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超乎想象的新一代线上社交互联网的出现提升了社交空间的维度,它让不同人建立社交群的属性越来越多,人们通过给自己打上鲜明的标签,通过新闻、爱好、视频、照片等,重新定义自己以及与朋友或陌生人的关系。而当手机几乎变成人体的新器官时, “永久在线”成为可能,也为社交网络堆积出不断创新发展的土壤。旧的社交产品需要不停更新,以免被用户抛弃,新一代们则让人大呼超越想象,未来这一领域将更注重真实的互动与体验。 社交网络难常青? 上班时用 QQ 交流或者发送文件,想看新闻或者八卦可以去微博里翻,而在所有闲暇时间里,微信朋友圈里的小红点都会吸引人们点进去看看,朋友们正在做些什么。无处不在的社交网络霸占着人们的生活。
2、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源自英文 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翻译,这一含义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及应用,由于四字构成的词组更符合中国人的构词习惯,因此人们习惯上用社交网络来代指SNS。 全球最知名的社交网络 Facebook 创立于 2004 年,人们通过图片和文字相互联系,为人际交往和信息传播提供更广泛的平台。2015 年 8 月28 日,CEO 马克?扎克伯格在个人 Facebook 帐号上发布消息称,当周单日用户数突破 10 亿。 同样是在 2004 年,flickr 上线,目前它依然是非常活跃的图片社区。此后 YouTube、 Twitter 相继成立,到
3、现在它们均是拥有海量信息和用户的顶级社交网络产品,也引发了国内互联网企业的效仿复制。由于Twitter 将用户发布的内容限制在 140 字以内,因此迅速成为方便的交流工具和强大的自媒体平台,国内的新浪微博便与其属于同一类型产品。但经历高速发展期后,外界却并不认为已有的网络社区能持续保持增长。GlobalWeb Index 曾经在 2014 年年底发布的一份社交网络研究报告显示,在过去的半年内,用户和活跃用户增长比较靠前的社交应用是Pinterest、Tumble、Instagram,而在过去几年里他们还只是居于二线的产品,一线行列中的 Twitter 在过去半年的用户和活跃用户增长率只有 18
4、%和 26%,而 Facebook 这个全球最大的社交应用的用户和活跃用户增长率则只有 6%和 2%,在用户数量超过全球 30%人口的情形下,增长似乎已达极限。国外如此,国内的新浪微博在这一年也难逃用户活跃度下降的趋势,老牌社交网络似乎是摸到了天花板,人们开始质疑社交网络能否永葆青春,吸引一代又一代人。 但新浪最新发布的 2015 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中,有关微博的部分却颇为亮眼,用户规模、活跃度和收入在去年均实现高速增长。截止 2015 年四季度末,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 2.36 亿,同比增长 34%,日活跃用户达到 1.06 亿,同比增长 32%。其中移动端月活跃用户规模接近
5、2 亿,移动端日活跃用户达到 9400 万,同比增长 46%,在所有用户中占比达到 89%。2015 年微博总营收 4.779 亿美元,同比增长43%,总利润达到 6880 万美元。 “活跃用户上升主要是因为微博在提高用户体验的同时,扩大了与娱乐圈合作伙伴关系,利用明星效应的实时动态吸引更多人。 ”互联网业内人士徐琳表示,不同于其他类社交媒体,微博位于媒体前沿,可提供最新的社会动态,因此获得了大量用户的关注,为客户提供更完善的支付、购票等增值服务,也促使其用户数量不断增长。营收增长则源自其在资本市场上动作不断, 去年在 O2O 出行、旅游、通讯和短视频领域都有投资。 而比微博使用黏性更高,用户
6、更多的自然是微信。根据腾讯控股新近公布的 2015 年业绩报告,微信月活跃用户 6.97 亿,同比增长 39.4%。而伴随 80、90 后成长的 QQ 月活跃用户更高达 8.53 亿,同比增长 4.6%,其中智能手机端月活跃用户 6.42 亿,同比增长 11.4%;同时在线最高达2.41 亿户,同比增长 10.9%。 一方面是社交网络的全方位渗透进入人们的生活,但另一方面,它的无处不在却让人们远离了线下更为真实的日常社交。曾有媒体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32%的网友表示,自己每天花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为 3-5小时;超过一半的网友认为,社交网络的出现减少了他们和亲朋好友见面的次数;近 85%的网友支
7、持设立“社交离线日” ,需要暂别网络,和朋友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互动。 新型社交超越想象 如果说在网络社交刚兴起的电子邮件时代,网络仅能满足人们 5%的社交需求,那么今天更为丰富的网络社区已经把这一数字翻倍提升,并开始承担大部分传统社交功能。借助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普及,网络社交产品也在不断更新中。 徐琳表示,当社交圈子从崭新变陈旧时,人们便会需要新的社交产品。她举了个例子,当一个新型社交产品出现时,人们出于好奇加入并互相关注,短时间便可拥有很多好友。但随时时间推移,会逐渐出现关系变淡、联系不多的人,同时由于人们对社交网络都会有从新鲜到庸常的过程,因此最终会让人觉得乏味。此时当一个全新社交网络出现
8、了,新潮的人们纷纷开设账户,进行新一轮尝鲜体验,会把最常联系或者还想再联系的人加到新的社交网络,而选择性忽略那些关系已经冷淡的人,实现了人际关系的洗牌。 因此无论用户数量如何增长,一旦当不少人开始对朋友圈带来新消息的红点产生抗拒心理,或者懒得花时间再去微博上搜寻八卦,便距离新的社交产品出现不远了。看看国内外社交网络新产品,不难发现这一领域未来的热点。 Facebook 目前已被称为是“祖父母使用的社交网络” ,但旗下的Oculus VR 公司通过一款虚拟影院应用,已经开始打造全新的社交环境。用户不仅能通过该款应用观赏超大屏幕电影,还可以选择了一个虚拟形象来代表自己,然后出现在电影院的座椅上。感
9、受到在别处一起观看电影的其他用户的一举一动,如果愿意,也可以和在电影院里的其他人说话,充满真实感。 有评论称,这种社交网络将会产生颠覆式的效果,毕竟人们在虚拟网络上交流时不会展示真正的形象,而是根据幻想在网络中打造出完美的自己,并可以结合用户需求,将社交设定在非现实的情境中,比如空中、水下以及能想到的任何地方。 不同于 Oculus VR 的真实情景打造,葡萄牙 则开发出全球第一个允许人工智能代替用户发布内容或者与好友聊天的社交网络ETER9,通过用户评论、发布帖子以及和其他社交好友互动等方式,人工智能可以学习到用户的喜好、兴趣和个性,生成一段跟用户有关的虚拟记忆,这段记忆是人工智能的一部分
10、,即使用户不在线,它也能与其他好友进行互动。 与此同时,随着智能穿戴在生活中越来越普及,也给社交网络带来了新的机会和可能,让虚拟的社交场景更加真实。未来或许人们戴着智能眼镜走在大街上,通过云数据的处理和个人的授权,便能看到每个人头顶上他们想要展现给别人的属性数据或者与自己之间的联系,发现共同点,从而发展出新的关系网络。 可见,社交网络的未来早已超越人们的想象,但眼下由它们带来的一种隐形的焦虑情绪正围绕着越来越多的人,无论到哪里都需要 WI-FI、时刻看手机有没有新消息、期待点赞和评论、吃饭前先拍照等都成为社交网络带给人们的新习惯。心理学家张怡筠认为,社交网络简化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却解决不了人与人之间内心的情感需要。人们过于关注创造虚拟的幸福感,但聚焦当下,感受真实的能力才是更重要的。因此未来的社交网络在更酷的基础上,应该更真诚和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