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语言模因解读“中国梦”摘 要作为一种语言模因, “中国梦”自提出以来,便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文章从语言模因的内涵、类型、触发机制等方面研究了“中国梦”的流行现象。 关键词中国梦;语言模因;触发机制 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06. 189 自 2012 年 11 月 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以来,该词汇便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关注。 “中国梦”一词极具中国气息,撼动人心,体现了中国民众当下的社会心理状况与精神寄托。这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 “中国梦”是一种语言模因,而模因作为一种语
2、言文化单位,反映了语言传播与话语流行之间的联系。因此,研究流行语“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和语言学意义。文章试图从语言模因的内涵、类型、触发机制等方面研究流行语“中国梦” 。 1 语言模因的定义及类型 模因论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1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质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模因是模因论中最核心的观点,由新达尔文主义倡导者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第一次提出。模因(meme)与基因(gene)发音相似,表现“源自于同一种基因而致使相似”的意思。因此,模因作为一种文化基因,体现了文化领域内人际交往间相互模仿、复
3、制、传播的思想。2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寓意于语言之中,它可以凭借字、词、篇章呈现出来。3语言模因揭示了语言传播与话语流传的规律,为我们探讨语言的进化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4 依据语言模因的特性,语言模因可以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基因型模因,另外一种是表现型模因。5基因型模因表现为内涵信息一致,表达类型上却存在着差异。比如:古人将为旅途的行人提供住宿的地方称为“客栈” , “客栈”一般设计简约,价格廉价,但随着现代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个人的品位逐渐提升,那些格局简单、朴实低调的设计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因此出现了风格别致的“旅店” 、富贵堂皇的“宾馆”以及别具匠心的高端“会所”等。该例中的
4、“客栈” “旅馆” “宾馆”“会所”就是在不同的社会演变背景下,内涵信息类似、但传达方式不同的基因模因的实例。而表现型模因则是以内涵信息迥异,但表达方式相同为特点。例如:用表现模因“体”构词而催生的一系列网络用语:淘宝体、咆哮体、甄?痔濉?音体、蜜糖体、凡客体、私奔体、生活体、德纲体、那些年体、一句话证明体、城会玩体等。 2 “中国梦”模因 2. 1 “中国梦”模因的内涵 习主席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指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 。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即:到 20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和 20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0
5、 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6回顾中华民族寻梦、追梦、圆梦的艰辛道路中,无不凝聚着一代代祖辈们的探索历程,可以说“中国梦”的提出激荡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圆梦情怀,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是一个前行的方向,更是一种无畏的献身。 2. 2 “中国梦”模因的类型及传播方式 自习主席提出“中国梦”以来, “中国梦”滋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模因复
6、合体7,根据上文两种语言模因类型的特点,我们认为“中国梦”属于表现型模因。作为一种表现型模因,其复制方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在表述中直接复制“中国梦”语言模因,比如,有些节目为了吸引眼球,引发更多关注,将节目命名为“中国梦之声” “中国梦想秀” “共筑中国梦” “唱响中国梦”等。另外,随着“中国梦”的提出,市场上出现了“中国梦”系列的小商品,也有企业将其产品冠名为“中国梦酒” 。一些微信学习平台的命名也离不开“中国梦” ,比如:“中国梦励志” “中国梦通知情” “成就中国梦传递正能量” 、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促进会、 “中国梦”我健行等。 “中国梦”模因的另一种传播方式则体现在不出现“中
7、国”二字,但在形式上借用“梦” ,如:职场性节目职来职往中反复提及的“职场梦” , “梦娃”广告所蕴含的“公益梦” ,市井平民的“创业梦” ,青年人急需解决的“就业梦” ,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梦” ,园林保护者的“生态文明和谐梦” ,等等。模因复合体是典型的表现型语言模因的传播,它让民众对“中国梦”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与认识。 3 “中国梦”模因的触发机制 笔者以“中国梦”为搜索词,在 MSN 中文网上进行搜索,共找到相关词条约为 6860000 条(截止 2015 年 11 月 9 日) 。那么, “中国梦”为何如此流行? (1) “中国梦”模因之所以被不断复制与传
8、播是因为其无论在表征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能保持人们的注意力。首先, “中国梦”模因传递的是一种正确的价值理念,一种让人奋发向上的精神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同时该词汇的意思本身简单明了,读起来郎朗上口。此外,它承载的不仅包括国家命运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对前途的期许,更承载着民众个人的梦想。 “中国梦”也因此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国内外业界的颇多好评,并被民众所接受。 (2)通过传媒人以及传媒行业对“中国梦”模因的大力宣传,触动了人们内心的内在动力与期望,更加增强了民众对“中国梦”模因的认可。2013 年 12 月 18 日,在咬文嚼字杂志公布的 2013 年十大流行语中, “中国梦”雄踞榜首8,据南方都
9、市报报道,在“中国梦”被提出的两年内其搜索量飙升 200 倍。9通过媒体复制传播的模因,会更有社会感召力,也对社会的道德与价值观念起到引导作用。 (3) “中国梦”的复制与传播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明朝中叶之后,中国开始衰落,接着经过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长期闭关锁国导致中国的地位日渐没落,人民群众的生活也陷入了贫穷落后、任人宰割的境地。中国由此开始了一段屈辱的历史。1894 年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的主权岌岌可危。随着八国联军的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了自主权利。然而,中华民族并没有卑躬屈
10、膝,而是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外敌,保全了国家的安宁。经过仁人志士几百年的浴血奋战,辛亥革命摧毁了推行千年已久的帝制,成立了共和。1949 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告别了在黑暗中摸索的道路,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多年的路途中,充满着荆棘,饱含着血泪,曾经历经的苦痛在千千万万的仁人之志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也正是往昔不堪回首的惨痛教训才激励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圆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 “中国梦”的复制与传播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从语言的社会功能来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样, “中国梦”模因的流行也有着它的社会层面的因素。
11、比如:在我国全面实行改革开放之前, “中国梦”一词仅仅是民众的一种期许,一种潜在的模因意识,它局限于人们的记忆库中,只是个弱势模因。随着社会不断的变革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困扰。例如:由于教育医疗分配的不平等而导致的人心不平衡;劳动就业问题而诱发的社会动荡及社会犯罪等。在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人们内心正需要一种震撼人心,充满积极价值观的事物,而此时“中国梦”语言模因的出现很快地迎合了大众,满足了大众内心的期盼与希望。因此,当“中国梦”语言模因出现在网络媒体、新闻报道以及正式与非正式场合中时,就快速地被人们所传递与接受。 (5)模因宿主主体性的影响
12、。从生物学的层面来讲,宿主指为病原体供给养分与场所的生物。而模因宿主与之类似,指在社会中起主导力量的群体,只不过所在的环境不同。因此,宿主主体是“中国梦”模因复制与传播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因素。模因宿主的主体性表现在:人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性特征,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的功能表现。它包含态度、情感、情绪及表现出来的某一种特定的语用态度。模因作为一个复制因子同化到宿主的大脑里,随后经过记忆、表达、传播这些阶段,存入人脑的记忆群中,再通过特定的语境触发出来,才保证了“中国梦”模因的存活。倘若“中国梦”这一词汇未受到宿主的注意,即使被“中国梦”这个词
13、所吸引,由于宿主主体性的摈斥, “中国梦”这一模因也不能算是好的模因,也就会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例如: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可在课堂内外向学生传播“中国梦” ,通过身体力行、示范作用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 ,从而对“中国梦”的传播与复制起到积极作用。但如果学生本身不关注甚至排斥“中国梦” ,那么教师将对“中国梦”的传播起不到任何作用。 4 结 论 “中国梦”凝聚着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憧憬和期待,自习近平书记提出“中国梦”以来,该词便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对语言模因“中国梦”的分析表明, “中国梦”属于表现型模因,其流行程度从其滋生出的各种模因复合体可见一斑。
14、 “中国梦”语言模因的流行有其触发机制,除了其本身蕴含的正能量外,该词的复制和广泛传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同时,现阶段中国所处的时代特征以及“中国梦”模因宿主主体性的影响,都使“中国梦”自提出之日起便带上了强势模因的特点。 参考文献: 1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2王纯磊. 国内语言模因论研究述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07-110. 3谢朝群,何自然. 语言模因说略J.现代外语,2007(1):30-39,108-109. 4武和平,王玲燕. 强势模因的生成、
15、复制及传播“山寨”一词的个案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5):78-83. 5何自然. 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6刘懿. 流行语模因的类型与特点以近五年咬文嚼字 “十大流行语”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64-69. 7刘宇松,蔡朝辉. 基于社会语言学视阈看语言模因“中国梦”J.湖南社会科学,2013(6):247-249. 8尹丕安. 模因论与隐喻的认知理据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12-14. 9王晓燕. 语言模因论视阈下“正能量”流行现象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3):1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