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前流动性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摘要:分析了当前金融运行中与流动性管理密切相关的“四化”特点,即金融脱媒化、交易同业化、业务表外化、预期宽松化,剖析了这些特点对流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运行 流动性管理 影响分析 流动性是指金融机构为满足日常经营活动顺利进行所需要储备的现金以及可随时变现的资产,是金融机构以合理成本来满足其现金支取和债务偿付的能力。作为具有期限转换和信用风险转换功能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是其经营管理的核心,通过流动性管理,将短期的资金来源转换为长期的资金运用,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最优组合。但由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存在期限错配的问题,流动性不足始终是
2、其面临的首要风险,特别是受到临时性、突发性因素的外部冲击,在某些时点金融市场会出现局部流动性紧张的情况。流动性松紧可从“量”和“价”两方面来衡量,表现在“量”上,是存款备付金率的高低;表现在“价”上,则是市场利率水平的高低。一般来讲,单个机构流动性松紧主要反映在“量”上,而市场整体流动性变化则反映在“价”上。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市场利率变化呈现波动幅度大、频率高、涉及面广等特点,尤以 2013 年最为显著。上述情况与当前我国金融市场运行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特点密切相关,这些特点使流动性管理面临与过去不同的环境,对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当前金融业运行与流动性管理相关的几个特点 (
3、一)金融脱媒趋势进一步显现 金融脱媒是指金融创新弱化了商业银行传统的间接融资功能,大量资金借贷通过直接融资方式进行。近年来,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信息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金融脱媒趋势进一步显现。 (二)同业交易规模不断放大,并呈网络化 近年来,金融市场先后出现了数量众多、不同规模和功能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有的以存贷款业务为主,也有以资产管理和通道业务为主,此外,还出现不少准金融机构,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为同业业务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金融运行新特点对流动性管理的影响 (一)金融脱媒加剧了流动性总量和期限结构错配 1.资产负债脱媒的不对称性使流动性管理的压力主要集中于负债 金融脱媒虽然在
4、负债和资产方都同时发生,但负债脱媒规模要远远高于资产,这使得流动性管理的压力主要集中于负债,加大了应对流动性紧张的难度。负债脱媒使商业银行通过存款方式能够吸收的资金不断流失和减少,存款占负债的比重不断下降,为了给信贷资产运用提供充足资金,在利用传统渠道吸收存款的同时,商业银行不得不依赖市场进行债务性融资。通过拆借、回购、发行理财产品、转让资产、发行债券等方式吸收资金。 2.脱媒放大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约束不对称性隐含的流动性风险 就负债而言,存款虽然有约定的期限,但允许客户提前支取,属于软负债;但信贷资产除非发生违约情况,一般是不能提前收回的,属于硬资产。这种存款和贷款期限约束的不对称性本身
5、隐含一定的错配风险,在能够大量吸收存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储备较多的存款来应对可能出现的临时支付需求,这种约束不对称性引发的风险程度较小,但金融脱媒则可能会加大资产负债约束不对称引发的流动性风险。 (二)同业业务的发展扩大了流动性风险扩散的路径和网络 1.同业业务的虚拟性掩盖了流动性风险 由于同业交易规模大、单位交易成本低、风险小,可以快速扩张资产负债表,成为一些商业银行抢占市场份额、拉高排名的快捷方式。通过同业双方的交易,扩大资产负债规模。由于同业业务无须缴存款准备金,理论上讲,交易双方这种交易可以无限制地循环下去,这样循环的结果,表面上看,随着资产负债规模扩张,流动性充足,但实际上这种流动性
6、是虚拟的,一旦出现支取,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导致流动性成倍减少。 2.同业业务的同质性引发流动性波动的正反馈效应 由于同业业务主要依托金融市场交易,不同于实体经济,行业众多,在受到外部冲击时,受到影响程度不一,不同的行业能够分散风险,从而减少对金融机构的影响;而金融市场客户集中,业务性质相同,受经济周期影响则会表现出同一性,顺周期性增强,具有正反馈效应,从而会放大流动性风险。 三、新形势下加强流动性管理的建议 (一)积极完善应对金融脱媒的创新机制 1.建立可持续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渠道 金融脱媒并不意味银行整体功能减弱,只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银行传统中介功能提出的新挑战,商业银行应适应形势变化的要
7、求,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与金融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业务流程,吸收和借鉴新技术和新方法,加大金融创新力度,认真分析各类资金来源和运用在期限和稳定性方面的差异,建立可持续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渠道,减轻金融脱媒对流动性管理的不利影响。及时识别、计量、监测、控制金融创新带来的产品的流动性风险,提升其期限转换、信用转换功能。 2.注重资产负债创新的均衡发展 商业银行应加强对资产负债期限匹配的监测分析,建立与负债期限相匹配的资产运用结构,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信贷存量资产,增强资产流动性,积极扩大长期稳定资金来源渠道,优化增量,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将期限错配控制在合理水平。 (二)加强对同业业务的管理和引导 1.
8、保持同业业务合理规模 商业银行应树立稳健发展意识,强化自我约束,摒弃单纯为排名考核而进行业务扩张模式,根据需要发展同业业务。将同业业务发展置于日常流动性管理框架之下,认真评估同业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根据不同主体和信用风险及不同资产负债的流动性差异,设立相应的风险规模限额,加强对同业业务期限错配的监测分析。 2.加强同业业务管理 现有银行流动性监管框架是与信贷收支占绝对主导的业务模式相适应的,注重对商业信贷收支业务的监管。随着同业业务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张,监管机构应将同业业务置于与存贷款相一致的监管框架,可考虑通过设立指导性的同业存款备付率指标,降低同业业务的“乘数效应” 。根据同业业务不同性质,重新梳理流动性资产和负债的权重体系,减少银行通过不同风险权重的同业业务进行监管套利。 参考文献: 1曹国强.银行同业模式的缺陷是本轮“钱荒”的症结所在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25(10). 2周小川.国际金融危机:观察、分析与应对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