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费用、成本与支出概念之再辨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5)23-0082-02 摘要:在我国会计标准中,费用、成本、支出等相关概念缺乏系统一致性,在会计实务中混乱现象更为严重。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法对费用、成本、支出的概念及其关系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费用是与收入相联系的会计要素,成本是交易中的支付对价或计量属性,支出是类似于收付实现制下的宽泛的会计概念;成本可以转化成费用但不具可逆性,支出是形成费用、成本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关键词:费用 成本 支出 关系 费用、成本、支出等相关概念可散见于企业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
2、 等会计标准中,系统一致性程度较弱,对三者的关系也未作出明晰的界定,理论界的争论由来已久,实务中的运用则更为混乱。笔者试图在会计准则框架下,对这一组既有相互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会计概念加以重新讨论。 一、费用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将费用定义为:“费用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减少,其表现形式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而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但不包括向所有者分配等经济活动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显然,这是一个广义的费用概念,其范围既指日常的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资源消耗,也含偶发的非经营活动所带来的资源消耗(即损失)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费用的定义是:“费用是指某一主体在其持续
3、的、主要或核心业务中,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或其他活动,发生的资产消耗、债务承担(或兼而有之)而引起的业主权益的减少” ,此为狭义的费用概念,强调费用产生于日常经营活动,而不包括损失。 我国会计标准采用的是狭义费用概念, 企业会计制度将费用定义为:“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企业会计准则对费用的定义则更明确:“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并规定“符合费用定义和费用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笔者认为,与成本、支出相比较,费用具有下列特征: (一)费用是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
4、耗费 从因果联系上分析,费用是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直接或间接耗费,如销货成本(或营业成本) 、营业税费、期间费用等。费用总是与收入紧密联系,且均作为独立的会计要素在利润表中分别列报,收入反映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则反映为获取收入而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两者形成配比关系并据以计算利润。 需要指出的是狭义费用不包括损失,因为损失不是企业的经营投入,其与利得之间也不存在因果联系和配比关系,只能反映企业非日常经营活动中经济利益的“净流出” 。我国会计准则中损失和利得均不是独立的会计要素,对于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和利得,属于利润要素的子要素,在利润表中分别作为利润总额的减
5、项和加项。 (二)费用是资产形态的预期转化 费用与资产有着紧密的关系,一切费用至少是某一瞬间的资产。这就是说,企业在经营开始之初,总是带着为了有利于经营的意图才去取得它的资产;几乎一切资产,其所以要被取得,不外乎是用以获取收入。利用它们来获取的收入一旦实现,它们就从资产形态转化为费用形态。从资产到费用不断转化,在这一过程中,依此产生着以取得新资产为标志的收入,以供下一回循环经营之用。 所以,在我国会计标准中,费用必须是企业在其日常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这是讨论费用概念的基本前提。如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服务、经营性出租资产等,这些日常经营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应当确认为费用。非日常经营活动的
6、经济利益流出属于企业偶发性、边缘性交易或事项导致的资产消耗,则不能确认为费用,而应当作为损失,如处置非流动资产、债务重组、对外捐赠等导致的经济利益流出。 二、成本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 中则对产品成本作出了解释:“本制度所称的产品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所发生的材料费用、职工薪酬等,以及不能直接计入而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的各种间接费用” 。上述两个会计标准均围绕产品生产成本来讨论成本的概念,属于狭义成本概念范畴,且出现了与费用概念混淆、交叉的现象。而企业会计准则未对成本作出专门界定。 美国会计学会(A
7、AA)成本概念委员会 1951 年将成本定义为“成本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应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 。1957 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名词委员会认为, “成本是指为取得资产或劳务而支付的现金、转让的其他资产、给付的报酬或承诺的债务,并以货币衡量的数额” 。可见,广义成本概念认为,成本是为获得资产或劳务而付出的代价,其较好地反映了成本的本质特征。 (一)成本是为获得资产或劳务而支付的对价 按照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企业要获得一项资产或劳务,必须支付对价,支付的对价就是成本,如采购成本、生产成本、投资成本等。成本不是一项会计要素,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依附于特定
8、资产或劳务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 (二)成本属于会计计量属性范畴 会计计量是确定会计要素金额的过程,计量属性则反映了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对资产或劳务的计量通常是以支付的对价为基础的,即以“舍”来计量“得” ,如历史成本、重置成本。至于摊余成本,它是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同属于成本计量范畴。三、支出 我国会计标准从未对支出作出专门定义,只是在企业会计制度中可见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描述:“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凡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本
9、性支出” 。 笔者以为,支出即资源付出的行为。支出的概念最为宽泛,从支出的形态区分,可分为现金支出和非现金支出;从支出的目的区分,可分为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和偿债性支出;从支出与营业活动的关系区分,可分为营业支出与营业外支出。 四、三者的关系 (一)费用与成本的关系 费用是与收入相配比的会计要素,并一同列报于利润表中;成本是对资产等要素的计量,并通过它们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费用的发生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而成本作为交易中支付的对价或计量属性,对所有者权益不产生影响。 费用与成本是两个并行的概念,不能交叉表述或互为论证。费用与成本的联系是通过资产建立起来的。成本是对资产的计量,资产的最终消耗则
10、转化为费用,且这一过程不具有可逆性,即费用不可能通过某种渠道转化为成本,所谓“对象化的费用即为成本”的说法是错误的,诸如“产品成本包括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的表述也是不严谨的,在理论与实务中必须加以纠正。在此,笔者建议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 中产品成本的定义改为:本制度所称的产品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所发生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以及不能直接计入而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的各种间接成本。将会计科目表中的“制造费用”科目改为“间接成本”科目。对于成本会计教材中诸如要素费用、生产费用的提法应当分别改为要素成本、生产成本等。 (二)支出与费用、成本的关系 支出基本类似于收付实现制下
11、的会计概念,强调资源付出的行为;费用、成本则属于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概念,强调经济责任的归属。 支出的发生可能形成费用,如收益性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 ,依据配比原则,该项支出应作为费用处理并从本期收入中获得补偿。支出的发生也可能形成资产(成本) ,如资本性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 ,该项支出符合资产的定义,而对资产的计量即为成本。 如上所述,支出会形成费用或成本,但费用或成本的发生并不一定需要支出的存在,如在权责发生制下通过分摊或预提等手段确认的费用、成本,在当期并没有资源付出。 费用、成本与支出的概念广泛应用于会计实务,在会计理论界的讨论也从未中断,随着
12、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一步加快与深入,它们的内涵与外延还会不断发展变化,科学厘定概念及其关系将有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201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陈艳,杨洁.会计理论(第七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3.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 2001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4.阎达五.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郑安平,李华.成本、费用、支出概念及其关系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5, (8):67-69. 6.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 讲解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张铮,男,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会计学副教授;主要从事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教学及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