低,特别是进入 6 月份的农业用水高峰期,河湖水位急剧下降。6 月 21 日,里下河主
3、要站点黄土沟、盐城、东台站水位分别比常年同期偏低74cm、70cm、30cm,分别下降至 0.19m、0.13m、0.71m;6 月 22 日建湖站水位下降至-0.13m,比常年同期偏低 90cm;23 日阜宁站水位下降至-0.24m,比常年同期偏低 99cm。 1.3 外部水源调引困难。盐城地处淮河入海尾闾,为平原河网地区,无大的湖库应急储备水源,河湖蓄水调节能力差,主要依赖江水和淮水外部水源补给。2010 年 10 月份至 2011 年 6 月上旬,长江和淮河流域同步发生全流域长时间干旱,盐城市外调水量严重不足,2011 年 1 月份至6 月 23 日,累计调引江水、淮水总量 29.88
4、亿方,仅是去年同期的48.2%。 1.4 内河水质明显恶化。2011 年 6 月 8 日、15 日,水文部门对盐城市区饮用水源地上游市(县)域交界处水质监测站点进行取样监测显示,蟒蛇河大纵湖站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标劣于类水标准,通榆河便仓站、南草堰站溶解氧指标劣于类水标准。持续干旱内河蓄水量严重不足,导致内河水质明显恶化,威胁人民群众生活用水安全。 2、抗旱措施及成效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防汛防旱部门超前谋划、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组织开展抗旱工作,有力地保证了全市生产生活、农业季节性高峰和内河航运用水需求。抗旱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得力措施。 2.1 强化组织领导。市防指多次召集水利、气象、农
5、业部门进行专题会商,分析旱情发展态势,研究布署人工增雨作业及相关抗旱工作,各相关部门按照防指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抗旱减灾工作顺利进行,把旱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2.2 合理调控水源。按照“全力调水、科学保水,计划控水、节约用水”的要求,着力增强水资源综合管理和统一调度能力,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抗旱效益。通过加大调引长江和淮河水源的力度和及时关闭“四大港”闸等沿海涵闸保水,有效控制河湖水量。通过实施“从南向北、错峰调度、梯次供水”的调度方案,有效保证了全市各地农业高峰用水需求。 2.3 科学有序抗旱。市、县防指根据旱情发展程度,适时启动抗旱预案,确保抗旱工
6、作有力、有序、有效。盐城市总渠灌区于 6 月 1 日启动了级抗旱响应,废黄河灌区、盐城市区、里下河灌区分别于 6 月 19 日、20 日、21 日启动了级抗旱预警响应。抗旱响应区域有关部门及时落实各项应急响应措施,组织力量深入田间地头,全力开展涵闸维修、流动机泵保养和河道、引水口门清淤清障等工作,确保“有水引、引得进、灌得上” ,充分发挥了水利工程抗旱效益。 3.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分析 2011 年旱情和旱灾情况,盐城市防旱抗旱工作当前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1、抗旱意识较为淡薄。由于旱情具有发展较慢的特点,少数同志对今年旱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认识不充分,对抗旱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认识不到位
7、,惜工惜本,舍不得投入,存有“盐城水网地区怕涝不怕旱”和“等天靠雨”的思想,思想不入神,抗旱不主动,措施不得力。 2、抗旱工程仍较薄弱。许多抗旱的农村水利工程老化严重,工程效益得不到发挥,急需维修、加固和重建。部分水源引水闸、支渠引水闸、支渠节制闸、退水闸(挡潮闸)老化严重,安全隐患多;部分田间灌溉泵站机泵老化陈旧,带病运行,装置效率低;部分河道引排功能降低,严重影响抗旱引水和蓄水;部分地区对灌溉站的建设投入不足,导致大旱来临,仅靠流动机泵甚至是潜水泵抽水灌溉,行动慢、效果差。 3、次高地问题仍较突出。我市分布在东台、大丰、射阳等地的次高地基本上处于不设防状态,无圩堤、无封闭、无动力,既是防汛
8、排涝的心腹之患,又成为这次抗旱灌溉的薄弱环节,主要是河道水位降低时灌溉困难,导致旱情严重。 4、沿海闸下港道淤积严重。沿海各闸由于建闸早,下游港道都较长,加之抗旱期间长期关闸保水,闸下港道淤积严重,甚至影响到部分闸的正常开启。为防止旱涝急转,市防指组织力量利用潮汐涨落对沿海各闸进行拖淤,保证涵闸外排涝水顺畅。 5、抗旱服务组织有待健全完善。目前我市总共只有四个省级抗旱排涝服务队,随着防汛抗旱形势的发展变化,现有的抗旱服务组织无论在人员素质、管理模式、经费投入、设备配备等方面都与实际需要存在一定差距,有待健全完善。 6、抗旱资金投入不足。除了今年中央下达 800 万元特大抗旱补助资金用于抗旱设备
9、购置外,多年来,上级和市及各县(市、区)财政基本没有补助抗旱专项资金,不仅抗旱设备难以得到及时更新补充,而且连日常仓储、保养、维修费用都没有着落,致使抗旱服务队伍长期负债运转,服务能力和应急抗旱水平难以提高。同时,更新改造的大套一站虽然在今年抗旱中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但由于市级配套资金仍无着落,工程配套的管理设施未建设,拖欠施工单位工程款未结算。 四、主要对策 1、强化抗旱意识的提高。盐城虽是水乡,但由于地处下游,受限制的因素较多,在干旱时用水靠上游淌、靠上级赏,且水质状况不稳定,全民节水意识、抗旱意识不强。因此,各地要在抓好防汛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抗旱工作。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广泛宣
10、传旱情发展的极端危害性和抗旱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全民、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和抗旱意识,将其摆上与防汛同等重要的位置。 2、加强抗旱基础设施建设。要以这次大旱为契机,化被动为主动,组织水利、农业部门对抗旱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一次调查反思,针对存在问题,开展合理规划,制订治理突出问题的方案、措施。在此基础上,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尽快更新改造危旧水利工程,加强灌溉设施的更新改造建设,大力组织沟河疏浚,清理各级河道行水障碍,加强抗旱服务队伍建设,加快平原水库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3、加大次高地治理力度。要学习借鉴圩区治理的做法,大力实施圩区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次高地治理进度,全力解决部分地区大旱时有水灌不上的问题。 4、完善抗旱服务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抗旱服务组织,加大对各级抗旱服务专业队伍的扶持力度,增加投入,添置抗旱设备设施和物资储备,强化对专业队伍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队伍抗旱应急的实战能力和水平,强化抗旱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5、加强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设旱情信息采集传输系统,建立旱情预警机制,为抗旱调度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6、加大沿海港道清淤专项投入。今年抗旱期间,我市沿海涵闸长期关闸保水,造成闸下港道严重淤积,最严重的斗龙港闸下游闸门前淤高达 3 米以上。为保证区域防洪排涝安全,建议加大“四大港”等闸下港道清淤工程投入力度,将其列入市级财政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