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精忠庙与戏界总会听老辈人说北京有个精忠庙,是古都戏曲文化的福佑地。道光年间,京剧已在北京初具雏形。经过几代帝王的极力扶持和奖掖,京剧逐渐从宫廷发展到民间。精忠庙对戏界的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精忠庙是清代升平署设在京师专管伶人的机构,专管京师各戏班、戏团 1879 年(光绪五年) ,北京唱京剧的主要戏园有 10 余座,戏班有好几十个。清政府管理伶人事宜的叫升平署,下设在京师的机构为“精忠庙” 。精忠庙专管京师各戏班、戏园。北京戏曲艺人的同仁组织戏界总会(梨园行会)亦设在精忠庙。 精忠庙坐落在前门珠市口南,大市西口,精忠庙街五十四号,建于明,属戏行艺人集资私建。庙东西长十九丈六尺,西面南北宽九丈
2、五尺二寸,东面南北宽八丈五尺五寸,殿房共计 32 间,其中殿宇 6 间。庙里有翼宿星君庙即喜神殿,供奉着喜神唐明皇及十二音神等牌位,壁上画着十二音神图及 7 幅戏曲壁画。精忠庙附属房屋 36 间,其中戏界总会办事所办公用房楼房 18 间,其余群房为油画行、靴鞋行办事之所。另外,北跨院有梨园行戏楼一座。 戏界总会在精忠庙集祭祀、办公为一体,由庙首全权负责。庙首,经梨园公推德高望重、技艺精深、热心公益者担任,一般在生行中推选。同治、光绪年间,程长庚、刘赶三、徐小香、杨月楼、王九令、俞菊笙、2谭鑫培、田际云等先后都担任过庙首。庙首,同时也是清内务府堂郎中(专管宫内外戏剧事项)委派的“首事人” 。首事
3、人一般为四人,轮流值年。 晚清,精忠庙负责承应宫内的演唱差事。由于帝王和慈禧醉心京戏,常常传名伶进宫演唱,因而,只要“上面”想听外面戏班的戏,便由升平署通知庙首,被点名传演的伶人,须由精忠庙开具凭证,持证到升平署报到,候旨传唤,按时演出。1860 年(咸丰十年) ,为庆祝万寿节,京师戏班艺人 43 人进内承差,京戏开始被全班召进宫内演出。 长期以来,精忠庙为各戏班办理担保甘结。凡在北京成立戏班,或者更改戏班,都得报知精忠庙戏界总会。彼时,戏班的成立都有详细的规定,且都合乎道理。比方北平戏人想成立一班,必须由负责人把该班所有演职员的名单、能演什么戏出,都分别详细地列单,正式写一呈文。呈文的意思不
4、过是讲要一切照章办理,不违章程之类的官面话。戏班负责人把列出的名单、戏单和呈文一并报给庙首。庙首看过后认为不错,将演职人员名单及戏单照录存案注册,再加一张保结,呈递内务府,经批准后该班方能成立。戏班成立后,一切都要按戏界总会旧日章程规矩办理。该章程详细但不成文法。戏界大都知道有这个章程却从来没人见过,因为根本就没有人写出来过。现在人们听着有点稀奇,可是老辈人讲这在当时并不新鲜,直到新中国建立前许多社会团体还是如此。比如北平所有工商各行都有行会,有些小行会没有写在纸上的章程,但是哪一行都有它的行规,而且是业内人人都知道的。各个行会每年开年会,总要唱一天戏以敬祖师,几成惯例。开戏之前先开行业大会,
5、会长登台3后问大家:“我们的会员来齐了没有?”台下的会员答:“来齐了。 ”会长说:“凡犯行规的人都是混账王八蛋。 ”随后就张罗着:“开戏开戏。”会长的开会演说就此一句,对犯行规的处罚办法也只此一种,骂一句就够了,也就没人敢再犯行规。可见那时候的行业自律是比较严格的。 精忠庙不仅承担戏界日常事务管理,而且也是梨园行一个说公的地方,类似法堂。戏园子之间、戏班子之间、戏班与戏园子之间、戏班与各角之间、各角之间起了争执,诸如此类非民事刑事诉讼的关系戏界内部的争执,都归戏界总会判断处理。凡政府及各衙门的命令,或传知戏界的事情,须经戏界总会办理。寻常的小纠纷在值年庙首家里解决,遇到重大事件值年庙首一人不能
6、处理时,才通知其他三个庙首召集各班“言公人”开堂判断,名为“讲庙” 。再有更严重的事故,就要请升平署堂郎中处理,称作“跪堂郎中” 。 建在北跨院的梨园舞台很整齐,方形的戏台,前后有四根大柱子。前台的柱子上挂着木刻的楹联。后边两根柱子之间是一堵木板墙,两头挖出上下场的两个门。台前矮栏杆的小柱子上雕刻着莲花头,煞是好看。平时,伶人票友常到此聚会活动,他们或开会研究戏界事务,或念、唱、做、打,切磋艺术。最热闹的要数每年在这里开办的“行戏” 。行戏,就是北京各种行业,大的如粮行、药行、绸缎行,小的如成衣行、木匠行、剃头行,每年开年会前要请戏班唱戏。行戏大概从元宵节开始,唱到农历四月二十八才结束。行戏的
7、性质,无非是劳动者忙碌了一年,借行业年会的名义,大家凑些份子,娱乐一天。绝大多数行戏不带灯,总是在上午十点开锣,下午五点打住。例外的只有药行,行戏规模最大,日夜4两场戏。 民国时期西风东渐,精忠庙既关注西洋戏,更重视国剧的研究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全国各界都向往维新之路。戏剧界也想灌输一点新知识,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1912 年,由有进步思想的田际云、余玉琴倡议,将戏界总会改组为正乐育化会,负责处理戏曲艺人的生活福利,调解艺人之间的矛盾、纠葛。会长一席公推著名京剧艺术家谭鑫培担任,所有戏界人员都是会员,所有有名之角都有职务名义。这个机构实际上具有梨园公会的性质,它跟外界不断地保持着适当的联
8、系。正乐育化会每年开一次全体会员大会。1913 年,正乐育化会成立周年大会在精忠庙内召开。这次会议,除了通过戏界的一般事项之外,特约请留法归国的齐如山先生介绍西洋戏的服装、舞台背景、灯光、化妆术等等,使一些思想比较守旧的演员大开眼界,自命维新的人尤其赞成。正乐育化会成立以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团一时纷呈的影响,简化了戏界组班申请开业的手续,对于组班演出的期限也没有硬性规定。有些人想组班,但对于营业前途又毫无把握,就可以先申请开办一个临时性的班社尝试一下,如果营业不好,可以及早收歇。另外,还有一种投机性的班社,逢年过节邀请几位不知名的演员演出几场,以讨生活,节令一过就自动解散了。对于类似以上这些
9、临时性的组织,在民国以前精忠庙的庙首是不可能审查通过的。 1928 年,京剧演员郝寿臣、侯喜瑞、叶春善等又发起建立了“北京梨园公益会” ,对同行中生活困难者实行救济,并通过义演活动建立救济基金。在此期间,一些文人和演员建立了各种学术团体,以探讨、交流、5传习艺术。1931 年,梅兰芳、余叔岩邀请齐如山、清逸居士、张伯驹、傅惜华等组建“国剧学会” 。 “国剧学会”注意搜集积累戏曲史料,曾将精忠庙与升平署来往中宫内流出的早年戏班名单、戏单等艺术资料,以及部分乐器收藏留存下来。这些十分难得的戏曲史料,对于后人研究京剧、音乐等颇有益处。 “国剧学会”还编辑出版了戏剧丛刊 。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
10、, “国剧学会”因梅兰芳南下而停顿。后来,戏界又成立梨园公所,办公地点仍设在精忠庙,该所于 1949 年撤销。 解放后,人民政府成立戏界专管部门,戏曲艺术获得新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加强对戏剧事业的领导,对戏界艺人十分关心。1951 年 5 月 5 日周恩来总理签发的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 (即“五五指示” ) ,明确地提出“改人” “改制” “改戏”三大任务。由文化部戏曲改进局牵头开展戏曲改革工作。为了使艺人通过学习,转变人生观、世界观,提高政治觉悟和文化艺术素质,专门举办戏曲艺人讲习班,成立了文化补习学校,请欧阳予倩、田汉、程砚秋、张庚等大师担任主讲;废除了养女制和“经励科”
11、 ,将旧的班主制改为共和制;大力倡导“推陈出新” ,改革旧有剧目中的不良内容和不良表演方法,创作思想内容健康和艺术性强的新戏;团结广大艺人,共同努力,有计划地完成“三改”任务。1951 年至 1953 年间,为了加强戏曲改革工作,推进戏曲艺术发展,还专门成立了戏曲研究院。因此,戏界在精忠庙的活动也就自然消失了。 随着北京城市的全面建设,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市政府拆除了精忠庙,在原庙址上建了华北光学仪器厂。过去戏界艺人常聚的喜6神殿辟为精忠庙小学。1965 年,精忠庙街改为精忠街,那所学校也随之更名为精忠街小学。如今,精忠庙无论作为庙宇还是作为戏界管理机构,都早已荡然无存,但是精忠街标牌承载的历史信息却绵长悠久。