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城建设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城的建设问题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大学城建设对经济的影响,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对蚌埠大学城及当地经济的实地调研,讨论大学城建设对拓展消费市场、优化产业结构、拉动就业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也发现蚌埠大学城建设中存在如资源共享不到位、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学城;经济发展;蚌埠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5-0132-03 一、大学城及蚌埠大学城概况 大学城,是现今盛行的高等教育现象。大学城是因大学密集、规模扩大而逐步发展为“城” ,而最先在一些教育发达的欧
2、美国家出现的,即先有大学聚集后有“城” 。然而在中国,是先规划建“城” ,再引进大学。蚌埠大学城就是这种规划建设模式带来的产物。 蚌埠大学城占地 10 000 亩,建筑面积 670 万平方米。大学城内已有5 所高校入驻,分别为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蚌埠医学院、蚌埠学院和安徽科技学院,学生规模达到 7 万余人。另外,蚌埠大学城二期建设正在筹划阶段。大学城附近建有大学科技园以及京沪高铁蚌埠站。大学城周边有湖光小区、绿地国际花都小区、 “龙湖春天”小区和龙湖春天商业街。 二、蚌埠大学城建设对周边经济的促进作用 中国最初兴建大学城是因为高等教育普及而引起大学的扩招。随着大学城的不断发
3、展,它对周边经济产生的影响可见一斑,大学城的规划与建设已成为政府推动经济的一大手段。本文通过分析蚌埠大学城的现状来研究大学城建设对周边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拓展消费市场 大学城是一个具有开阔的发展空间的消费市场。其一,大学城的消费市场是庞大的。大学城集聚了大量的学生,是当地主要的消费人群。2014 年蚌埠大学城专任教师 2 756 人,在校学生 7.01 万人。根据本文的问卷调查统计得出,每人的年均支出约为 8 000 元,那么大学城所有学生的年消费总额就有 5.6 亿元。蚌埠市常住人口 325.8 万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81.5 亿元,也就是说,大学城的贡献率有 1.2%。其
4、二,大学城的消费市场是相对稳定的。不考虑学校扩招与引进的影响,从 2014 年招生学生数 2.01 万人,毕业生数 1.91 万人来看,由于迁入与迁出蚌埠的大学生数量持平,所以大学城内的消费虽然流动,却又相对稳定。其三,大学城的消费市场是具有伸张力的。随着大学城的发展,高校扩招和其他高校入驻大学城都会带来更多的消费人群。比如,安徽科技学院就于 2014 年在蚌埠大学城开始兴建新校区。另外,一部分看望学生的亲友,以及大学城内的教职员工,使得一个特殊的消费市场形成。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大学城的建立拓展了当地的消费市场。 (二)带动服务业发展 蚌埠大学城位于近郊,其所在地原为一片荒凉之地,没有任何发展
5、的产业使得此处人烟稀少,经济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但正是其闲置的土地资源为大学城的兴建提供了条件。随着大学城的发展与壮大,聚集的高层次人才越来越多,由此对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产生了持续稳定的消费需求。学校虽然有配套建设的图书馆、食堂、超市、书店、校医院等,但不能完全满足在校人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于是在高校周边建起了商业街。有饭店、药店、文具店、服装店等个体经营户,也有移动营业厅、银行、证券投资单位一类的经济组织。再者,大学城形成了一个商业圈,带动了经济发展,拉动了当地的人气,吸引了更多的人来此,周边地价上涨,于是房地产公司在此兴建了多个小区,如绿地国际花都、湖光小区、龙湖春晓等。另外,蚌
6、埠大学城的多数大学生来自外地,火车站距离大学城较远,给学生回家造成了不便。这个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2009 年蚌埠大学城附近的高铁站开始建设,并于 2011年 9 月启用。可以说大学城建设对其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以上围绕蚌埠大学城的产业建设都使得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兴起并发展。 为具体了解蚌埠大学城建设对服务业的推动作用,团队成员于 2015年 5 月 19 日实地走访大学城附近的龙湖春天商业街,调查了商业街的经营单位。 调查当天,龙湖春天商业街正常营业的单位共有 354 家。由调查数据得知,商业街上主要是从事餐饮业、商业和美容美发业的商家,分别有 169 家、95 家和 33 家。蚌埠大学城建
7、设初期,学校周边就开始兴建龙湖春天商业街,其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直至人们现今看到的规模。由此可见,蚌埠大学城对周边服务业的推动作用。 (三)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蚌埠大学城建于城市近郊,其存在从不同方面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带动了城市近郊经济发展,推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其一,大学本身就是高水平人才聚集之地,大学城更是将多所大学聚集起来,聚集了多元化人才,培育出各个领域的高级人才,这将拉高当地人民的人口素质,直接推动城市化进程。其二,大学城建设与当地政府投入的基础设施有很大关联。蚌埠大学城的建设就给当地居民创造了便利的基础设施。如一系列公交班车的开通、在大学城附近高铁南站的建立、多条道路的修建等,这些不仅解
8、决了近郊交通不便的问题,还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经济发展。 (四)推动创新进程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日益成为社会财富生产的关键和国家竞争力的基石,因此,创新体系的建立尤为重要。创新系统由参加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组成,其中,大学是形成潜在创新动力和实现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决定着科研和技术开发能力的形成、复制、扩散与延续。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2014 年安徽财经大学共申请获批 798 个创新创业项目,体现了对创新意识的重视。 然而,大学始终只是创新的源泉,创新体系的核心是企业。以熊彼特的观点来说,创新是把发明实际运用于市场生产。大学是科技发展和创新意识的源泉,提供各领
9、域的高层次人才,在其强大的吸引下,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在大学城周边地区,将创新理论用于日常运营中,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蚌埠市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44 家,创新型企业 8 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 185 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和重点新产品 103 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 个。蚌埠大学城附近就建有科技园区,大学城与科技园的合作使得“产学研”相结合,大学城为科技园区输送人才,提供创新理念,加快科技的发展。而科技园则为人才提供了理论付诸实践的环境。 (五)拉动就业 大学城建设给当地居民创造和增加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其一,大学城后勤工作如餐饮、安保、校区建设等方面都需要吸收当地劳动力。大学城内入驻
10、的学校越多,大学生越多,就需要越多的人提供服务,就业岗位也就越多。其二,随着高校的建立,大学方法生对周边银行业、餐饮业、医疗业等需求也日益增加,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也使得当地居民的就业行业增加。 三、蚌埠大学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蚌埠大学城的建设在给周边经济带来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有资源共享问题、校企联合问题和科研能力薄弱的问题。 (一)资源共享问题 大学城的一大优势在于资源共享,高校的聚集使得原来只属于一所高校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学术、信息等)在几所之间共享,避免了资源或重复配置或闲置不用的难题。然而,蚌埠大学城显然没有很好地进行资源共享。蚌埠大学
11、城的规模较小,入驻高校少,且各高校特色专业鲜有相同,难以进行学术和师资等资源的共享;高校基础设施并未完全开放,如图书馆、校医院等就限制了本校以外的人员进入。对于这一问题,可采取以下改进措施。首先,通过投资或科技效应等手段壮大大学城规模,因为只有大学城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实现规模经济,进而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在大学城的各个高校之间,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让名师在不同高校内举办讲座、学术交流会等,让学生了解各学校各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使得学术和师资共享。另外,在蚌埠大学城内高校之间可以共享教室、实验室、报告厅、图书馆等教学活动场所,甚至,高校间可以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建创业孵化基地,这不仅可以加强不同
12、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交流,还可以降低建设多个基地的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二)校企联合问题 蚌埠大学城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这和中国其他多数大学城一样。在建设初期,需要由政府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大学城的地址、规模、发展方向等问题,而且初期资金规模较大,唯有依靠政府的支持。所以,此时政府出资建设大学城是必要且合理的。但是大学城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和发展的过程,而一个城市的建设不只有大学城,还有很多其他基础设施需要资金支持,政府无法兼顾。大学城如要继续壮大,避免停滞不前,就必须使其投资者多元化,而最好的选择就是企业。可以借鉴国外大学城建设的经验,如美国的硅谷,就是校企联合的最
13、好例子。企业为大学城提供资金,还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且,校企联合可以使得高校有目标地培育专业型人才,在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前提下,不仅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加强了大学城的建设,同时为企业输送高端人才。所以说校企联合营造了一个双赢的局面。但是我国并没有校企联合的基础,多数企业并不愿意冒风险投资,而且等待回报也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这就需要政府采取措施鼓励校企联合,如减免投资大学城的企业的税收等。 (三)研发能力低 大学城建设不改高校的本质,即以教育为根本,探索真理,长期进行科学研究,并将其应用到生活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学术研究不断改进。然而蚌埠大学城的科技与研发能力相对薄弱。原因存在以下
14、两点。一是科研选题与周边经济发展不同步。蚌埠经济并不发达,且没有高度发展或有特色的产业,所以蚌埠大学城的高校科研选题常常以其他城市为研究对象,这导致科学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及周边经济发展相脱节。二是科研课题多停留在纯理论层次。高校的科研水平往往停滞于科研论文的发表和报告的完成,科研成果很少能真正运用于生活中,没有接受实践检验的理论是得不到发展和进步的。对此,本文提出几点建议:其一是学校需鼓励学生选择与当地有关的科研课题,在巩固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其二是高校应培养自身的科研能力,理论要与时俱进并学以致用,而不是年复一年地传授早被淘汰的观点。 (四)高校专业设置与
15、当地产业结构不匹配问题 一般而言,地区的产业结构会对当地高校的专业设置起关键性作用,即专业围绕当地的发达产业设置,专业设置合理不仅能吸收人才,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能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然而,蚌埠却存在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不匹配的问题。根据统计网数据,2014 年蚌埠市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GDP)为 182.05 亿元,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GDP)为 572.25 亿元,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GDP)为 354.14 亿元。可以看出,第三产业产值是第一产业的两倍,第二产业产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 50%以上,是蚌埠市的发展主力。其中,第二产业以制造业为主。蚌埠大学城设有医学类、财经类、电子信
16、息类等专业,缺少与制造业相关的专业。可以看出,蚌埠大学城并未完全遵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使得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经济相脱节,没有真正符合蚌埠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这一问题,需要根据蚌埠产业结构的现状,拓宽专业目录,优化专业结构,推动蚌埠第二产业的发展,使得产业结构合理化。但是,蚌埠还存在人才流失问题。毕业的大学生很少会留在当地,这就使得专业设置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变得微弱,所以蚌埠必须发展经济,使得人才供应给当地的劳动需求市场。 (五) “智力外流”问题 蚌埠大学城存在智力外流问题,即在蚌埠接受教育的大学生,毕业后往往会去大城市发展、工作和定居,导致人才流失。 “智力外流”原指在一国接受训练而
17、在另一国工作和居住的高技能者的迁移,但考虑到本质相同,本文引用此概念来说明蚌埠的人才流失。蚌埠建设大学城原意是为带动经济发展,然而花费了大量的资源,培养出来的高级专门人才不为本地发展做出贡献,而为其他地区服务,这显然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损失。智力外流的原因就是经济不平衡,而智力外流的存在使得地区差距更大,形成了恶循环。因此,蚌埠必须为其所培养的人才营造优良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缩小与发达地区收入水平的差距,这才是防止智力外流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李杰,刘露.大学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以西部大学城为例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2):51-58. 2 邓晶.大学城集聚经济效应
18、的发挥对重庆大学城发展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8, (9):276-278. 3 王庆勋,闫军.大学城建设促进城郊经济发展探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5, (10):88-90. 4 陈申华,杨花,李旭东.大学城建设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2013, (5):135-137. 5 陈平水,张艳妮,范红丽,张雪莲.大学城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再探J.经济问题,2014, (1):124-128. 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
19、rsity Town has attracted peoples attention.Its effect on the economy has become the focus.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in Bengbu,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University Town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expanding the consumer market,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boosting employment.We raise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 which are aimed at problems including the poor resource sharing,single funding source and so 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Town. Key words:university town; economic development; bengbu责任编辑 吴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