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现代化下的社会治理.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55007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治理现代化下的社会治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国家治理现代化下的社会治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国家治理现代化下的社会治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国家治理现代化下的社会治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国家治理现代化下的社会治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国家治理现代化下的社会治理摘 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对社会治理进行了中国化的创新探索。本文指出,如何全面正确的理解社会治理的概念特点,以及执政环境的巨大变迁,其内容包括改革开放和转型期的大背景、公众参与意识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用,这些都迫切要求党和政府大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创新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因此,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宏伟目标,我国必须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社区治理体系、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社会治理 国家治理现代化 公众参与 互联网 作者简介:王铮,湘潭大学哲学系,研究方

2、向: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7-161-02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加快创新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这就要求我们了解社会治理的概念内容,领会学习创新社会治理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下的作用机制,明确执政环境的巨大变迁要求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才是实现社会治理的科学途径。 一、社会治理的概念与特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 “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这是中央文件首次提出“

3、社会治理”概念,是我党基于长期社会管理的实践和理论创新的升华,是当下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形势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治理”的概念古已有之,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不一而足,而今使用的这一概念是西方学者赋予新含义而成的,兴起于 20 世纪末,是鉴于经济危机的影响,面对“政府失灵”的反思,并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进入各国社会治理的实际操作。治理主张政府放权和向社会授权,强调实现治理的多元化,即多主体、多中心的自我治理,使之达成多边互动的合作网络,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从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治理是

4、指各种公共或私人机构和个人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与此相对应,新时代下我国的特色“社会治理”应是指以实现和维护公众权利为核心,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通过政府的组织主导,发挥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对我国社会公共事务、社会问题进行的科学治理活动 。在持续贯彻群众路线,社会协调、公共参与的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适时由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助于推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改善和保障民生,疏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实现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治理不同于管理,习

5、总书记曾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由上述社会治理的概念不难看出其较之社会管理的显著特点。 首先,更强调主体的多元性,社会管理虽兼顾政府与公民的管理主体,但更侧重政府的作用,特别是“全能型”政府的指导作用,而社会治理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家庭和公民等多方主体对社会事务的协作治理活动,原先由国家和政府承担的职责也越来越多地由各社会主体组成的治理网络来承担,同时这就要求社会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积极协作,合理调节各方利益冲突,努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其次,主体的多元性也就意味着社会治理会更强调平等、互动、协商和博弈,重视社会自治功

6、能,打破原有科层制下的金字塔对抗格局,使之通向网格型社会,更具有现代化的意味。而且治理方式更加公开化、协商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社会管理的实践方式主要政府的权力与权威,社会治理在有效运用权力之外,综合采取经济、市场、道德和必要的行政、法律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市场力量在社会治理中应该发挥更为主要的作用。 二、执政环境的变迁要求创新社会治理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经济转轨和加速社会转型的攻坚阶段,随着公众参与意识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用,我国的执政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变迁,这些时代性的变化都迫切要求加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当前我国处于多层次的现代化转型中,在给中

7、国社会提供了无数的机会的同时,这种双刃剑式的变迁和发展也使得社会问题随现代化变革的加深而累积并愈发尖锐,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大量不协调、不平衡现象的出现,显性表现是贫富差距、区域差距的持续扩大,社会分层加速,利益诉求问题凸显,以及公共安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诸多综合性复杂性问题,同时隐形层面上,思想领域的价值观多元化碎片化急剧发展,社会比较心理带来的主观落差和由此产生的社会失范及越轨行为等。如果没有合适的渠道进行疏导,极可能引发社会冲突,甚至会以一种更为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而现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施就起到了“安全阀”的作用,通过社会民众的参与治理,提供了多种渠道疏解某些敌对和

8、进攻性情绪,通过阻止其他可能的冲突或通过减轻其破坏的影响而实现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随着计划生育和义务教育等政策以及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等战略的实施,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也逐渐觉醒,政治参与程度正在逐渐提升,但由于传统科层统治权威和民众的政治素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众的政治参与。我国是一个传统中央集权的国家,奉行“克里斯玛”型统治,政府在以往的社会管理过程中处于主导性地位,这种历史传统对社会治理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民众容易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思维定势。现今社会已经有由金字塔型向网格型转变的趋势,需要更为平等互动、民

9、主协作的管理方式。科学的社会治理创新发展更加需要科学的公众参与,当前我国整体教育水平还不够高,人民当家做主实现科学决策的难度还比较大,因此要不断拓宽和完善公共决策制度,不断提高公民的思想素质,向公民传输政治参与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此外,还要重视和发挥网络的作用,使普通民众能够拥有真正自由表达意见和愿望的自由和空间。这不仅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精神的最根本体现。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媒体信息生产传播的既有方式,由于信息的超时空性、匿名性和符号性等特点和优势,迅速蚕食了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借助互联网表达民意也成为公众参与互动的主要渠道,且更利于社会监督和民

10、主科学决策,为党联系民众、优化宣传和政务公开提供了新的平台和途径,还有助于培育公民意识、规范社会公共权力的运行和调解公共冲突等多样功能。因此,不论是传统媒体形式的解构还是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重构,都为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提供了可能和动力。 三、 实现社会治理的科学路径是继续全面深化改革 回顾往昔,我们深深体会到,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一步步实现,人民群众和时代的呼唤都要求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我们明确当前中国国家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那些不适应时代变化的体制机制。发挥各主体多元参与合作共治的作用,向民众放权,积极引导参与民主决策;向社会组织放权,加大政府向

11、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向地方政府放权,使顶层设计和基层管理有机结合,坚持群众路线。转型期是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各界冲突加剧的一个关键期,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风险预警机制和应对体系以防范和应对社会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转型期还要求要注重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开展基础信息采集处理工作,对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重点领域进行重点追踪、舆论监控以巩固公共安全体系,建构多样化的社会调节机制,健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制度,改革信访制度,加强仲裁、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构建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体系,成立独立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网络舆情和社会心态监测系统。 作为社会治理细胞的社区,无疑是社会基层治理

12、的兼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习总书记在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就曾指出, “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 。创新社区治理体系,首先要进一步推进和创新社区网格化治理机制,建立健全社区治理的法律体系,制定一部专门的城乡社区治理法规,其次,转变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建立精准有效的管理和服务,以社区的公共需求为基本导向,及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满足社会发展以及和谐稳定的现实需求,最后要合理配置各种治理资源,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优势作用,实现由行政工作向社会工作的基层社会治理变革,推进社区认同走向社会认同。同时应注意社区本身“地

13、域社会” 、 “精神共同体”和“虚拟社区”的多重特性,把握自然地理区域、社会认同和归属感,还有缺场空间中的网络互动等不同属性。 日益高涨的网络政治参与,使得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纷纷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和微博等社交媒体,及时主动地将党务和政务电子化、公开化,密切了党和政府同社会公众的联系,更加致力于打造服务型政府。同时通过微博、论坛、邮箱等网络手段,关注网民诉求,广征网民意见,通过网络问政转变决策模式,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而政务公开透明和民众参与决策使得民众对政府行为进行全程监督成为可能,利用网络监督,约束权力运行,提升政府的廉洁度,使其依法执政。 注释: 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

14、.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23. 姜晓萍.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14.1. 参考文献: 1窦玉沛.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行政管理改革.2014(4). 2轩传树.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质、条件与路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3). 3黄建军.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多维困境.探索.2014(4). 4王浦劬.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辨析.社会学评论.2014(6). 5闫辰、王彩波.公民身份视角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现实路径.湖北社会科学.2015(2). 6魏治勋.“善治”视野中的国家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法学论坛.2014(2). 7肖滨、郭忠华,等.现代政治中的公民身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8江必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光明日报.20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