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陆港口 EDI 中心的顶层设计研究摘要:随着沿海功能的内移,内陆港的发展突飞猛进。而内陆港的建设与发展首先需要一个功能完善的信息交换平台做支撑,实现内陆港与其业务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在内陆港实际业务功能的基础上形成信息化顶层设计以及相应的 EDI 中心建设方案,为实现内陆港业务单证无纸化,达到内陆港业务协同的目标,提升内陆港整体竞争能力提供解决方案。 关键词:EDI;内陆港;单证无纸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07102 1EDI 中心 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即电子数据交换,或称电子数据贸
2、易或无纸贸易。20 世纪 80 年代初,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开始在全球范围建立各自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了企业内部信息的共享。80 年代中期,随着各种传输协议、以及标准的完善,贸易关系各方得以借助互联网,实现相互独立的计算机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从技术角度讲,EDI 利用互联网的存储转发功能将贸易过程中诸如订货单、发票、提货单、海关申报单、进出口许可证、货运单等数据以标准格式,通过计算机和通信网络进行传递、交换、处理从而取代了传统行业间的人工处理信息、邮递互换单证的方式,使交易行为更加快速、安全和高效。EDI 中心支撑着海运业务不断发展壮大。 2EDI 中心的建设意义 当前,政府监管部
3、门和企业所需和可供信息基本吻合,关键是缺少一个采用一定技术手段的信息平台去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随着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采用信息技术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对于通过网络处理业务的需求日益增强,企业急需及时获取海关等监管单位掌握的通关领域所涉及的各类信息,并通过网络办理业务委托、查询车、船、货实时(历史)在港情况,特别是针对港口集装箱业务,在通关、监管、查验、船舶动态、码头作业等方面的信息需求更为急迫。 港航业的商务电子化在国际同行业中已广泛应用,我国港航业的电子商务发展也非常迅速,在短时间内建设内陆港口 EDI 中心,实现内陆港业务单证电子化,达到内陆港业务协同的目标,是提升内陆港整体竞争能力
4、的迫切任务。 3EDI 中心的目标定位 EDI 中心的建设将紧紧围绕内陆港各项业务,以满足港口生产经营需求为目标,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针对报关报检、运输、订舱等具体业务环节,开发完善数据采集、下发、交换、共享等功能,构建起内陆港与政务部门、社会服务机构、贸易单位、生产企业开展电子业务数据交换的信息网络,形成国内领先的内陆港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促进内陆港业务发展和服务功能的延伸,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4EDI 中心的业务层级 内陆港 EDI 中心以业务为依托,将与监管单位、运输合作伙伴以及物流客户在港口供应链各环节发生业务协同。首先,与监管单位海关、检验检疫、电子口岸等部门存在业
5、务审批与检验检疫放行的数据交换;其次,与运输合作伙伴铁路、公路、空运、船公司以及沿海港口进行多式联运业务协同信息交换;再次,与中小物流企业为仓储代理、综保区、陕西物流服务平台等单位进行业务信息交换。 5EDI 中心的总体架构 EDI 中心的运行需依托于良好的网络环境、操作系统、数据库环境,并能够提供灵活和全面的开发环境,允许用户快速、简易地构建和实施可移植的、跨平台的、跨数据库的应用集成。EDI 系统可在扩展的企业环境中建立和控制处理过程、接口和数据流。EDI 系统主要包括了基础设施层、信息资源层、核心支撑层、信息传输层、应用层以及服务展现层、安全保障和标准化体系几部分。系统总体架构如图 1
6、所示。 5.1 基础设施与信息资源层 EDI 中心基于互联网技术,以平台服务器为中心,综合海关通关、港航物流、多式联运等业务,通过各类采集终端集成港口服务供应链上各相关主体的原有数据、外部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和信息提取,实现对港口业务数据交换与共享服务的支撑。 5.2 核心支撑层与信息传输层 为解决服务平台不同应用和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需求,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模式,方便综合现有各项数据集成技术。灵活应用 XML、数据仓库、集成中间件等技术,开发应用多协议统一解释引擎和数据交换传输引擎,以实现对复杂数据类型的集成,以及对跨平台、跨系统的业务信息流交互。在充分利用各系统存储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集中存
7、储和逻辑存储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 核心支撑层与信息传输层实现数据信息、电子单证、通过 EDI 中心的发送、转换与跟踪。支持多种通讯和数据接入、采集、交互方式,将结构化数据转发、转换给目标用户,并转入中心数据库,经系统自动处理或汇总,再以多种格式提供给用户查询、下载复制、打印或直接传送至目标用户。整理各类业务电子单证的报文标准,开发电子单证模版库和报文转换库,实现电子单证的自动接入、校验和转换。 5.3 应用层 针对港口业务发展及信息交换需求,EDI 中心的应用对象包括信息的交互对象,主要涉及海关、检验检疫、电子口岸、船公司、铁路、空港、公路、沿海港口、代理、公共服务平台、保税
8、区、以及中小企业用户等相关单位。港口业务的生产经营构成了 EDI 中心的核心数据,与其他应用单位的信息交换共享是 EDI 中心发展壮大的有力支撑。 5.4 服务展现层 主要为港口物流运输供应链的信息交换与共享,提供社会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服务。门户分为内网门户和互联网门户。用户通过客户端程序、网页浏览器、手机等登录相关应用,可以使用一系列的服务资源和业务处理功能。 平台内网门户基于基础技术层的支持,为应用提供内容管理、业务协同、个性化定制、运营管理等功能。 6 基础环境与运营 EDI 中心是内陆港数据中心建设的一部分内容,包含在数据中心的基础环境建设中。物理体系架构如图 2 所示: 软件环境方
9、面,EDI 及平台的核心服务器建议采用 UNIX 操作系统,以提高系统的整体安全性,其它服务器可采用 Linux 及 windows 平台;EDI 及平台核心应用建议采用业界知名的大型关系型 64 位数据库,并根据主机硬件的配置要求采用双机或集群套件;EDI 软件系统要支持多种通讯和数据接入、交互方式的电子单证的传输系统;EDI 系统前置机和外网FTP 服务器均采用 FTP 的方式搭建 FTP server 服务器,通过 FTP 方式接受内外网的 EDI 报文。 硬件环境方面,包括主机及网络设备。主机及网络设备必须满足 EDI平台系统的运行需要,满足 EDI 中心应用系统运行和长远发展的需求;
10、主机系统和网络设备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及是否适应以后应用系统的发展趋势。 7 实施方案 7.1 争取政府及监管单位的支持 内陆港 EDI 中心的建设发展首先要得到政府及相关监管单位的支持,特别是海关、口岸办、商务厅以及铁路运输部门的信息支持,监管单位及铁路的信息支持是 EDI 中心建设的重要保障。为此,应以 EDI 中心建设定位、业务发展方向以及业务范围边界、数据交换类别等为基本内容,与监管单位、政府主管部门沟通,达成一致意见,确保 EDI 中心建设中涉及到业务的数据能够及时获取并实现交换。 7.2 发展业务合作伙伴 根据业务功能规划及港内生产经营单位实际需要,选取一定的货主/货代企业,确立业务
11、合作方向,签订业务合作战略协议,准备实施数据交换测试。特别应该以大型进出口企业为重点,大型进出口企业是链接内陆港、铁路、沿海港口、船公司以及海关的信息源头,为了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大型企业往往是 EDI 应用及实施的先锋,具有一定的示范及辐射带动作用。与大型企业合作可以替换大量纸面单据,保证货源及信息流的稳定性。 7.3 确定信息交换意向 根据合作企业的业务信息需求,在战略合作协议框架下,与合作企业商讨确定初步的信息交换内容。例如与汽车制造企业合作需要交换哪些信息,跟谁去交换需要明确,企业对港口的提供信息需要明确,双方在哪些方面合作具有一定的优势互补性,在系统实施前期需要明确。 内
12、陆港 EDI 中心承担的任务就是根据企业业务需求提供信息转换与安全传输的重要通道。因此,分析明确信息交换内容非常重要,这项工作一定要在实际业务开展中形成详细的信息数据交换方案,才能为后续系统开发以及系统数据交换、共享提供坚实的工作依据,推进 EDI 中心的顺利开展。 7.4 信息系统建设 (1)申请立项,编写 EDI 中心初步设计、详细设计方案以及开发实施方案,然后进入硬件系统的招标采购与软件系统开发,进行机房设施、网络环境等基础条件的建设。 (2)进行软硬件系统的开发调试阶段,完善数据接口进行数据测试,针对技术人员进行综合培训。 (3)初步实现货运代理、仓储、配送、铁路、船公司、堆场、沿海码
13、头、监管单位等信息交换功能,满足内陆港实体业务生产运营与管理的需要,同时为内陆港信息平台的建设奠定业务基础。 (4)实现运作顺畅,功能日趋完善,为拓展物流业务发展空间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达到提升和完善物流服务功能、降低物流和贸易成本,形成内陆港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提升物流“软实力”以及物流整体竞争力。 8 结论 本项目 EDI 中心建设是超前于业务发展而建设的,需要在典型企业及业务测试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完善 EDI 中心的建设内容。后期随着内陆港港区用地的审批、企业的招商入驻以及业务的发展,EDI 中心将面临着企业的更为实际的需求,届时 EDI 中心应积极组织信息化队伍面对业务需求,进行提升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梁登攀,赵一飞.我国口岸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存在问题与发展策略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 (1). 2金郴彬.连云港电子口岸 EDI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商贸工业,2008, (12). 3王明志.水运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设想J.水路运输文摘,2004, (12). 4周艳,吴雷.基于 EDI 的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问题研究J.现代情报,2011, (3). 5高纪刚.电子数据交换在天津港口应用分析J.港口经济,200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