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钱用在刀刃上.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51303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钱用在刀刃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把钱用在刀刃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把钱用在刀刃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把钱用在刀刃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把钱用在刀刃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把钱用在刀刃上回归价值 价值逻辑 由于门槛低、上手快等原因,大量创业者拥入互联网。同时,大量热钱涌入创业项目,导致项目估值过高。泡沫就在此起彼伏的创业公司和动辄千万级的融资中出现了。 泡沫思考 结合当下的资本环境,投资人不能再过多以概念和炒作来评估企业的投资价值,而应该从企业自身的建设去掘金。 在 2000 年 3 月,随着美国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美国股市几乎 10000 亿美元的股票市值彻底蒸发。15 年后,在又一波“互联网+”的大潮中,中国资本市场再次催生了很多估值非常高,却无法脱离频繁融资的创业型公司,投资泡沫在国内越来越多。 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了十几年,电子商务、移

2、动商务、分享经济、社交网络等各种新兴商业模式,激起了投资者无限的遐想。一大批风险极高的创业公司受到资本的吹捧,利润微薄,甚至亏损。但在各种新奇概念和充满公关色彩的炒作下,这些公司仍然迅速发展。 在投资泡沫越来越多的市场环境下,投资人该如何找到有价值的种子和投资的机遇呢? 把钱投在业务基础上 在泡沫中增长价值,最重要的是公司业务的基础设施已粗具规模,或根据长期的战略布局,持续进行公司基础设施的投资。 我们看一下,亚马逊在面对 2000 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后是如何生存下来的? 亚马逊成立于 1995 年,从开始的书籍销售,拓展到如今各种消费品的销售,包括 DVD、电脑、软件、电子产品、衣服、家具

3、等。1997 年 5月 15 日,亚马逊在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为每股 18 美元。在当时互联网公司风起云涌之际,亚马逊并没有特别突出。 互联网泡沫期间,很多互联网公司热衷于追求高估值,频繁并购和扩张。但亚马逊一直致力于建造和完善其主营业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整个生态系统高速有效地运营。在电子商务中,信息流、客户流、资金流的活动都可以在网上完成,唯独物流要经过实实在在的运作过程。在低盈利的情况下,亚马逊仍坚持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扩大和完善配送中心。 同时,亚马逊还着力于打造主营业务上下游的基础设施。它先是开拓了网络售书的空白地带,通过为买家和卖家提供佣金,建立起旧书销售的生态系统。随后又向第三方卖

4、家开放它的网络销售平台,从直接销售到间接销售,将其基础设施从平面改建成立体。正是因为这些以长远战略布局为导向的业务基础设施建设,使亚马逊在众多互联网公司市值缩水过半,股票跌至几美分的时候,仍能安然渡过难关。 2000 年时,互联网经济 1.0 时代的那些翘楚,如 AOL,Etoys 等公司,如今都已不复存在。而亚马逊在美国互联网最寒冷的 2001 年,还实现了盈利 500 万美元。如今的亚马逊市值 2580 亿美元,每股价格超过 550 美元。正是由于这样坚持不懈的建造和调整,使亚马逊有了强大的发展基础,为 Kindle 的热销提供了现成的读者群生态环境,使业务服务多元化和国际扩张得以实现。

5、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建造公司业务的基础设施并不是为了打造百年基业,而是使它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和转换。从这个角度甄选投资目标公司,就容易判断出一家公司是泡沫产物还是真材实货。 保证公司治理资金 除了业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司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样重要。只是公司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容易成为资金缩减的首要目标。没有危机准备的公司,会在资金充裕时将钱花在扩张、技术开发、人才招聘等硬实力中。在资金紧张时将资金用在维持运营上,而很少会投在公司治理这种软实力上。 这类公司认为,公司治理对企业没有显性和量化的作用,只需维持最简单的治理框架就足够了。公司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业务发展到底具有什么样的作用,投

6、资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管中窥豹。 1.公司的人员配备。 一般的公司会有履历非常光鲜的 CEO、CFO 以及董事会成员,但公司治理的基础设施关键在于整体的配套,而不是头重脚轻的体系。一个做好过冬准备的公司,不光有完备的高层管理,更重要的是有称职的中间管理层,能够履行高层的决策。这是很多中概股公司都缺失的。比如,为许多外媒所诟病的内控问题,大多都是由这种治理结构造成的。 举个例子,某企业在成功上市之后,高薪聘请了一位熟知美国会计准则和资本市场,且中英文流利的 CFO。但是,在上市几年后仍受到了美国证监会的财务调查,最终使公司陷入了历时长久的股东诉讼中,并面临证监会的高额罚款。 这家公司虽然遵循法律

7、和会计的双重监管,遵循基本的公司治理程序,但负责财务的中层经理既没有美国会计的基本知识,上市后也没有经过培训。纵有精明强干的 CFO,也无法做到根据中国会计准则准备的原始财务数据,调整出符合美国会计准则的财务报表。中层管理的断层,造成了信息缺失和不对等,最终导致蚁穴溃堤。 2.公司的对外披露。 公司的对外披露是分析公司治理是否完善最好的数据库。对外披露主要包括公司的财报、新闻稿以及和投资人的公开沟通。这三项披露各自及彼此之间的连贯性、一致性和协调性,都充分反映出一个公司治理的全貌。 一家公司被一个客户投诉其产品的某项指标超标。公司本着对股东负责的态度,第一时间发出了新闻稿,披露公司计划将有关产

8、品送往第三方进行独立检测,并积极和客户沟通结果。单独看此新闻稿,处理时间及时、方法中立、态度积极,我们不禁为公司勇担职责、反应迅速感到钦佩。但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份简单的新闻稿,最终导致公司黯然退市。 这份新闻稿到底反映出这家公司治理的什么问题? 第一,公司对外披露没有严格的审阅流程。公司在发新闻稿之前,没有人核对超的是什么指标。在公司之前财报披露的客户订单模板中,对这项指标并没有明文规定,国家有关文件对这项指标的上限也没有明文规定,新闻稿中对此自然也言之不详。 第二,公司文档管理欠完善。客户与公司之间是否有额外的书面协议规定该产品达标的标准?如果是口头协议,是否有据可查,公司内部的质检历史数

9、据是否保留?这些问题,都因公司无法提供任何信息,大家不得而知。 第三,公司没有危机应变应有的公司治理程序。从新闻稿披露的速度来看,公司只有高层和公关部门参与。没有发现危机的人参与和汇报,没有中层管理人员分析危机的起因及解决方法,也没有高管讨论披露方式和时机,以及披露后可能引发的问题,质检人员更没有机会对照第三方的检测结果。 这份既没有披露超标标准,也没有检测结果的新闻稿最终引发了雪崩效应,导致了所有客户的退货、退款风潮,迫使这家公司资金链断裂。最终,在资本寒冬最冷的时候,黯然离市。 这两个例子说明,公司业务和公司治理两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在泡沫期间的重要作用,也给投资人选择投资目标提供了数据分析以外的评判角度。对做好充分准备的公司和投资人来说,市场泡沫再多,也能透过虚幻看清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