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青岛市创新“五位一体”培训体系及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探讨摘要:中央 1 号文件突出强调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是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决策,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对加快农业农村人才培养,解决将来“谁来种地”问题的战略考虑。针对农业农村人才的培养,青岛市农机专用合作社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初步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农机培训体系“政府+专业培训机构+实训基地+合作社+农机大户” ,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机;培训;教育;五位一体;创新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青岛市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以部、省“农机教育培训大行动”为主线,结合实际,着重农
2、机驾驶操作与农机实用技术人员培训工作重点。根据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每年培训各类技术人员 4500 余人次,农民教育培训覆盖全国所有乡村,围绕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5 亿人次,使每个受训农民掌握 1-2项实用技术,青岛市迫切需要新型农民培训。但是,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民对农机实用技术的实际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农机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上分析,还是职业技能与农机服务组织上分析,这都需要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总体文化水平、技能水平和法律常识。同时,应当重点培训农机操作,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另外,还需要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重点培训农机技术骨干、科技带头人、农
3、机经纪人、农机合作社领办人和基层农技推广等人员。 二、存在问题 通过相关调研工作,青岛市农机工作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一)培训机构综合条件不能满足当前农机培训形势需要。 1.农机师资队伍不完整、师资力量薄弱。现阶段,由于农机人员机构改革、编制等方面的原因,形成人员老化,教师队伍出现断层,纳新少的特点,特别是具有专业知识的年轻教师少,同时,现有教师学习机会少,师资力量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农民对农机新技术、新知识的实际需求。 2.农机培训未形成规模,教学设备陈旧,基础设施不完善。自 2004年以来,随着农机购机补贴政策逐步实施,青岛市大型复式农机作业设备保有量快速增加,新型、大型农机具在实际生产中得到
4、不断应用,农民对大型新式农机化新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全市各培训基地现有的小型、陈旧、不符合实际需求的农机教学设备和简陋落后的教学手段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民对新机具、新技术、新知识的需求。以莱西市为例,所以教学设备大部分已经达到报废更新年限,所用教学没施已经严重滞后,这种现有教学条件与农民掌握新技术、新机具需求不相符的已成为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的突出矛盾。 (二)农民学习热情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安全保障培训需要强制性 部分地区农民对长时间集中学习的常规教学积极性不高,参训的主动性差。 1.从经济考虑,怕花费时间影响收入,不愿参加培训。 2.部分农机工作人员法制意识不强,心存侥幸缺
5、乏安全意识,不想参加专培训。 根据 2013 年农机化司关于 2013 年农机事故情况的通报农办机20147 号,造成农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无证驾驶,农机事故原因排第一。全国因无证驾驶引发的事故 466 起、死亡 222 人、受伤 256 人,分别占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的 26.9%、51.4%和 40.6%。全国拖拉机导致的事故中,26.8%的肇事者没有驾驶证。目前,青岛市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为 20.6 万台,截止 2013 年青岛市注册拖拉机驾驶员 11.9 万,由此可见肯岛市现在无证驾驶农机工作人员达到 8.6569 万人。从农机安全生产角度上分析,目前青岛市最迫切需要农机驾驶员培
6、训,然而青岛市现有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根本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三)培训内容单一空泛,满足不了广大农机从业者对农机技术多样性的实际需求 机械技术教材老化,特别是新型大型机具,如玉米联合收获机缺少新编教材,农机实用新技术培训教材理论性较多,实践性知识和案例较少。从农业机械(不包含大中型拖托机)保有量上分析,农民对农机实用技术的需求是多样的,现有的传统教材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新技术、新知识的需求,加大新型农机实用技术教材的更新已经迫在眉睫。 三、解决方案 青岛市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面临农机实际培训需求数量大、实用技术需求多样、帅资力量薄弱、教学手段落后等现实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对现有的培
7、训模式的创新,有效的整合培训资源、构建培训平台、发挥培训职能,建立“三类协同、三级贯通、五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制度体系。 (一)要着重培养“生产经营型(农机生产企业、农机经销企业等) 、专业技能型(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农机技术骨干等)和社会服务型(农机经纪人、农机作业专业户、农机推广员等) ”“三类协同”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建立市级农机校为培训主体、县级农校为依托,基层农机实用技术培训基地为补充的“三级贯通”的农机化教育培圳制度。 (三)立足自身条件,有效的整合教育资源和平台,创建“五位一体”培训体系“政府+专业培训机构+实训基地+合作社+农机大户” ,为职业农民培育服务,培养更多
8、的新型职业农民。 l.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开展农机管理人员能力水平建设培训。以农机培训队伍自身建设为依托,重点组织对基层农机工作人员进行农机化政策、法规和新技术等方面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高技能、高层次的农机管理、推广、技术人才,推进青岛市农机管理服务水平可持续发展。 2. 发挥专业培训机构的推动作用,开展职业农民培养计划。以县级农机校等专业培训机构为依托,对农机手,特别是新购机农民实施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开展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培训,使农机手能够熟练掌握拖拉机驾驶以及各种大中型农业机械的操作、维护、保养和维修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作业规范、技术要点等,打
9、造一批安全、可靠、有经验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3.发挥实训基地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机服务组织规范性培训。以农机实用技术培训基地为依托,对重点扶持的现代化农机示范基地和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内的农机手进行农机实用新技术培训。通过开展培训,使农机手能够及时掌握玉米联合的收割、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花生收获、设施栽培等农机化新技术新知识,并能在实际生产广泛应用,逐步培训成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讲诚信、会操作、善经营、能致富、保安全的新型农机专业服务人才。全市目前建设农机实用技术实训基地 20 余家,辐射全市 2 区、4 县 18 个涉农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引导社会投入 600 余万元,新建培训教室 20 间,
10、全年新增公益性培训 2000 人次,可有效缓解部分农民对农机技术服务的迫切需求。 4.发挥合作社的联动作用,开展农民田间学校。以农机合作社员培训为依托,积极做好农机培训进社区,把有实力、有条件的合作社作为农机培训的农民田间学校,开展农民参与性较强的公众性教育培训。深入镇、村开展“现场政策和技术咨询” 、 “农机化知识问答” 、 “三夏三秋作业现场会” 、 “农机培训进社区”等活动,提高培训工作的互动性。 5.发挥农机大户的示范作用,开展一对一培训帮扶。充分发挥农机大户示范作用,通过农机大户综合优势,就近解决本村域及周边农机手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一对一的培训帮扶。并利用农忙前机具检修的时机,派出
11、教师、专业技术和维修人员深入农机大户中,帮助农机大户为本村机手到田间地头开展边检修边培训现场咨询活动,提供面对而服务。四、保障措施 (一)明确思路,巩固阵地 针对目前状况,政府和主管部门应本着为“三农”服务的思想,通过政府财政、农机系统自身投入和民间投资多方筹措资金建设农机培训阵地,强化培训职能,巩同和发展农机教育培训基地。 (二)广开生源,适应形势 一要注意改善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农机化有了大的发展,对农机培圳的需求自然会大大增加。二要广开办学门路,拓宽培训领域,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师资、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三要在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改进培训形式,压缩培训时间,在尽可能短的时间收
12、获实用、有效操作技术与技能。 (三)深化改革,提升质量 应因地制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办学质量水平,真正做到“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需” 。或集中培训,或送教下乡,或修训结合,或田问路头培训。本着学用结合,按需施教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强实践教学,传授先进适用技术。 (四)转变观念,参与竞争 利用自身优势,拓宽培训领域,开展多种技术和人才的培训。不受培训形式、内容和时间的限制,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格局。转变依赖行政手段抓生源的观念和被动办学的观念,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各种类型的适用人才。农机教育培训是解决未来“谁来种地” 、 “怎样种地”的重要手段,应该从多个视角、多个层次、多种渠道予以探讨、分析和实践,从而实现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