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度的民办高校学生德育探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56345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度的民办高校学生德育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度的民办高校学生德育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度的民办高校学生德育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度的民办高校学生德育探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度的民办高校学生德育探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度的民办高校学生德育探究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沃土,更孕育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民办高校学生在综合素质、价值取向、就业信心、道德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可以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其综合素养、增强其家国情怀,最终践履道德自律。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 民办高校 德育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资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价值及实施途径研究,项目编号:2015-QN-129;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社科联 2015 年度专项调研课题:发挥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思想引导作用研究,项目编号:QSNYJ2015093。 作者简介:于晴

2、,黄河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0-228-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明礼、敬业、守信、孝悌等内容,在影响我们行为规范和思想认知的同时,也孕育着丰富、强大的德育资源,对我们进行大学生德育教育、尤其是民办高校学生德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一、民办高校学生德育现状 近年来,民办高校学生在思想方面与公办高校学生一样,思想主流保持稳定、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政治态度积极向上、道德认知符合社会规范,但是与公办高校学生相比,在思想、自身行为上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一)学生综合素质存在一

3、定局限性 就目前民办高校的高考录取分数来看,与一本、二本的高校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相较公办高校学生来说,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律性欠缺,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组织纪律性不强,对自我要求不够严格。学生入学后,在学习的自信心、专业的兴趣度、学习生活自制能力、学习生活的目标实现等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这些都会成为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成长上的阻碍。同时,由于,当前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认同度不高, “不入流” 、 “层次低”等社会对民办高校的歧视、偏见,使学生在与公办高校学生作对比时,不仅使其内心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同时,人为的影响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价

4、值取向具有片面追求物质化倾向 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由于自筹经费办学,因此收费相较公办高校较高,受同样的教育却要付出更多的金钱,天长日久,在民办高校学生心中,传统中“受教育者”的角色就等同了“消费者”概念,不仅角色改变,而且学生心态也悄然发生变化。相比其他学生来说,用更多的钱来接受教育,对于家庭经济也是一个不小的压力,因此,在教育之外,学生必然要求更多,比如:学校内更好的服务、更好的教学设施、更好发展前途等,在做这些要求的同时,学生一直持一种索取心态,对学校建设发展、社会奉献等则很少考虑。 (三)职业规划意识较强但就业信心欠缺 在社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民办高校” 、 “民办高校学生”的偏见下

5、,进入民办高校学习的学生,更懂得为自己搏取一个美好未来所具有的意义。因此,他们更注重对自我职业的规划,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专业竞赛、校园文化等活动,以求四年后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谋得一席之地。但是,当前社会以及就业市场上,将三本高校等同“三流高校”的偏见,对民办高校学生的不认同,使得学生在就业实践中屡屡受挫,备受精神打击。努力与认同之间不成比例,不仅加剧了学生对自身能力的怀疑,更打击了学生的就业信心,加剧了学生对入学初所树立的学习目标的困惑和怀疑,天长日久,部分学生势必慢慢放弃职业目标,产生厌学、消极情绪。 (四)道德行为实践逊于道德水平认知 总体而言,民办高校绝大部分学生道德认知水准并不逊

6、于公办高校,但是,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与道德水平认知间存在一定的脱节与矛盾。比如,学生都深知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等这些日常道德规范,但是在实际校园生活中,课桌上乱刻、乱画的庸俗文化比比皆是,公交车前争前恐后的拥挤大军也屡见不鲜。此外, “维护公共卫生环境,共建美丽校园”的共识基本已经进入到每位学生内心,学生也清楚建设美丽校园对自己的重要性,但是,校园内随地吐痰、践踏花草、乱扔垃圾的现象屡禁不止。这些现象说明,学生对日常道德的规范多停留在认知、口头上,而没有付诸实施,最终导致了自我生活行为失范。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的可行性分析 对于学校德育来说,它是一种对受教育者施以思想、政治和道德

7、的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体验、认知和践行,使其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他是处在一个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人,他不仅创造一定的文化,并且为特定的文化所影响。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能够培养一个德才兼备的人,而德育的目标也就是教育的目标,因此,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与熏陶来达到德育的目的,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对德育有深层次的影响力,它影响受教育者价值观的形成、社会行为规范的确定以及思想品德的施行,因此,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的内容与功能。另一方面,德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也是一种特殊存在的文化,在增强人们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对我们的价值观、生

8、活行为方式和思想道德观念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从某些方面来说,德育也影响着文化。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德育的基础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成就了中华民族道德规则、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审美观念、知识板块等,并且深深的融入到了我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在这种文化氛围熏陶中成长的受教育者,其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必定时时刻刻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当我们把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精髓内化为自我生活准则时,传统文化也就由书本上的文字脱胎成为活生生的思想、品格、观念、意识,因此,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生德育具有无法割舍的联系,是大学生

9、德育的基础。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德育具有相同的教育功能 中华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培育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境界,并且对人的道德情操和人格修养有很高的要求,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它对做人的要求要高于对做事的要求。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群体价值,位于首位的就是“修身” ,与我们现代所说的德育有异曲同工之妙。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 “礼”教是居首位的,文化教育与“礼”的教育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现代人所说的德育与古代“礼”的教育具有相同的教育功能,属于同等的教育范畴。 (三)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德育具有相同的价值取

10、向 当代文化教育学的创始人斯普朗格对于“教育与文化”有着明确的观点: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 教育之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施教,使教育在传递知识文化的同时,具有普适价值和人文追求,这是所有教育的价值所在。 “和” 、 “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耀眼的成果, “和”是和谐,也是和合、和睦,是一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仁者爱人” ,是与他人相处时的准则,也是中华民族在处理与社会、个人关系时的通用方法论,这是一种最朴素的人本主义思想。不管是“和” ,还是“仁”的思想,这些都是我们现代德育过程追求的价值,为我

11、们今后的德育教育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文化资源。 三、优秀传统文化对民办高校学生德育的价值 “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浓厚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对当前民办高校学生的德育工作同样具有极大的价值。 (一)寓教于“文” ,提升综合素养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的文化命脉,而且蕴含着古人总结出的生活智慧、思想精华,对提升青年学生人格修养和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并且这种提升是可以一点一

12、滴积聚起来,由量变形成质变的。荀子在荀子?儒效中说:“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作为中国古代文人道德修养楷模的“圣人” ,也能从积累而来,何况是作为新时期的尚未完全“定型”的学生。比如“满招损,谦受益”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在增强学生谦虚美德的同时,也提示学生多多内省,提升自我人格修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等使学生对气节、操守等有更深刻的理解;“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等可以增强学生面对困难、挫折时解

13、决的勇气,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生目标。 (二)寓教于“理” ,增强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不仅被写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更是传统文化思想中最为绚烂夺目的一部分,难能可贵的是,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主义的描述,并非是简单的道理说教,而是将爱国与爱民、和平、奉献、夙愿等结合在一起。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忧民思想,老子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摒弃战争、崇尚和平的思想,杜甫“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等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的舍生赴死的英雄气概这些情词恳切、意气风发的诗词名言,他们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承

14、载,更是爱国主义教育活生生的样本。 (三)寓教于“行” ,践履道德自律 “自律”是古人对自我个人修为的严苛的、也是唯一的考验,因此,“居室如见宾,入虚如见人”是很多古人对自己独处的要求,更成为他们今后生活的座右铭。古人的这种只身独处原则,对我们今天德育也有启示,只有严于律已、严格自律,才能真正践行道德自律。孔子“不迁怒,不贰过” 、王安石的“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 ,将自我修养、自律、自省放在了首位。在当今青年学生中宣传、教育这种精神,公交车站拥挤的人流、校园内随手丢弃的垃圾、貌似炫酷的课桌文化等,这些不和谐的、不文明的现象将逐渐消失,诚信友善、尊老爱幼、明礼知耻等传统美德也将由浅薄的知识认知变化为自觉的道德自律。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迟成勇、吴锦旗.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3). 3崔金贵.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青少年德育教育.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4). 4王莉萍、王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1). 5王威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6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 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