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相杀”到“相爱”乱象关键词 O2O 合并潮、 抱团取暖、收割 乱象白描 滴滴和快的、58 同城和赶集网、美团和点评、携程与去哪儿原本处于高度竞争状态的死敌,从势不两立的对手,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乱象机会 合并后的宽松市场环境,使其有时间调整自身的创新机制,用技术改造自身服务。 中国互联网行业一路走来,充满着刀光剑影。 从最早 PC 时代的四大门户称雄,到 SP 时代的群魔乱舞,再到 2008到 2009 年间的网络游戏爆发,再到如今移动互联网浪潮当中 BAT 三足鼎立。回顾互联网发展的这二十年,实在是精彩纷呈。 2015 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时间节点,一个深切的感受就是移动互联网浪潮已经
2、行至岸边,渐渐恢复风平浪静。互联网已经已经进入一个深度整合的时期,行业的霸主无疑是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三家,其他互联网的公司或多或少都在这三家公司的阴影之下。 美团和点评合并之时,人们几乎已数不清这是今年以来第几次了。随着一家家垂直领域的前两名合并,也预示着互联网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特点是,这四起合并案中的当事方,都是原本处于高度竞争状态的死敌,都曾经打得死去活来。 从势不两立的对手,到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这中间要经历怎样的思维和情绪转换过程,颇为耐人寻味。但市场运转的依据并不在于情绪和心理,而在于理性和商业原则,今年这四起惊天动地的互联网合并案,在商业上必然合理,虽然它们本身也许并不符
3、合创新潮流。 杀不死对方定律 互联网企业间的合并在过去 20 年间很少出现,因为有网景与美国在线合并的恶劣例子在先,大家不到万不得已不谈合并。合并的含义,仅适用于差距不大的竞争对手之间,如果差距过大那就叫收购了。而今年中国互联网出现的这四起合并,彼此之间实力的确相对接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在资本丰沛的时代,淘宝网干掉易趣那种事情,再也不会出现了。之前的资本是稀缺且过于理性的,在面对一个不清晰的商业化前景之时,还要为维持市场地位而投入巨额资金,疯狂的企业很难获得资本的全力支持,也没那么多资本可以让企业烧很久。 很简单,据融资数据推算,滴滴快的在合并之后的 7 月到 9 月,单月消耗的现
4、金约为 5 亿美元。这还是在两者合并之后占有绝对优势,掌握定价权的基础上,如果滴滴和快的没有进行合并,乘客也许还会免费乘车,但两家公司为此耗费的成本,那就没法计算了。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团和大众点评身上,这是互联网有史以来最惨烈的竞争,虽然耗费资金也许并不是最多的,但过程足够惨烈。据传在一段时间内,美团单月消耗的资金为 6 亿元,当然大众点评也好不到哪里去,关键还有个百度糯米享受着百度的免费资源注入在旁边虎视眈眈。大家打着打着,也知道控制投入节奏了,于是乎开始暗地里打嘴仗、使绊子。毕竟这也是竞争手段的一种,也是成本较低的一种竞争,效果不大却也可起到扰乱对手的作用。 竞争对手谁也不敢放松投入,因
5、为总有资本会在后面支持,但谁也撤不出去,后退一步就是死。在有资本做后盾的情况下,谁也不往后退,谁也杀不死对方的情况就出现了。特点是大家都很难受,都想找个合适办法体面结束这一切,毕竟不花钱的出租车,价格低到可笑的盒饭与酒店,这些都买不来用户的忠诚。于是,合并就出现了,合并是个符合市场规律的结果。 看不清垄断的影子 虽然互联网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但要说到商业,则是没有一个企业不想获得垄断地位。会痛骂垄断企业的企业,本身就是因为自己没办法实现垄断。即便已经垄断某个领域的互联网企业(如 BAT) ,也时不时会痛骂别人的垄断,完全不顾自己已处于垄断地位的事实。这种自己放火,不让别人点灯的情景,也是颇有意思
6、的。但也充分说明,垄断是所有人站在自己角度都喜欢的事情。 BAT 几乎用了 510 年时间,才形成了自己的垄断地位,这对后来者是个示范。今年合并的 8 家企业,无一例外都是属于 O2O 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它们最初的目的都是想通过大规模持续投入占据市场份额,最终获得垄断地位,但都没想到对手的抵抗会那么顽强。事实上,在竞争过程中它们已经意识到了,即便没有对方,它们也无法获得垄断地位,因为这个产业并不是干倒对方就能实现垄断的。 O2O 的两极分别是线上和线下,仅在线上举足轻重还不够,还有线下的问题要解决。而 O2O 企业在线上打来打去,使得它们既没精力,也没能力整合线下。其实,当前不会有互联网企业有
7、能力对线下进行整合,因为线上竞争导致它们做不了这件事,只是错觉,事实上线下的势力超乎想象。 美团和饿了么这些企业在送外卖时,别管接到订单后多么迅速,服务态度多么好,送餐员仍要去饭店里排队等待取餐。这导致整个服务环节前后端体验不一致,彼此产生致命影响。就算某一家在线上能获得主导权,将这种主导权渗透到线下却是一件万难的事情。与此同时,每送出一个盒饭,企业还要补贴几元钱,在保证线下利益的同时,贴出钱来让线上用户用它们的服务,这实在是一件艰难无比的事情。这也充分说明,O2O 的垄断并没有那么简单,目前来看,都还没上路呢。 合并之后的创新难题 互联网企业的合并与商业化一样,都是一种见顶的表现,市场份额见
8、到天花板。就算你占了 100%的份额,但市场规模只有 1 亿元,不把其余那 12 亿元快速引到线上,这种合并也是意义不大的。但怎么引上来呢?当然是技术和创新。 技术和创新,在商业味道很重的中国互联网上,经常是个容易被忽视的概念。大家每天都在核算成本,建立投入产出模型,做执行,做模式,很难去对这些需要长时间才能见效的事情报以热情。但事实上,在一个资本和竞争实力已经胶着的市场上,技术和创新还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往往能改变竞争格局。这样的例子,其实数不胜数。 如果新美大能通过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技术研发让服务更便捷,就能开发增量市场,胜过于去挖对手的存量市场。当然,市场份额不高的 Uber 之所以
9、存在,还能有较强的底气对抗市场份额高的滴滴快的,正是因为技术因素在其中起了作用。当然如果 Uber 能开发出一种技术,让自己的司机更认路,那就更好了。 当前已实现合并的这些企业,如果认为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扼守线上就能实现进可攻退可守,那未来前景堪忧。对一家企业构成实际威胁的,永远不会是其尽人皆知的竞争对手,而是那些暂时还看不见的潜在挑战者。微软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是桌面霸主,到了移动时代却玩不转了,就是这个道理。 企业合并原本是对创新的一种伤害,因为在获得更强的市场地位之后,已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尤其是对市场获得主导权,也就是垄断之后,这种动力就更弱了。美团和大众点评等公司的合并,虽然还谈
10、不上什么垄断,但毕竟也是市场集中度更高一些了,创新会不会得到鼓励,技术上的追求有没有减弱,这些都会是问题。 O2O 企业的合并,意味着补贴减少,也许会影响到消费行为转移到线上的速度。但还是可以仔细想想,消费行为转移到线上的核心驱动力是什么?补贴并不能解决问题。当企业给用户补贴时,那用户就线上打车,加价时招手拦车;给补贴时订外卖,不给补贴就去饭馆。补贴买不来忠诚度,真正能让消费行为转移到线上的力量,还是技术和创新。 合并后的宽松市场环境,已经给这些合并后的企业留出了一个机会部位,使其有时间调整自身的创新机制,用技术改造自身服务。但留给它们建立核心竞争力的时间不会太长,更先进的模式也会在不断更新中出现,也许你还没意识到,就已来到你的眼前。 “1+1”是否就一定会大于 2?这个还是未知。但是已经知道的是,企业在合并之后,会节约更多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恶性“烧钱”竞争。就像斯里兰卡的那句名言,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任何事情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