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中历史导学案编写误区之我见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有不少教师认为只要把传统的教案向导学案转化,就能倡导新课程的理念,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本文拟就这一问题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行为谈谈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导学案 教案的使命 角色扮演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9-0105-01 导学案,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增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反映教学内容的纸质文案。 “讲”最易, “教”则难, “导学”才见真功夫。通过导学案这一方法,能够充分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新课程理念,使学生变“被
2、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 然而,在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实践中,由于师资培养、硬软设备、教学时间、应试效果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以及导学案在制作过程中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这样一种全新高效的教学方式在实际的推行中出现了许多的误区。很多的导学案借助网络一夜之间神速完成,内容设计传统化、巩固习题陈旧化、教案学案等同化、还要求学生把它神圣化。对此,我愚以为在目前高中历史导学案的编写中应注意防范以下几个误区: 2一、混淆基本概念, “教案”与“学案”不分 近来我从网络上随机下载了几十篇“导学案” ,发现很多都是将以前的教案改头换面就变成了新课改下的“导学案” 。混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基本概念,将“学习
3、方法”等同于“教学方法” ,换汤不换药,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这是一种“假导学案” 、 “伪导学案” 。 导学案应该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成为唯一指向,它不能承载教案的使命。 以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 5 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一课为例,教师在教案中应当具备以下准备:培养学生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运用历史比较法,引导学生归纳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和西方启蒙思想的区别;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
4、方式。而在学生的导学案中则不必有类似的预设,只需对具体的做法进行引导即可。有关“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和西方启蒙思想的区别”的问题,只需直接引导学生从中西方的政治、经济基础、思想文化、阶级等方面加以分析即可。只需预设学生的学习方法,而不需预设教师的教学方法。 二、巩固习题陈旧, “导学”与“练习”不分 本应是最能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学科在枯燥、机械的“应试”下,许多教师的导学案常常由一张张或大或小的试卷构成。什么3“考点检测” 、 “高考真题” 、 “变式训练”等应有尽有。以这种形式编写的导学案就剥夺了学生选择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权利,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然观近几年的文综高考历史试题就不难发现
5、:试题愈来愈灵活,愈来愈与生活接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所给的材料也愈来愈多,信息容量也愈来愈大。在这种背景之下,历史教学是否高效,学生潜力能否最大限度挖掘,关键就在于导学能否达到目的,而不是简单地高考试题重现,不是题海战术。导学能否达到目的又在于要有一套先进理念指导,要有科学的引导方式,要有合理的问题设置,要有广阔的思维空间。我认为,一篇合格的导学案,以下模块必不可少:知识回顾、学法指导、知识梳理、史料链接与分析、观点辩驳、达标练习、学习疑问。这其中“观点辩驳”的主要价值在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比如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 5 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中关于以孔子为
6、代表的儒家思想的评价问题,可先在导学案中进行史料链接: 材料一: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惟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礼 材料二: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这句话从字面上很好说明,可到底怎么解?后面就是最著名的“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 引导学生注意:两则材料分别对孔子思想持什么态度?他们的观点4有何不同? 经过对材料的简单阅读与提炼,可以得出材料一认为孔子的思想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持肯定态度。而材料二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持
7、否定态度。 进一步设问:为什么两则材料对孔子思想持不同态度的原因?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在深刻挖掘朱熹、李贽所处的时代环境,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全面调动运用历史知识,学生自然会分析得出客观结论。 三、模糊角色扮演, “主导”与“主体”不分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应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全新高效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主导下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引导学生主体学习的时候,把握好“度”至关重要。目前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两种与课改精神相违背的倾向,
8、又特别是在“普通班”的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一种是完全由教师代劳,对学习内容进行详细梳理,学生只要遵照背诵、领悟即可,教师充当了“保姆”的角色。另一种则有稍大一点的学习空间,以填空形式呈现,结构本身有教师梳理,有关知识点由学生填写。这两种倾向都是教师“导”得太多,其本质是混淆了在新课改之下教师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不能深入领会课改精神。如:早期儒学儒家 1.孔子 (1)背景:春秋晚期_,社会动荡。 5(2)政治主张:提出_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 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3)教育主张:开创_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_。 (4)贡献:开创儒家学派,编订_,其主张被编纂成 一书。2
9、.孟子 (1)发挥孔子的_思想,提倡_学说。 (2)提出_学说。 不可否认,以上这种引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记忆,但是如果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构建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把握框架体系的机会就会被剥夺,不利于学生归纳、分析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主体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学生只要了解儒家学说的基本主张,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设置如下问题: 孔子有哪些思想主张? 孟子的“仁政”与孔子“仁”的关系? 如何评价孔孟的儒家思想? 这样设置一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结构,教材知识的把握,从而构建起完整的知识链。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如何编写好高中历史导学案,使之更加适应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