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52348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摘要:泱泱华夏,五千春秋,炎黄子孙以独特的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灿烂丰富的中华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 、 “天人相分” 、 “尊重自然”等朴素的生态思想值得我们今天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所吸收和借鉴。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北京精神 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思想宝库。认真总结、分析并有选择性的吸收古代先贤为我们留下的历史财富,对于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借鉴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

2、主义建设的一部分当然也不例外。在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今天,我们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内涵 (一) “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关于“天人合一” ,季羡林先生的解释是: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周易,传说中伏羲氏作八卦,八卦中的各卦都是不同的卦体,每个卦体由三个线段组成,每个线段有一个象征意义:上象征天,下象征地,中间象征人,称为天、地、人“三才” 。 “天人合一”思想被我国古代多数思想家所推崇和发展,是我国传统生态思想的重要内容。 儒家“仁”的

3、思想就包含着“天人合一”的内涵。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1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对仁的解释在其著作中出现过多次,他在论语?雍也中解释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 2教育人们要勇挑重担,而不计较收获的多少,这样才能算作是有仁心的人。也就是说要敢于进行自我牺牲,要带着责任感主动承担利他行为,勇于担任道德主体的角色。孔子还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 3有仁德的人待人接物都会恭谨慎重,不会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施加给别人,对于国事也好,家事也好,都不会怨天尤人。总之

4、,有仁德的人要有大爱,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并且,孔子将这种仁爱之心由对人扩展到了对自然界,他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4,体现了孔子对动物的仁爱之心。 孟子的思想更加强调民本和责任感,他一再劝诫君王实施仁政,使社会内部形成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和谐、温馨氛围。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 5要求人们在养育自己的孩子和赡养自己的老人的同时也要关爱到别人的孩子和老人,这样才能实现国泰民安。孟子更进一步把这种博爱精神扩展到自然领域,他指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

5、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6可见,在几千年前,孟子就已经告诫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适度,要顺应其生长规律,根据具体的节气时令耕种、捕捞、砍伐,这样百姓就不会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不满了。 儒家学派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的观点也饱含“仁”与“天人合一”的融合。荀子认为7,草木开花长大的时候,斧头不进山林砍伐,这是为了不让植物的生命夭折。鼋鼍、鱼鳖、鳅?怀孕、生育的时候,渔网、毒药不入湖泽,这是不断绝它们的生长。春天耕种,夏天除草,秋天收割,冬天储藏,一年四季不耽误时节,百姓就有多余的粮食了。池塘、水潭、河流、湖泊,严格遵守每个季节的禁令,百姓就有多余的资财了。树木的砍伐、培育养护不耽误时节,百姓就有

6、了多余的木材。所以还是要顺应自然,以爱护的角度适当索取,才能实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平衡发展。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循环观点,老子认为万物都有一个循环发展的过程,而人们就应该遵从规律,顺应自然,而不要轻举妄动,就可以达到与自然的统一了。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 8老子通过观察指出,世间万物都会经历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然后回归它们的根本,从而达到永恒,能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就会成功,不懂得循环规律的人就会有灾祸。老子又说,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

7、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 9刮风刮不了一早晨,大雨下不了一整天,这都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连自然现象都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老子认为,遵循自然循环规律的人就能顺应自然,从而实现自身,所以人们要修养德行,尊重自然。 (二) “天人相分”思想 荀子是“天人相分”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所谓“天人相分”并不是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而是说人可以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而达到发展自身的目的。荀子在王制10中指出,水火虽然有气但没有生命,草木虽然有生命但没有知觉,动物虽然有知觉,但不懂礼义。而人跟某些动物相比虽然看起来没有那么强健,但可以集群并

8、相互协调,从而合理利用四季节气,使天下收益,所以人才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荀子在继承前辈们“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后又具体解释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依据是要以人们自身的需要为尺度,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也正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权利。他说:“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 ” 11是说人们要会利用人以外的其他事物来供养自己,顺应人的需要去做就是福,违背人的需要去做就是祸。这样人们就可以实现“天地官而万物役”恰到好处地役使万物了。 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也在自己的作品中肯定过科技的重要性,他说“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

9、,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 12在遇到自然灾害的时候,正是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探索出自然的奥秘,从而产生了科学,人们进而创造出了技术来应对灾难,让自己摆脱困境,这些依靠的都是人类对能动性的合理发挥。 道家学说虽一直强调自然的先在性和人类对自然的依附和顺应,但并不是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要人们适可而止,审时度势地合理发挥能动性,控制自己的行为,避免走极端,以实现长久发展。“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 13伟大的成就好像有缺陷,但它的作用永不凋敝;盈满的杯子好像中间有虚空,但它的作用无穷无尽。最刚直的东西仿佛是弯曲

10、的,最灵巧的人仿佛笨手笨脚,最雄辩的人好像不善言辞。所以老子的本意只是告诫人们拥有了这些技能也应谦虚谨慎,保持一颗平常心,切不可骄傲自满,目中无人。 (三)尊重自然界内在价值 生态学家奈斯指出:“地球上的非人类生命的美拥有自在的价值。这种价值独立于它对人类的有限目的的工具意义上的有用性。 ” 14 我国古代思想家们也都在自己的著作中表达过尊重自然内在价值的思想。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5意思是说自然界虽不言不语,一年四季却运行不息,世间万物也生生不已,这种默然的存在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子贡在反驳叔孙武叔对仲尼的诋毁时也以日月为例说:“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

11、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 16在子贡看来,人类自身的损益对自然界来讲是没有任何影响的,日月星辰的运行不会因为人们的极端行为而有任何变化,人类在自然面前是看似微小的。荀子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更是在天论中明确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 17自然界的运行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即使是世间再伟大的英雄也无从改变,如果顺应其规律,人类就会有所发展,如果违背规律,就会遭殃。而后他又进一步具体说明:“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18既然天地不会因人的喜好而改变自身规律,那么人也应依照自己的原则来做事。 道家学说以中庸、

12、无为、善柔为特点,更是强调自然界的独立性和先在性。老子把19自然法则的玄妙程度视作高于人类语言表达能力的范畴,认为世间万物都源于规律,源于自然,都有一个产生、强大、衰落、此消彼长的过程,而事物运行的具体规律是人类难以参透的。他进而又说:“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20意思是说世间伟大的东西有四种,而君王仅排第四,人取法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自然,自然才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尺度。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更是以其“万物一齐”的思想为核心要求人们尊重世间万物。庄子认为,那些试图把一己成见假托给客观事物而不愿顺应规律的人最终只是在做无用

13、功;而真正有智慧的人会广博、豁达地生活在均衡而又自然的境界里,不强求、不急躁,从容地接受和应对身边的事物,因为他们早已领悟到万物终将归为一体,以平和的心态应对生活才最有益自己身心的健康。他在齐物论中对天籁的描述是“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耶?” 21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自身,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操控。所以世界是浑然一体的,万物终将殊途同归。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启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中孕育产生的,是根植于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一种前科学主义思维方式,对于当代人类社会工业文明及后工业文明而言,缺乏时

14、代性和前瞻性的要素。放眼世界历史,文明古国创造的伟大文明几近衰落、消失,唯有中华文明独存,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思想的智慧,是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下来的重要原因,古人的“天人合一” 、 “天人相分” 、 “尊重自然”等生态文明思想值得我们今天牢固地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所吸收和借鉴。 中国古代传统生态文明思想要求人们把从自然中获得的平常心、安全感应用到人际关系中去,以关爱、诚恳、谦虚、信任的态度来对待其他社会成员,从而实现人类社会自身的协调。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这一思想对我国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转变社会风

15、气,转变人们价值观也会起到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逐年恶化,很多人把环境破坏归咎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实际上,问题不在于经济和科技本身,而在于人们对科学技术应用的方法和目的,古代先哲们告诫我们,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本身是自然赋予人类的能力,我们应该充分应用我们的能力来了解自然、研究自然,从而找到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方法。但对改造自然方面能力的发挥要坚持适度原则,不能因在对抗自然中的短暂胜利或对自然开发过程中所得到的短期利益而忘乎所以地对自然界进行无限度的索取。 随着科技的发展,为满足工业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对自然的敬畏早已远不及农业文明时期强烈,对自然规律的

16、重视程度也在日益消减,以致污染、浪费、过度开发等现象甚嚣尘上。因此,传统思想中对自然环境内在价值的高度认同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颇具时效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克剑.论语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2 2黄克剑.论语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8 3黄克剑.论语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47 4黄克剑.论语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44 5孟子.孟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26 6孟子.孟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0 7荀况.荀子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47 8老聃.老子M.

17、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38 9老聃.老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52 10荀况.荀子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46 11荀况.荀子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110 12孟子.孟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24 13老聃.老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98 14Arne Naess, “A Defence of the Deep Ecology Movement” ,Environmental Ethics (Fall 1984) 15黄克剑.论语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86 16黄克剑.论语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23 17荀况.荀子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109 18荀况.荀子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111 19老聃.老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8 20老聃.老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57 21庄周.庄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179 (庞昌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导,教授。薛莲,1980 年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0 级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张新,1955 年生,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导,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