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农村黑臭河道整治的分析与思考.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49301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农村黑臭河道整治的分析与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有关农村黑臭河道整治的分析与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有关农村黑臭河道整治的分析与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有关农村黑臭河道整治的分析与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有关农村黑臭河道整治的分析与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有关农村黑臭河道整治的分析与思考摘要:本文主要从农村黑臭河道的整治出发,归纳了一些常用的黑臭河道整治措施,通过成功整治黑臭河道的实例,对现代农村黑臭河道的有效治理方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村 黑臭河道 整治 分析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大量工业、生活污水被排放入河,各类垃圾被随意倾倒入河,河道水体黑臭和富营养化现象普遍,然而民众对周边水环境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美好的水环境提供支撑保障,农村河道黑臭己经成为影响农村形象和农村民众生活质量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农村黑臭河道的整治工作就显得极其的迫切和

2、重要。 1、黑臭河道形成原因 当河道所接纳的污染负荷远远超过自身净化能力后,就会引起河道黑臭。在农村,造成河道黑臭的原因有多方面,既有水情变化的原因,又有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原因,也有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管理等诸多原因,还有村民居民素质等原因。 1.1 各类污染源 大量外源性污染物的进入是河道黑臭的主要原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畜禽粪便、农田化肥及各种重金属等都会引起水体黑臭。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使河水溶解氧几乎为零,导致河道出现黑臭现象。 1.2 水动力不足 农村的农业、企业用地、房屋、公路建设的填河和占用河道,有些将过河桥梁改为箱涵,有的甚至将埋设口径很小的涵管作过水

3、断面,部分河道甚至被填堵或被截断形成断头浜,造成大部分河道水体流动缓慢或者几乎不流动,使得水体自净能力大为减弱,水体不流动造成水中的含氧量减少,逐渐变成了死水经过日积月累产生淤积黑臭现象。 1.3 上游水源条件差 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的上游来水加剧了河道的黑臭程度,受污染的河道无法通过引用清水来进行恢复。 ;另一方面,已经治理好的河道可能会再次被上游来水所污染。 1.4 水生态系统被破坏 由于污染严重和环境条件恶劣,以致水体食物链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一环极度缺失,造成水体自身净化能力消失殆尽,进入水体的有机污染物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分解,加剧水质恶化。 2、农村黑臭河道现状 2.1 底泥淤积、河床高 农

4、村河道两岸多为土坡,土坡坍塌及水土流失严重;加上河岸垃圾的随意入河,小河浜、断头浜较多,河床淤积严重,在 2009 年对农村河道进行“一河一档”的普查中发现村级河道河底高程普遍都在 1.5m 以上,有的甚至在 2.0 米以上,镇级河道稍微好些。长时间未有效疏浚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底泥的淤积,造成河道水体发臭、富营养化。 2.2 河道被当作天然垃圾箱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生活习惯的原因,流经村庄的河流成了沿岸村民的天然垃圾箱,随着大量外来人员的涌入,特别是开发园区的村镇更是人口聚集,大量小厨房、小厕所污水直排,垃圾直接抛掷入河道,直接污染了水体。 2.3 污水处理配套设施滞后 尽管目前农村经济社会

5、发展迅速,但污水处理配套设施建设却相对滞后,日常污水的收集系统并不完善,大部分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雨水直接进入河网水体,超过了水环境的承载力,造成水质恶化、水体黑臭。 3、农村黑臭河道整治措施 在河道黑臭成因分析的基础上,一般主要措施是充分利用建设污水管网,对河道沿河污染源进行纳管,实现截污治污的目的,同时,对河道进行底泥疏浚、护岸修筑(包括自然生态护坡) 、沟通水系等工程措施和种植绿化以及生化处理方法,达到根本改善水环境面貌的目标。 3.1 截污治污 黑臭整治,截污为先。如沿岸企业、居住区较集中且附近有市政污水总管且具备接管条件,则敷设污水管道接入管网;如沿岸为分散居住的居民与农田

6、,生活污水出水量少、排放分散的,或者附近没有市政总管,则敷设截污管道采取建设分散就地处理设施。通过建设污水收集管网根本上解决入河污染源的问题。 3.2 底泥疏浚 通过河道疏浚清除污染的底泥,上海属于平原感潮河网,河道淤积现象普遍, “万河整治行动”共整治河道 5031 条段 4816km,疏浚后河道水质有一定改善。针对黑臭整治,可清除底泥上层的疏浚清除,清除河道底层污染源,扩大河道的过水面,并建立河道常规疏浚制度,最大程度消除底泥污染对于河道水质的影响,同时为后续种植水生植物创造生态条件。 3.3 沟通水系 因地制宜地沟通水系,盘活水体,才可有效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水系通畅后才能充分发挥现有水

7、利工程设施的作用,对于一些水流不畅的河道,进行坝基的清除,改箱涵级管涵为桥,拆除沿河违章搭建,扩大河道过水面积,沟通水系,提高河道自净能力。 3.4 生态护岸 生态护岸是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土体、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农村河道多为土坡,在有条件的位置保持土坡,局部河段采用木桩维护,护岸设计宜弯则弯、宜宽则宽,保持其自然的河道形态。对受污染的淤泥进行疏浚后,根据河道流态特性,选择生存能力较强的水生植物进行栽培,通过水生植物抑制藻类的生长,吸附吸收污染物质,达到净化水质目的。在底泥疏浚、种植水生植物修复的基础上,可适当引入水生动物,形成平衡

8、的水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5、整治实例 5.1 胜利中心河 胜利中心河位于奉贤区青村镇张弄村,沿岸大量民房贴河而建,外来人口居住密集,大量房屋特别是出租房的小厕所污水污物直排入河道,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非常高,水质污染严重,水体黑臭。为消除河道黑臭,08 年度实施了河道黑臭整治,开展了截污纳管、底泥疏浚、护岸整治,绿化种植等建设。总长 1681 米,疏浚土方 27336 立方米,敷设截污管网2307.5 米,新建 3 座公厕和 11 座化粪池,修建自然护坡,沿岸铺设绿化4214.5 平方米,种植树木 212 棵。通过整治,河道两侧 73 个排放口中的生活污水和一些自流入河的污水基本得到收集

9、和处理,根据上海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奉贤分中心检测报告,该河道经整治后,水色呈灰色且无臭;溶解氧平均值分别为 2.9mg/L、3.1mg/L,达到=2mg/L 的考核指标,比整治前增加了 1.2mg/L、1.5mg/L;高锰酸盐指数平均值分别为6.6mg/L、6.4mg/L,达到=15mg/L 的考核指标,比整治前下降了9.6mg/L、10mg/L。另外,水体化学需氧量、氨氮及总磷检测数据也有一定下降。 5.2 护塘港 护塘港北通区级通航河道浦南运河,南接流经青村古镇的青村港,东岸为青村工业园区,西岸为青村镇交通要道。河道黑臭原因主要为东北岸的几家企业的工业污水排放入河 09 年度对该河实施整治,

10、考虑到附近有市政污水收集总管,故敷设了 198.1 米的污水管道截断入河工业污染源,并对 1071 米河段实施疏浚,疏浚土方 15735 立方米,新建景观护岸,并在河道斜坡上铺设 8354 平方米草皮,种植树木和水生植物等绿化,其中黄菖蒲 239 颗、水竹笋 239 颗、水生美人蕉 239 颗,达到生态修复,改善两岸水环境,营造优美景色。整治后护塘港溶解氧平均值分别为6.1mg/L、6.3mg/L,比整治前分别增加了 4.3mg/L、4.7mg/L;高锰酸盐指数平均值分别为 6.9mg/L、7.0mg/L,比整治前分别下降了4.5mg/L、3.9mg/L。水体化学需氧量、氨氮及总磷检测数据也有

11、一定下降。 5.3 整治成效 通过“截污治污、调活水体、营造水景、改善水质”等措施,两条河道主要污染源被截取,水体置换速度及自净能力得到提高,河道水质有了明显改善。优美的护坡修建改善了周边水环境面貌,还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处休闲娱乐场所,达到了实事工程的现实效益。 6、建议 6.1 做好水系规划 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做好“安全、资源、环境”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形成相互沟通、流动畅通的河网水系,从而营造优美和谐的水环境,最大程度地发挥河道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 6.2 做好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水行政执法工作 加强对沿岸居民和企业的教育,形成爱水、护水的良好风气和环保意识。

12、针对一些擅自填堵河道、偷放污水等违法行为,水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水务部门要加强监督,使企业严格执行河道行政审批制度,避免针对河道的违法行为发生,共同维护安全和谐的河道水环境。 6.3 落实养护管理资金,加强河道长效管理 将整治好的中小河道养护及时移交,巩固好黑臭河道整治成果,落实好河道长效管理网络级及工作责任制,加强考核,巩固和扩大水环境治理成果。与此同时,还要善于整合职能单位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河道长效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刘中善.上海市郊区河道整治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水利. 2010(18) 2戴梅.对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思考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0(02) 3阮仁良.黑臭河道治理中截污纳管的技术思路J.上海水务.2008(03) 4胡淑云.河道治理中的水生态保持和修复问题初探J.河北水利.201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